排序
《老子》04_04_校笺_03_王昶
王昶云:“开元作‘湛常存’,邢州作‘湛似或存’,至元‘或’作‘常’。”
《老子》04_04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葛、苏、赵(孟頫)‘或’作‘若’。”水海按:道藏苏辙本作“或”。
《老子》04_04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此句作‘湛然常存’,遂州本‘湛似常存’。”水海按:罗振玉云“敦煌本作‘湛似常存’”,是知武内义雄所说“敦本”指法京藏敦煌残卷,即武内敦甲本。
《老子》04_04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湛兮似或存’,罗卷无‘兮’字,‘或’作‘常’。《文选·七里濑诗》注、《论语义疏》七引并与此同。《义疏》又引河上注曰:‘或,常也。’则河上亦作‘或’矣。藏疏本亦作‘或’...
《老子》04_04_校笺_07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湛兮”句疑当在‘淵兮’句之下,抄写致讹。”
《老子》04_04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兮”,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傅奕本、楼正本等皆作此字,想尔本、景龙碑本、御注本、敦煌甲本、遂州碑本误删此字。武内义雄云“敦本此句作‘湛然常存’”,则武内敦甲本“兮”作...
《老子》04_04_校笺_09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湛’,静也。言其道湛静,虽不见其迹,然又似或存。”
《老子》04_04_校笺_10_吴澄
吴澄注云:“‘湛’,澄寂之意。道之体虚,故其存于此也。‘似或存’,而非实有一物存于此也。此一句言道之体虚也。”
《老子》04_04_校笺_11_奚侗
奚侗云:“道不可见,故云‘湛’。《说文》:‘湛,没也。’《小尔雅·广诂》:‘没,无也。’道若可见,故云‘似或存’。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二十一章:‘忽兮怳兮,其中有象;怳...
《老子》04_03_校笺_09_张舜徽
张舜徽云:“‘挫其鋭’以下四句,已见前文。谭献、马叙伦并谓此为复出衍文,而其实不然也。帛书甲、乙本并有此四句,知原文如此。古人阐明一理,数语不嫌重见。故文句相同者常前后叠出。周秦故...
《老子》04_04_校笺_12_高亨
高亨云:“湛者,黯不可見之貌。当读为‘黮’。《广雅·释器》:‘黮,黯黑也。’‘黮’、‘黯’同训,而俱有不可見之义。道不可見,故曰:‘湛兮似或存。’二十一章称道曰:‘窈兮冥兮,其中有...
《老子》04_03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张舜徽之说是也。又,“紛”为本字,帛书甲本即作“紛”,《淮南子·道应训》、《文子·下德篇》、《意林》均引作“紛”。他本作“芬”、“忿”,则皆为“紛”之假借(上古三字皆为滂纽...
《老子》04_04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湛”(zhàn),深邃,深暗不可見之貌。“湛兮”,深暗幽隐的样子,形容道的深隐未形之状。
《老子》04_03_校笺_11_范应元
范应元云:“人能用道以挫情欲之鋭,解事物之紛,莹心鉴而不炫其明,混浊世而不污其真,则道常湛兮,似乎或在也。”
《老子》04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无“其”字,“誰”字损掩,后句同此;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今通行本皆无“也”字。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傅奕本、李约本、宋徽宗本、邵若愚本、苏辙本、林希...
《老子》04_02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臧疏及《后汉书·黄宪传》注引‘兮’作‘乎’。”
《老子》04_02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作“兮”是,作“乎”则为误也。 又,河上公注云:“道淵深不可知,似为萬物之宗祖。”
《老子》04_02_校笺_13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淵,深也。道之为物,淵深而能萬物;不应于物,而物自恃以生,又能供萬物之求,故曰:‘似萬物之宗。’似者,不敢正名其道也。”
《老子》04_02_校笺_14_宋常星
宋常星云:“‘淵’者,深广莫测之义。‘宗’者,根宗也。大道之本体,涵养萬物而不匮;大道之妙用,冲和萬物而不遗。其理幽深,不可以心思而得;其道隐妙,不能以言议而知。是故物物全彰,头头...
《老子》04_02_校笺_15_许永璋
许永璋云:“(此句)说明道与萬物之关系。‘淵’义是博大精深,形容‘道大’;‘萬物之宗’,即萬物之主,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简化。道为‘萬物之母’,故为‘萬物之宗...
《老子》04_03_校笺_01_校勘
此四句,帛书甲本第一句“其”后误脱一“鋭(简作锐)”字;第二、三句同此;第四句作“同□□”,损掩“其塵”二字。帛书乙本第一句“鋭”假作“兑”(上古二字皆为月部),《乙本释文》已校为...
《老子》04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挫’,子卧反。‘鋭’,悦岁反。‘解其紛’,‘紛’,拂云反,河上云‘芬’。”水海按:顾本河上公注云:“‘忿’,结恨也。当念道无为以解释之。”河上公注则作“忿”,与陆氏所...
《老子》04_03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紛’,(龙兴观)碑本作‘忿’。”
《老子》04_03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紛’,顾欢作‘忿’。唐易州石刻本亦作‘忿’。”
《老子》04_02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淵兮’,河上、陆‘兮作乎’。”
《老子》04_03_校笺_05_俞樾
俞樾云:“按《释文》河上公本,‘紛’作‘芬”;然‘芬’字无义。此句亦见五十六章,河上公于此注云:‘紛,结恨也···’于彼注云:‘紛,结恨不休···’注义大略相同。则河上本‘芬’字,...
《老子》04_02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深乎’,御注作‘淵似’,河上作‘淵乎似’,王弼作‘淵兮似’。”
《老子》04_03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解其紛’,河上作‘芬’。按:‘芬’当作‘忿’,此句在四章,又见于第五十六章,旧钞河上本,彼章作‘忿’,此章作‘紛’。王本于彼章作‘分’,据其注,则‘分’者‘忿’之讹...
《老子》04_02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作‘淵乎’,王弼作‘淵兮’。··按:‘貧’,古‘兮’字。”水海按:卢文弨云:“‘貧’,今本皆作‘兮’。”
《老子》04_03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宋河上作‘紛’,罗卷作‘忿’。成疏曰:‘忿,嗔怒也;’则成亦作‘忿’。各本及《文选·魏都赋》注、《三国名臣序赞》注引并作‘紛’。弼注曰:‘紛解而不劳;’又五十六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