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75_04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夫惟无以生為贵者,是賢於贵生也’,按:《淮南子·道应训》引此二句,无上‘贵’字,‘也’作‘焉’。彭无‘夫’字。‘惟’字,范、白、张嗣成、二赵、吴同,各本及《淮南子·道...
《老子》41_06_校笺_05_薛蕙
薛蕙云:“‘夷道若纇’,‘纇’一作‘類’。‘纇’音類,丝节也。知道至于明彻,则黜其聪明,反若愚昧。行道至于進益,则损之又损,反若退却。造道至于平易,则清而容物,不欲小察,反若有窒碍...
《老子》40_03_校笺_05_朱谦之
朱谦之云:“首章‘无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以无名与有名对,天地与萬物对,始与母对。此章亦言有无,则‘天下萬物’,当作‘天地萬物’,于义为优。”
《老子》78_04_校笺_10_吴澄
吴澄注云:'水为至柔弱之物,而能攻至堅剛之金石。此柔弱能勝剛强,天下之人莫不知之,而莫有能行柔弱之事者,盖叹之也。'
《老子》35_08_校笺_18_任法融
任法融云:“利欲的美色,动聽的音乐,爽口的厚味、香鼻的肴馔,不過只能引人注其耳目,快利口鼻。··唯有纯粹、素朴、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虽淡而无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它的功能及作...
《老子》13_07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敦煌丙本均无‘者’字;二‘吾’字景龙及敦煌乙、丙本均作‘我’。”水海按:景龙本“有身”前的“吾”则作“我”。罗失校矣。
《老子》62_05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云:‘既崔氏之臣曰:与我其拱璧,吾献其柩。’杜注:‘崔氏大璧。’《正义》:‘拱,谓合两手也。此璧两手共抱之,故为大璧。’据此,则王注谓为‘拱抱...
《老子》76_03_校笺_09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前明有识,此举无情者,以气聚散为荣枯,有识者,以道存亡为生死。草木生則柔脆,死則堅强,則知人之为堅强之行者,是入死之徒。为柔弱之行者,是出生之类。”
《老子》42_10_校笺_09_古棣
古棣云:“按:《老子》用古字‘斆’,后世‘斆’字废弃,其義淹没,一种传本写作‘教’,一种传本写作‘學’。‘斆,學半’,一语出自古文《尚书·兑命》。古文《尚书》公认为晋人伪作,但‘斆...
《老子》46_05_校笺_07_朱谦之
朱谦之云:“‘大’作‘憯’是也。‘憯’与‘甚’通。敦、遂本作‘甚’,傅、范本作‘憯’。范曰:‘憯,音惨,痛也。’”
《老子》11_06_校笺_08_王弼
王弼注云:“木(車)、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赖无以為用也。”
《老子》65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无“民”前“夫”字,损掩一“治”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如此,今从乙本。《甲、乙本释文》和高明皆校“知”为“智”。而严遵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皆作“知”,与帛...
《老子》20_16_校笺_11_吴云
吴云云:“王兰泉引河上公‘测’作‘淵’,注云:‘今河上本作漂。’按:此石(指广明本)作‘测’,北碑多有之。”
《老子》29_07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或坏或撱”,“坏(péi)”,或为《老子》原文,或为“培”之假借(上古二字皆為并纽之部,為双声叠韵通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坏,假借為‘培’。”《甲本释文》...
《老子》29_08_校笺_12_严復
严復云:“验于诸或之中,知其不善者皆由于‘甚’、‘奢’、‘泰’,足以去之。”
《老子》50_11_校笺_05_刘师培
刘师培云:“《韩非子·解老》云:‘体天地之道,故曰:无死地焉;’则此文‘也’字系‘地’字之讹。王以‘何死地之有’相释,则王本亦作‘地’,今河上本作‘地’,王本作‘也’,盖传写之讹也...
《老子》57_07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盗賊□□”,损掩前句的“法物兹章而”五字和后句的“多有”二字;乙本仅损前句的“法”一字和后句的“多有”二字。今据河上公本校补。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
《老子》20_13_校笺_13_奚侗
奚侗云:“‘沌沌’,愚无知也。《庄子·齐物论篇》:‘圣人愚芚;’司马本作‘沌’,注云:‘浑沌不分察也。’又《在宥篇》:‘浑浑沌沌;’郭注:‘浑沌无知。’与下‘昏昏’、‘悶悶’相应。...
《老子》23_02_校笺_13_朱谦之
朱谦之云:“景龙本‘雨’下‘不’字泐,当据他本补之。”
《老子》75_01_校笺_11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夫民,国之本也。若政烦赋重,而民贫乏,则国本斯弊,弊则危矣。是以下民不足,由君上食用赋税太多,是以令其飢之尔。”
《老子》79_03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故有德司契',一无'故'。'徹',法也。'
《老子》61_02_校笺_12_高亨
高亨云:“‘交’,当作‘父’,形近而讹。《鹖冠子·王铁篇》篇云:‘百父母;’旧校云:‘父或作交。’即‘父’、‘交’互误之证。《说文》:‘父,家长率教者。’引申则國君执政者亦可曰‘父...
《老子》67_14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同前句,后句“如”省作“女”,或假作“女”【上古“如”、“女(汝)”二字皆为日母、鱼部】,“慈”省作“兹”或假为“兹”,《甲本释文》已校正。《甲本释文》校注云:“‘...
《老子》27_05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善結’,司马下并有‘者’、‘乎’。‘而不可解’,陈‘而’作‘故’。”水海按:彭謂司马光本“善結”下有“乎”字,则有误。
《老子》49_04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则成、荣并作‘得’。按:‘德’假为‘得’。”
《老子》20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人之□□,亦不□□□□”,前句损掩“所畏”二字,后句损掩“可以不畏”四字,《甲本释文》皆已校补。乙本同此两句。今从乙本。今通行本前句同此,后句无“亦”字,无“以...
《老子》26_01_校笺_11_王弼
王弼注云:“凡物,輕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為輕根,静必為躁君也。”楼宇烈云:“‘躁’,借為‘趮’,《说文》:‘趮,疾行也。’躁动对静而言。《周易·恒...
《老子》05_05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多言數窮’,王云:‘理數也。’顾云:‘势也。’”
《老子》33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甲本作“自知□,□□”,损掩“者,明也”三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作“自知,明也”,无“知”后“者”字。今从《甲本释文》本。傅奕本、白文本、范应元本同此两句。其他诸本皆...
《老子》11_07_校笺_10_张松如
张松如云:“(蒋锡昌)此义甚迂折,不切情理。这里的‘有’、‘无’,乃是接续上文言之,当属同谊。二‘之’字,于此可视作语中助词,无义;作代词,难通:‘有此三者以為利,无此三者以為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