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笺

《老子》09_03_校笺_03_陈碧虚

陈碧虚云:“严君平、王弼本作‘金玉满室’。”
0418

《老子》64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豪’,苏、五注、曹、陈、达真、清源、黄、程、邵并作‘毫’。”水海按:彭耜本经文作“毫”,《释文》则作“豪”。
04110

《老子》64_14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以復衆人之所過’,纂微、司马、苏、曹、达真、陈、程并无‘以’字。”
04110

《老子》81_07_校笺_04_朱谦之

朱谦之云:“赵(孟頫)本作‘人之道’,无‘聖’字。‘人’与‘天’对,文胜;然非老子本谊。”水海按:《老子》所说的“為而不争”,正指“人之道”而言;而“聖人之道”乃為“无為”“不争”...
0416

《老子》24_06_校笺_17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贅’字,馆本、遂州本作‘餟’,非。《方言》卷十二:‘餟,馈也;’《字林》:‘餟,以酒沃也,祭也。’‘餟行’无义,盖音近而误。按:‘行’读作‘形’是也。《庄子·骈拇...
04112

《老子》23_06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作“德者,同於德”是也。“德”即道的本性於万物的显现,成玄英谓“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者也。上句谈“從事而道者,同於道”,承蒙上句而省“從事”二字,本句就说“...
0419

《老子》72_04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吕等无‘而’字。”
0419

《老子》38_09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易州、馆本、磻溪、寇、张之象无‘也’字。《治要》引有‘也’字。”
04111

《老子》77_09_校笺_15_宋徽宗

宋徽宗注:“不恃其為,故无自伐之心。不居其功,故无自满之志。人皆饰智,己独若愚;人皆求勝,己独曲全,惟不欲見賢也,故常无損,得天之道。”
04112

《老子》78_06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吕等无'主'上'之'字。'
0418

《老子》31_01_校笺_12_郑良树

郑良树云:“帛书《老子》作‘夫兵者,不祥之器’,根本就没有‘佳’字;大概古本《老子》一本作‘夫兵者’,一本作‘隹兵者’,‘夫’与‘隹’皆虚字助辞(隹,今作‘唯’),其后‘隹’改作‘...
04112

《老子》04_05_校笺_10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吾’者,老子自谓。‘其’者,指道而言。《广雅·释言》:‘子,似也。’‘帝’谓上帝。吾不知其誰之似?象帝之先。二语自问自答。此言道不但为萬物之始,又为上帝之祖先。二...
0416

《老子》49_05_校笺_02_高明

高明云:“邢玄本开始无‘信者’二字,似脱漏。” 又,河上公注云:“百姓為信,聖人因而信之;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百姓德化聖人為信。”
0418

《老子》33_02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马、朱说皆是。又,“自知者明也”:《老子》上句先肯定“知人”,此句强调的是“自知”,“自知”才是“明”,即所謂“自知之明”,“自知”是超于“智”之上的(见前引王弼注文)。 ...
04114

《老子》11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三十幅’,輻音福,车輻亦是。‘共一轂’,轂,古木反,车轂。”
0419

《老子》57_04_校笺_06_朱谦之

朱谦之云:“彭、范、高同傅本,有‘夫’字。‘彌’,傅本作‘镾’,《说文》:‘镾,久长也,从长爾声;今字作彌。’《小爾雅·广诂》:‘彌,久也’;又《仪礼·士冠礼》:‘三加彌尊’,注:...
04110

《老子》72_02_校笺_08_严可均

严可均云:“‘无狭’,王弼作‘无狎’。”水海按: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云:“‘无狭其所居,无厭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可知此作“无狭”。而道藏王弼本、张之象刊王弼本引经文则作“无狎...
0419

《老子》38_07_校笺_05_梁启雄

梁启雄云:“《老子》作‘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没有下四个‘失’字。据上文的文意,是说道、德、仁、義、禮五种东西有因依相生的关系,那末,‘失’字不是‘亡失...
04113

《老子》77_08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功成而不居’,一作‘功成不處’。”
04115

《老子》79_02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朱骏声曰:'契,《说文》:大约也。今言合同。《易传·系辞》:后世聖人易之以书契。郑注:以书书木边言其事,刻於木谓之书契。《周礼·质人》:掌稽市之书契。注:取予市物之券也,...
04111

《老子》53_01_校笺_03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使我’者,老君假设之辞也。‘介然’谓耿介然,有知之貌。夫道非知法而伐人,欲以有知行道,故老子患其蔽蒙,唱言之曰:使我介然矜有知,欲行无为大道于天下者,有知则与道相乖...
0419

《老子》59_01_校笺_04_彭耜

彭耜云:“‘莫若嗇’,纂徽、司马、苏、曹、叶‘如’并作‘若’。”水海按:彭耜本经文作“莫如嗇”;而彭耜著《释文》中作“莫若嗇”,据其下校文,可知应为“莫如嗇”。
0415

《老子》63_03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有“乎”字,张鼎文本和道藏本《韩非子》引即有“乎”字,与帛书本合,然则衍“於”字也。又,“圖”,圖谋,“谋度”(顾本成疏)。此两句言圖谋困難的事,应当在它容易...
04111

《老子》38_08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韵会》云:“泊,音薄。”二字可假借。帛书乙本“薄”即借为“泊”,此证马叙伦说之确。薄,浅薄,不足。“亂之首”,祸亂之开端。“亂”指“世亂”。河上公注:“禮废本治末,忠信日...
04114

《老子》31_12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苏、葛作‘殺人之衆’,‘則以悲哀泣之’,葛无‘則’字。”水海按:道藏苏辙本作“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张氏所谓“苏作‘殺人之衆’”,当為他本。
04111

《老子》37_02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侯王”。顾欢本成玄英疏云:“萬乘之主,五等之君,若能守持此道,八荒萬国自然从化,行人亦尔。所以偏举侯王者,明君王為化利物宏多也。”成玄英尚强调作“侯王”的...
04114

《老子》16_13_校笺_09_宋常星

宋常星云:“亘古常存,悠久无穷者,道也。若我之身,与道为一,则我一道也,道一我也,道之中,本无可危,又安有危於我者乎?没身不殆,不亦宜乎?”
0418

《老子》64_02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文选·养生论》注引‘未’上无‘其’字。臧疏‘兆’上误多‘逃’字。‘兆’,当作兆。”
04112

《老子》69_06_校笺_14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强本荣注:‘两边举重,名曰抗兵;多少均齐,故云相若’;是荣作‘若’。按:王注:‘若,当也;’当者,谓两方兵力相当也。《说文》:‘哀,闵也;’闵者,即六十七章所谓‘慈’也...
0418

《老子》42_08_校笺_07_劳健

劳健云:“‘人之所教,亦我之教人’(劳氏写定文)···。又考上句‘人’,当作‘天’,犹第七十三章称‘天之所惡’,亦与第七十四章王弼注语‘天之所疾’作‘人之所疾’,同出形误。谓‘損之...
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