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笺

《老子》31_04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纂微、司马、曹、陈、黄并无‘是以’字。”
03910

《老子》72_05_校笺_02_朱谦之

朱谦之云:“‘去彼取此’句,见十三章,三十八章,《淮南子·道应训》引同此。”
04710

《老子》15_07_校笺_10_张煦

张煦云:“葛‘涣’下有‘兮’字,‘冰’下有‘之’字,葛‘冰’作‘水’。”
0268

《老子》63_05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卷子成疏无‘是以’以下十三字。”
03110

《老子》58_06_校笺_03_王弼

王弼注云:“以正治國,则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立善以和万邦,则便復有妖之患也。”
05012

《老子》53_04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作“蕪”,因“苗”与“蕪”义通,遂州本、武内敦丁本才作‘苗’。朱说是也。 又,河上公注云:“‘朝甚除’,高台榭,修宫室;‘田甚蕪’,农事废,不耕治,失时也;‘倉...
04011

《老子》43_02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今严本(怡兰堂校本、道藏严本)作“无有,入於无間”,与范氏所见不同。宋刊河上公本作“无有入无間”,无“於”字;道藏河上公本、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号、S三九二六号《老子德经河上...
04312

《老子》43_03_校笺_06_高明

高明云:“唐李荣《老子道德经注》将‘是以’改作‘以是’,谓‘吾以是知无為之有益’。傅奕、邵若愚二本作‘吾是以知无為之有益也’,与帛书甲本同。”水海按: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经文及注...
03712

《老子》15_03_校笺_07_陈柱

陈柱云:“‘頌’之籀文為‘額’,则‘容’亦古假借字,不必改。”
03111

《老子》19_01_校笺_11_高亨

高亨云:“按:《老子》书称‘聖人’者凡三十许处,皆视為至高之人而无诋訾之语,此乃云‘絶聖’者,非自相矛盾也。《说文》:‘聖,通也。’是此‘聖’字之义。《诗经·凯风》:‘母氏聖善。’...
0525

《老子》27_1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唯知乎大眯”,“唯”,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雖然”、“纵使”。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云:“唯,《玉篇》:‘雖(今简作虽),词两设也。’常语也,字或作‘唯’。...
0389

《老子》60_02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吕‘涖’作‘蒞’,各本作‘莅’。吕、林、苏、葛无‘者’字。”
0528

《老子》01_04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蒋说是。今验之帛书,王安石、高亨、任继愈、陈鼓应等人之读为误。四十章“有”、“无”,即“有名”、“无名”之义,老子所谓“有生于无”,即前引《文子》所谓“有名产于无名”,不足...
0337

《老子》52_02_校笺_03_严可均

严可均云:“‘又知其子’,河上作‘復知’,王弼、高翻作‘以知’。”
0288

《老子》67_1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是謂入死門’,范同此,各本作‘死矣’。伦谓当从此。”水海按:马氏《老子核定文》即校订为“是謂入死門”。
0336

《老子》33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甲本作“自知□,□□”,损掩“者,明也”三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作“自知,明也”,无“知”后“者”字。今从《甲本释文》本。傅奕本、白文本、范应元本同此两句。其他诸本皆...
0408

《老子》42_08_校笺_14_张松如

张松如云:“‘人之所教’,这也讲得通,似不必改‘人’作‘天’也。至于下句,似仍当从帛书作‘亦議而教人’,意即凡前人之所教我者,我亦发为議论去用以教人。后世诸本‘義’字正是从帛书中的...
0308

《老子》31_08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此二句,从帛书甲、乙本看来,经文明达,经义合《老子》“俭武戒殺”之旨。景龙碑本除句末“也”字之外,同帛书甲、乙本,可知帛书本不误也。然其他诸本,文字殊异,或传抄之错乱,或注...
03715

《老子》14_10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是謂芴芒’,古本。《音辩》云:‘芴,音忽。芒,虚往切。於无非无曰芴,於有非有曰芒。’《淮南子》、扬雄、傅奕同古本。《庄子·至乐篇》曰:‘天无為以之清,地无為以之宁,故...
03314

《老子》59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同,今从乙本。邢玄本、陆希声本、强思齐本“人”作“民”,谓“治民事天,莫若嗇”。赵至坚本“事”作“及”,“嗇”作“式”,谓“治人及天,莫若式”。严遵本...
05615

《老子》30_05_校笺_12_任法融

任法融释义云:“‘矜’:逞能。‘伐’:自夸。‘驕’:傲慢。征戰勝利,再不可以逞能、自夸、驕傲。”
04715

《老子》49_10_校笺_06_朱谦之

朱谦之云:“‘注’,犹聚也,《周礼·兽人》及《獘田》,疏‘注,犹聚也’。‘注其耳目’,即聚其耳目。”
03115

《老子》53_07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牵’,与‘夸’同,奢也,夸张自大也。”
03915

《老子》22_01_校笺_14_高亨

高亨云:“按‘直’字不押韵,‘正’、‘定’不切合文意,均是误字。疑当作‘申’,與下文‘新’為韵。枉,曲屈也;申,伸也。”
0448

《老子》64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帛书甲本作“□□□□,□□毫末”,前语全损,后语损掩“生於”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作“□□□木,作於毫末”,前语损掩“合抱之”三字,《乙本释文》已校补。《乙本释...
0357

《老子》60_03_校笺_05_蒋锡昌

蒋锡昌云:“道藏河上公本二句无。”
0506

《老子》17_02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其次親之,其次譽之’,馆本、范、彭、寇、白、张嗣成、二赵、吴、易州、磻溪、臧疏及《治要》引并不重‘其次’二字。宋河上本作‘親之譽之’,然譣注曰:‘其德可见,恩惠可称,...
05210

《老子》77_02_校笺_04_陈汉章

陈汉章云:“‘高者抑之’,言揉弓也。《大射仪》注:‘揉,宛也。’宛为屈抑也。‘下者舉之’,言扬弓也。《大射仪》注:‘扬弓者,执下末。’扬猶舉也。”
0395

《老子》21_06_校笺_07_王弼

王弼注云:“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0528

《老子》33_08_校笺_08_古棣

古棣云:“许抗生从帛书作‘忘’,今译为:‘死而不为人忘却的为长壽。’许译与老子原意不合,在义理和逻辑上都说不通。‘壽’謂人之存在,与‘夭’相对而言,‘死而不为人忘却’怎么能叫‘长壽...
0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