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5_10_校笺_06_古棣
古棣云:“‘亡’,各本皆作‘已’。高亨说:‘已当作亡,形近而伪。’此说是。惟三十章者当作‘已’,与‘道’、‘老’谐韵;本章当作‘亡’,与‘强’、‘祥’、‘明’、‘常’为韵。俞樾说:...
《老子》42_09_校笺_05_马其昶
马其昶云:“周《金人铭》云:‘强梁者不得其死。’此古人之所以教人者,吾亦教之,故举其语而赞之曰:吾将以为教父,言当奉此铭若师保也。”
《老子》67_09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六朝残卷首句‘捨’字同此,馀作‘舍’,无三‘其’字。易州、卷子成疏作‘捨’,馆本作‘赦’,各本作‘舍’。罗卷第一句‘捨’字作‘釋’。‘釋’、‘舍’古通。《仪礼·大射仪》...
《老子》04_02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臧疏及《后汉书·黄宪传》注引‘兮’作‘乎’。”
《老子》51_02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高明说是。《老子》古本当作“器”。作“熱(简为热)”、“熟”者,皆为“勢(简为势)”之误。作“勢”,义尚不可通(当为“器”之假借。“勢”为书纽月部,“器”为溪纽质部,月部【...
《老子》28_11_校笺_11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制’作‘制’。‘無’,今王本作‘不’,与御注、景福二本同,《释文》出‘無割’二字,知王本作‘無’,今据改。景龙本、敦煌本均作‘是以大制无割’。”
《老子》56_01_校笺_08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夫至理精微,玄宗隐奥,虽假言以诠理,终理契而言忘。故了悟者得理而忘言,辨说者滞言而不悟,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24_01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磻溪‘企’作‘跂’。经幢‘企’作‘跂’,此句上有‘喘者不久’一句。馆本、易州‘立’作‘久’。按:‘企’,《说文》重文作‘跂’。此当作‘堰’,《说文》曰:‘不能行,为人所...
《老子》20_13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憃憃呵鬻□□□”,“呵”为“兮”的时译,今复原;损缺“人昭昭”三字,帛书《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惷憃”作“湷涛”,“兮”时译为“呵”,今复原。宋刊河上公本、王弼...
《老子》16_03_校笺_05_范应元
范应元云:“‘凡物酝’,傅奕云:‘古本如此。’‘酝’字,《玉篇》‘音云,又音运,物数乱也。’一本作‘夫物芸芸’。《庄子·在宥篇》曰:‘萬物芸芸,各復其根。’‘芸’字,成玄英疏云:‘...
《老子》35_02_校笺_14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大象者,道之喻,執其大,则为万物之所歸向;吾能顺性命之理,受之而不逆,故往而不害。能安则能平,能平则能泰。善安然后至于平,平然后至于泰也。”
《老子》67_09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舍”(shě),后来写作“捨”,是“捨”的古字。《广韵·马韵》谓:“舍”,同“捨”。《易经·贲》云:“舍车而徒。”《经典释文》谓:“舍,音捨。”《尚书·汤誓》云:“舍我穑事...
《老子》27_04_校笺_05_范应元
范应元云:“‘善閉者无關楗’,‘楗’其偃切,拒門木也;或从金傍,非也。横曰關,竖曰楗。善閉情欲者以道,故无關楗。”
《老子》50_04_校笺_01_校堪
此句,帛书甲本“動(简作动)”作“勤”(高明误为“動”),为“動(动)”的异体,《集韵》:“動,或作勤。”《银雀山汉墓竹简·王兵》“動”即写作“勤”,谓“勤如雷神(电)”。《甲本释...
《老子》51_07_校笺_02_奚侗
奚侗云:“四句已见第十章,此复出。”
《老子》41_04_校笺_03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不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為道。”
《老子》53_07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盗誇’,纂微、苏、程‘誇’作‘夸’。邵‘盗’作‘道’,非。”
《老子》74_03_校笺_13_清世祖
清世祖云:“此章言刑以防民,当去其泰甚也。凡用刑者,不过以死惧民,而民常有不畏死者矣,奈何以死惧之乎?若使民安于大道之中,乐生畏死,然后執其奇邪者而殺之,孰敢不服?”
《老子》14_08_校笺_04_薛蕙
薛蕙云:“‘繩繩不可名’,‘繩’下一有‘兮’字。”
《老子》18_02_校笺_16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道隐于无形,名生于不足。道隐于无形,则无小大之分。名生于不足,则有仁義、智慧差等之别。仁者,有所爱也;義者,有所别也。以其有爱有别,此大道之所以廢也。智者,知也;慧者...
《老子》70_05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則我貴矣’,一作‘則我者貴’。”
《老子》73_04_校笺_18_高明
高明云:“甲本作‘彈而善謀’,乙本作‘單而善謀’,王本作‘繟然而善謀’,傅奕本作‘默然而善謀’,严遵本作‘坦然而善謀’,敦煌辛本作‘不言而善謀’。其中虽有词异谊同之通假字,但不排除...
《老子》33_06_校笺_14_古棣
古棣云:“‘强行者有志’,蒋释说是。《老子》说‘不为而成’(四十七章),‘为’也就是‘行’,不为也就是不行;但他却主张‘为道’,他说‘古之善为道者···’(六十五章),‘上士闻道,...
《老子》21_09_校笺_06_吴云
吴云云:“‘吾何以知’,傅本作‘奚以知’。”
《老子》30_07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古棣说应从帛书作“是謂果而不强”,则是。这确实是一句总括上述四项兵道原则的话。作“是謂果而不强”,当为《老子》原文,其义謂:(上述)这些兵道原则,叫做取得勝利而不逞强。其中...
《老子》45_07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古本有‘知’、‘以’二字。”
《老子》54_01_校笺_05_刘师培
刘师培云:“《韩非子·喻老》作‘善建不拔,善抱不脱’,较今本为长。”
《老子》69_01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应有“曰”字。“用兵”上不必增“古之”二字。《老子》此下引二言,亦可能为古兵家言,亦可能为当世兵家所言,抑或是老子设言(河上公注:“老子疾时用兵,故托己设其义也。”),此不...
《老子》61_02_校笺_06_吴澄
吴澄云:“‘交’,会也。大国者诸小國之交会,如水之下流,为天下众水之交会也。”
《老子》22_04_校笺_12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乙本‘聖人執一’,今本皆作‘聖人抱一’;帛书甲、乙本‘為天下牧’,今本皆作‘為天下式’。‘執’与‘抱’虽皆有‘守’、‘持’之义,但彼此也有原則区分,‘執一’不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