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笺

《老子》32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民莫之□,□□□焉”,前句损掩“令”字,后句损掩“而自均”三字,《甲本释文》皆已校补;乙本前句作“□□□令”,损掩“民莫之”三字,《乙本释文》已校补,后句同此。...
0327

《老子》32_05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人莫之令,而自均’,李:‘令,力政切,敬命也。’司马‘人’作‘民’。”
05611

《老子》32_05_校笺_03_薛蕙

薛蕙云:“‘民莫之令,而自均’,‘民’一作‘人’。”
0356

《老子》32_05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自均’,古本下有‘焉’字。”
03715

《老子》32_02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老子》故本当作“而天下弗敢臣”。因上句谓“樸雖小”,下句意义有转折,所以用转折连词“而”,以與上句的“雖”相应,遂构成转折复句。通行本无“而”字,盖传抄中误遗也。又“弗”...
02810

《老子》32_02_校笺_12_王弼

王弼注云:“樸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为物,愦然不偏,近於无有,故曰‘莫能臣”...
0545

《老子》32_02_校笺_13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樸,妙本也。语其通生,则谓之道。论其精一,则谓之樸。故云小尔。而应用匠成,通生一切,则至大也。故无敢以道为臣者尔。”成玄英疏注:“樸,淳素也;小,微妙也。言纯樸之道,...
05114

《老子》32_02_校笺_14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樸者,道之本而未散者也。小者,至微而不可见者也。樸未散,则雖小,足以为物之君。樸散则为器,器则雖圣人,足以为官长而已。故曰‘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0556

《老子》32_02_校笺_15_苏辙

苏辙云:“樸,性也。道常无名,则性亦不可名矣。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而敛之不容毫末,此所以雖小而不可臣也。”
05411

《老子》32_02_校笺_16_范应元

范应元云:“‘道’常无名,固不可以小、大言之,圣人因见其大无不包,故强为之名曰‘大’,复以其细无不入,故曰‘小’也。然雖以小而言之,天下亦莫能臣使之也。”
0467

《老子》32_02_校笺_17_张默生

张默生云:“‘小’字,指道体而言。道体是至精无形的,故可说是‘小’。但此‘小’字,不是普通大小之‘小’,因有时从另一方面看,此‘小’字又可说是‘大’了。下章有云:‘常无欲,可名於小...
04011

《老子》32_02_校笺_18_叶秀山

叶秀山云:“太大的东西看不清,太小的东西也看不清,都是‘恍恍惚惚’。‘道’就其‘小’、‘精’、‘微’而言,很像古希腊早期理解的‘灵魂’(Φuxy)。这个‘Φuxy’原初是指人的‘(呼吸)...
04113

《老子》32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前句句首损掩“侯”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同此二句。今从乙本。想尔本、索洞玄本、景龙本、敦煌丁本、遂州本、傅奕本、白文本、姚鼐本...
04314

《老子》32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侯王’,梁武作‘王侯’。”
03812

《老子》32_03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侯王’,梁武本、陆本、古本并作‘王侯’,‘萬物將自賓’,‘萬物’一作‘天下’。”
02911

《老子》32_03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王侯若能守’,御注、河上、王弼作‘侯王’,河上、王弼‘守’下有‘之’字。”
0485

《老子》32_02_校笺_07_张煦

张煦云:“开元、吕、林、苏、葛‘莫能’作‘不敢’。”
0379

《老子》32_03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吕等作‘侯王’。林‘守’下有‘之’字。”水海按:元刻林希逸本“守”下无“之”字。按林氏注文“为侯王者,若能守此道”(“此道”即释“之”),“守”下当有“之”字。
03211

《老子》32_02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英伦诸本‘莫能’作‘不敢’,景福本作‘莫敢’,又均无‘也’字。”
0425

《老子》32_03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梁武、景龙、敦煌三本,并作‘王侯’。”
03111

《老子》32_02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樸’,易州、宋河上作‘朴’,彭、范、张之象同此(‘樸’)。罗卷‘莫’作‘不’。宋河上及各本并作‘不敢臣’。伦谓‘敢’字讹。《淮南子·道应训》‘故莫敢與之争’,《治...
04312

《老子》32_03_校笺_07_劳健

劳健云:“‘王侯若能守’,傅与景龙、敦煌皆如此。范作‘王侯若能守之’,诸王本作‘侯王若能守之’。他本皆无‘之’字,‘王侯’皆作‘侯王’。《释文》云‘梁武作王侯’。按‘侯’、‘守’二...
06010

《老子》32_02_校笺_10_高亨

高亨云:“‘天下莫能臣’,‘臣’下王本原有‘也’字。河上本、傅本皆无。今据删。按:‘也’字衍文,以‘臣’、‘賓’均为韵知之。”
05414

《老子》32_03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范、易州、罗卷‘王侯’同此,各本作‘侯王’。王弼注四十二章曰:‘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是王弼亦作‘王侯’。伦谓汉人称‘诸侯王’,盖本之古。《老子》...
04914

《老子》32_01_校笺_11_古棣

古棣云:“余则基本上从高亨句读,而略有变通。劳健以‘名’與‘臣’、‘賓’诸字为韵,而断‘道常无名’为句,但不能成立。(一)此章第一段为疏韵,皆两句一韵,‘臣’、‘賓’、‘均’为韵,...
0595

《老子》32_01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劳健说是也。或断为“道,常,无名”;或断为“道常无名樸”;或断为“道常无名,樸(‘樸’字后为句号)”;或断为“道常无名、樸”;或断为“道常,无名之樸”等,皆不合《老子》之旨...
0518

《老子》32_01_校笺_13_宋常星

宋常星云:“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为造化之根宗,故曰道。不变不迁,不坏不灭,有一定之理,故曰常。至神至妙,莫可名状,故曰无名。”
04713

《老子》32_01_校笺_14_任继愈

任继愈云:“老子的哲学,无论在世界观方面或在辩证法方面都具有这种素樸的、直观的特点。‘道’,《老子》的书中也是用直观来说明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的。老子对世界的本源,说‘无以名之,字之...
03811

《老子》32_01_校笺_15_吴怡

吴怡云:“一般把‘常’当做永远的意思,似乎很容易把这个‘常’字打发了,可是‘常’毕竟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在第一章中便特别标出了‘常道’,所以这个‘常’还有较深的意义。在第一...
04112

《老子》32_01_校笺_16_冯达甫

冯达甫云:“道是永恒的自然法则,故曰‘常’。道没有任何属性可指,没有任何形式可称,故曰无名。”
0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