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3_03_校笺_12_朱谦之
朱谦之云:“刘说本《韩非子》,虽辨而曲。王先慎曰:‘《德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河上公注云:徑,邪不平正也。此大字衍。’又‘徑’字,严(遵)本作‘逕’,景龙、御注皆作‘俓’。《意...
《老子》53_04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朝甚除’,‘除’借为污,犹杇之作塗也。诸家以除治解之,非也。‘倉其虚’,‘虚’借为虧,《说文》:‘虧,气损也。’或借为空。”
《老子》53_03_校笺_13_奚侗
奚侗云:“‘人’指人主言,各本皆误作‘民’,与下文谊不相属。盖古籍往往‘人’、‘民’互用,以其谊可两通。此‘人’字属君言,自不能借‘民’为之,兹改正。‘徑’,邪道也,见《离骚》王逸...
《老子》53_04_校笺_11_高亨
高亨云:“‘除’,读为塗。《文选·西都赋》李注引《广雅》:‘塗,污也。’除、塗同声系,古通用。《韩非子·难一》:‘左右请除之;’《淮南子·齐俗训》作‘左右欲塗之’,即其证。”
《老子》53_02_校笺_04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王说是。惟《韩非子·解老》曰:‘书之所谓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谓貌施也者,邪道也。所谓徑大也者,佳丽也。佳丽也者,邪道之分也。’据此文观之,则‘唯施’古本作‘貌施’,...
《老子》53_0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王说是也。然《韩非子·解老》曰:‘书之所谓大道者,端道也。(伦按:端借为褍,《说文》曰:衣正幅也。)所谓貌施也者,邪道也。所谓徑大也者(大为道误,王先慎谓衍字,非也...
《老子》53_02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王念孙说甚是也。“施”读为“迪”,训“邪”(即指“邪道”),钱大昕则徑直释云:“‘施’,古音斜字。《史记·贾生列传》‘庚子日施兮’,《汉书》作‘斜’。‘斜’、‘邪’音义同也...
《老子》53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甚夷,民甚好解”,前句损掩“大道”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后句“懈”作“解”,则为“懈”之省文或音假(上古二字皆为锡部)。《甲本释文》校注云:“乙本作懈,...
《老子》53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好徑’,‘好’,呼报反;‘徑’,经定反,邪徑。”
《老子》53_03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德’,古本如此,《说文》云:‘行平易也。’‘徑’,小路。言其捷也。”
《老子》53_03_校笺_04_彭耜
彭耜云:“‘而民好徑’,纂微、司马、苏、达真、陈并作‘民甚好徑’。”
《老子》53_03_校笺_05_薛蕙
薛蕙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而民’,一作‘民甚’。”
《老子》53_03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而人好徑’,御注、高翻作‘民其好徑’,河上、王弼作‘而民’。”
《老子》53_01_校笺_07_黎子耀
黎子耀云;“‘介’,帛书甲本作‘挈’。又今本‘介然’,衍‘然’字。”
《老子》53_03_校笺_07_毕沅
毕沅云:“‘徑’,开元石刻作‘俓’,非。”
《老子》53_01_校笺_08_许抗生
许抗生云:“‘挈’,甲本作‘挥’,乙本作‘介’,其他诸本皆作‘介然’。···应作‘挈’。‘撵’即‘挈’。挈,提也,《说文》:‘挈,悬持也,从手,韧声。’”水海按:“挈”之义,引申为...
《老子》53_03_校笺_08_张煦
张煦云:“吕、林作‘民甚好徑’。”
《老子》53_01_校笺_09_古棣
古棣云:“‘介’字,甲本作‘摞’,其他各本,包括乙本,皆作‘介’。旧注,一说‘介’训小;一说训大。蒋锡昌说:‘《列子·杨朱篇》:无介然之虑者;《释文》:介,微也。顾本成疏:介然,微...
《老子》53_03_校笺_09_罗运贤
罗运贤云:“《意林》引‘徑’作‘俓’。”
《老子》53_01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古棣说非也。严遵《道德指归》之文,就是据所见《老子》本的原文所作的注解性文字,从中是可以窥见《老子》原文之貌的。从严遵注解性文字看来,严氏所见《老子》本文作“挈”而不作“介...
《老子》53_03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范‘夷’作‘’,是;潘作‘彝’,借;臧疏误作‘美’。‘而民好徑’,范、寇、赵、罗卷作‘其民好徑’;易州作‘而人好俓’;馆本、磻溪作‘民甚好徑’,宋河上‘徑’作‘俓’...
《老子》53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大道,唯□□□”,前句损掩“行於”二字,后句损掩“迆是畏”三字,《甲本释文》补校为“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帛书乙本,前句同此,后句“迆”作“他”,盖“迆”之...
《老子》53_02_校笺_02_邵若愚
邵若愚云:“‘行於大道,惟施是畏’,‘行’,音衡。”
《老子》53_02_校笺_03_王念孙
王念孙云:“王弼曰:‘唯施为之是畏也;’河上公注略同。按:二家以‘施为’释‘施’字,非也。‘施’读为‘迆’,迆,邪也。言行於大道之中,唯惧其入於邪道也。下文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老子》52_08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景福、柰卷、诸河上均作‘習常’。邢玄、磻溪、王羲之作‘襲常’,襲、習古通。《文选·任彦昇萧公行状》注引《尚书·金滕》‘習’作‘襲’,云:‘習、襲通;’《周礼·地官·胥师...
《老子》52_08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毋遺身殃”,“遺”不应作“道”。帛书甲本作“道”,因与下句“謂”义相同而传抄者妄改耳。“遺”有两训。一训音為“唯季反”(陆德明说),即今音wèi,义谓“赠”(马叙伦说);二...
《老子》52_08_校笺_13_王安石
王安石云:“惟其能用其光,復歸其根,则終身不至于有咎,而能密合常久之道,故曰‘无遗身殃,是謂襲常’。”
《老子》53_0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同;乙本“摞”作“介”,句末无“也”字。《甲本释文》校注云:“‘摞’(jié),即‘挈’(qiè)之异体,各本皆作‘介’。严遵《道德指归》释此句云:‘负达抱通,提聪挈明;...
《老子》53_01_校笺_02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介’,大也。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此言:使我介然有知于政事,我则行于大道,躬行无为之化。”
《老子》53_01_校笺_03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使我’者,老君假设之辞也。‘介然’谓耿介然,有知之貌。夫道非知法而伐人,欲以有知行道,故老子患其蔽蒙,唱言之曰:使我介然矜有知,欲行无为大道于天下者,有知则与道相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