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笺

《老子》52_02_校笺_09_柳存仁

柳存仁云:“‘既得其母’二句,‘得’字河上、王弼作‘知’;‘以’字河上、王弼作‘復’。”
02510

《老子》52_04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葛‘兑’作‘充’。赵‘閉’作‘閇’。”水海按:赵孟頫本则作“閇”。
04810

《老子》52_02_校笺_10_古棣

古棣云:“按:河上公古本(即王羲之书河上公本)作‘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得’作‘知’、‘以’作‘復’者,乃伪托河上公名义作注者所改;道藏王弼本以及唐以来数本作‘知’、作‘復’,盖...
03312

《老子》52_02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古棣说是也。帛书乙本作“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即《老子》故本也。张之象刻王弼本、王羲之本、傅奕本皆与帛书乙本合,以证帛书本不误也。又:“以”,犹“又”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
03515

《老子》52_02_校笺_12_王弼

王弼注云:“善始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為天下母矣。”又云:“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第三十八章注云:“本在无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
0505

《老子》52_02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母”是道,“子”是天下萬物。道是天下萬物之始。既得到萬母之母,又知萬物乃道之所生,进而守道以存萬物,崇本而举末,则可终身不危殆矣。
02410

《老子》52_01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无“可”字,蒋锡昌说非是。王弼注文,由于行文关系而加“则可”,并非引经文。若说“可”字為《老子》故文,“则”字岂不亦為故文?即使王弼所据本有“可”字,亦不能断定...
0425

《老子》52_01_校笺_07_吴澄

吴澄云:“‘始’,道也;‘母’,德也。有此天地之始,以為此萬物之母也。”
0536

《老子》52_01_校笺_08_明太祖

明太祖云:“始乃本根也。初也;母乃生物之祖。经云天下始、天下母,夫何故?大哉,道之机,其始其母,本虚又实,是以其萬物由此而出焉。云始、母,人能知大道,能如是生生不绝,则常守其大道。...
03611

《老子》52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懸得亓母,以知亓□”,“既”作“愍”,当为“既”的假借字,《甲本释文》即校为“既”;后句损掩一“子”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敦煌唐写本S...
05011

《老子》52_02_校笺_02_李道纯

李道纯云:“‘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或云‘既知其母,復知其子’,二句皆非。”
04611

《老子》52_02_校笺_03_严可均

严可均云:“‘又知其子’,河上作‘復知’,王弼、高翻作‘以知’。”
0248

《老子》52_02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苏‘得’作‘知’,‘知’作‘生’。苏、吕‘以’作‘復’。”水海按:苏辙《道德真经注》经文作“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不知张氏据何本谓“苏‘得’作‘知’,‘知’作‘生’”矣。
04412

《老子》52_0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臧疏、柰卷、易州及《文选·思玄赋》注引‘得’作‘知’;易州、臧疏‘以’作‘又’,柰卷‘以’作‘復’。成疏曰:‘既知道是我母,即知我是道子。’是成玄英‘得’亦作‘知’...
0338

《老子》52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帛书本。傅奕本“以為”前有“可”字,谓“天下有始,可以為天下母”。其他诸本皆无“可”字,同帛书本。
0317

《老子》52_01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各本及《文选·思玄赋》注引并无‘可’字,是。河上注曰:‘始,道也,道為天下萬物母也。’成疏曰:‘始道本;母,道迹也。夫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天下萬...
02910

《老子》52_01_校笺_03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道藏王弼《道德真经注》于此经文下有注云:‘善思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為天下母矣。’道藏《道德真经集注》”引弼注亦有。今注脱去。观注,王本以上有‘可’字,...
04613

《老子》52_01_校笺_04_朱谦之

朱谦之云:“傅奕本作‘可以為天下母’,诸本无‘可’字,惟道藏王本此句下注‘善始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為天下母矣’。《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与藏本同,殿本误脱此二十...
02814

《老子》52_01_校笺_05_于省吾

于省吾云:“‘天下’,当作‘天地’。‘下’字涉下句‘以為天下母’而讹。此言‘天地有始,以為天下母’。若作‘天下始’,殊為不词。”(于氏并引二十五章作证)张松如云:“按:二十五章云:...
0318

《老子》51_06_校笺_12_古棣

古棣云:“帛书甲、乙本无‘德’字。劳健认为‘德’字乃衍文。其说不妥。按:此句乃重复言之,以引出下文,应与首句一致,首句既言‘德畜之’,把‘畜之’归入德之事,此句不应归入道之事,而不...
0296

《老子》51_06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老子》故本当无“德”字,或有“德”字者,乃涉上文“德畜之”而致误。詹剑峰云:“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作用附丽于本体,故德兼于道。用不离乎体,举道足以包德。所以,这里独举...
0309

《老子》51_07_校笺_01_校堪

此三句,帛书甲本作“□□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前句损掩“生而”两字,据王弼本校补;中间一句,“恃”作“寺”,为“恃”的假借(上古二字皆为之部);后句“弗”块排本作“勿”...
04713

《老子》51_07_校笺_02_奚侗

奚侗云:“四句已见第十章,此复出。”
0296

《老子》51_07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罗卷‘恃’讹为‘悵’。《周易·系辞》正义引‘為而不宰,功成不居’。成玄英《庄子·庚桑楚·疏》引‘功成弗居,長而不宰’。”
05013

《老子》51_07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第十章‘生而不有’四句为圣人言,此就道言;文句相同,而其对象异也。” 又,河上公注云:“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為利也;道所施為,不恃望其报也;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
0357

《老子》51_07_校笺_05_释德清

释德清云:“(道)如此生之,生生不已,而不自有其生。如此作為,以成熟之,而不自恃其为。虽為萬物之主,而不自以為宰。所以為玄德也。”
05112

《老子》51_06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故道生之,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畜’,积也。‘覆’,音副,古文如此。物生之后,积累而長,指春而言也。长、育,指夏也。亭、毒,指秋也。王弼、李奇...
04011

《老子》51_07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此三句极言无为之道,功用甚溥。“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有”,占有。“生”,动词,使动用法,使···生長、化生,其后省宾语“之”(代“萬物”)。“生而弗有”...
08314

《老子》51_06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景福四本均作‘成之熟之’。又‘德畜之’,罗卷脱此三字,武内敦本无‘德’字。”
04612

《老子》51_08_校笺_01_校堪

此句,帛书甲本同;乙本作“是胃玄德”,“謂(简作谓)”作“胃”,为“謂”的假借,或为“謂”之省形,《乙本释文》已校改為“謂”。今从甲本。传世诸本皆作“是謂玄德”,同帛书《乙本释文》...
0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