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笺

《老子》38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如此,今从甲本。乙本“上義”误作“上德”。帛书《乙本释文》注云:“‘德’字用朱涂过,乃书误改写,而改写之字后又脱落。各本皆作‘義’字,今据以改正。”傅奕本“上義”误...
02611

《老子》38_05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下義為之而有以為’,‘下’各本并作‘上’。‘上’字是。‘有’,臧疏误作‘无’。”
0379

《老子》38_04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上仁”,指最讲仁爱的人,即“宏普博施仁爱之者”。仁,慈爱也;上仁者有心覆育众生,故言“為之”;不贵思报,不求要誉,故言“无以為”。
0418

《老子》38_04_校笺_05_范应元

范应元云:“仁者,爱之理也,義者,事之宜也。爱出乎理,谓之上仁。上仁為之而无以為者,非以要誉也,无所為(去声)而為之也。”
0266

《老子》38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作“上禮□□□□□□□,□攘臂而乃之”,损掩“為之而莫之應也,則”八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乃”為“扔”之假借(“乃”,上古泥母之部;“扔”,日母蒸部。据章太炎“...
03615

《老子》38_03_校笺_08_许抗生

许抗生云:“此句甲本作‘上德无□□无以為也’,乙本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而《韩非子·解老》则作‘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也’。傅奕本亦与《解老》同。通行本则与帛书同。··既讲无為,又讲...
05913

《老子》38_05_校笺_04_韩非子

《韩非子·解老》云:“義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
0579

《老子》38_03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各本并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无為而有以為’。惟范本同此(指傅奕本)。磻溪作‘上德为之而无以為,下德为之而有以為’。馆本、赵写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0348

《老子》38_05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韩非解“義”為“适其宜”,切合老義。“上義”,即最讲信義的人,按亲疏名分适其宜而為之。高亨注云:“有以為者,有所因而為之,有所為而為之。”
0286

《老子》38_05_校笺_03_朱谦之

朱谦之云:“上仁‘无以為’,上義‘有以為’,范本同此。”
0427

《老子》38_03_校笺_10_高明

高明云:“众所周知,《老子》主张‘无為’,尤以‘虚者之无為’尚可成为道家最高标准‘上德’。如何才能达到此境界,《韩非子·解老》做了极其透彻的说明。他说:‘所以贵无為无思為虚者,谓其...
0439

《老子》38_06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之應’,一作‘知應’。‘應’者,‘應对’之‘應’。‘攘’,音禳,揎袖出臂曰攘。‘扔’字,王弼与古本同。《音辩》云:‘引也,就也,推也。音认,又音仍。’《玉篇》:‘扔’...
0278

《老子》38_03_校笺_09_朱谦之

朱谦之云:“(景龙)碑本作‘无以為’,是也。皆川愿《老子绎解》云:‘一作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下德為之而无以為,疑从褚本者。’褚本者,晋王右军书《道德经》,有褚遂良贞观十五年跋之本。由...
0556

《老子》38_06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攘臂而仍之’,陆‘攘’若羊切,‘臂’必寐切,‘仍’作‘扔’。”
04711

《老子》38_04_校笺_03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上仁谓行仁之君,其仁无上,故言上仁也。為之者,為仁恩也。功成事立,无以执為。”
03112

《老子》38_04_校笺_02_韩非子

《韩非子·解老》云:“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也。’”
0509

《老子》38_06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則攘臂而扔之’,‘扔’,人证反;又音仍,引也,因也。《字林》云:‘就也。’”
0367

《老子》38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掩“而无”两字;乙本如此。今从乙本。《韩非子·解老》同帛书乙本。其他诸本皆同帛书乙本,惟句尾皆无“也”字。
0589

《老子》38_02_校笺_04_林希逸

林希逸云:“有德而不自知其德化也,惟其能化,是以有德;‘不失德’者,执而未化也。执而未化,则未可以为有德,故曰‘无德’。”
0528

《老子》38_03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上德无為而无以為’,叶下‘无’字作‘非’。”
0437

《老子》38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缺“為而”两字;乙本如此。今从乙本。严遵本、道藏傅奕本、范应元本、楼古本“无以”作“无不”,谓“上德无為,而无不為”;《韩非子·解老》与之同,唯“不為”后有“也”...
0476

《老子》38_01_校笺_01_校勘

以上两句,帛书甲本损掩;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其他诸本及《黄帝内经·太素》卷二《顺养篇》杨上善注文、《周易集解·乾九家易》、《史记·酷吏列传》所引并同乙本。
04812

《老子》38_02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下德”是对“上德”而言。“上德”是有德者,“下德”是无德者。此两句谓:下德之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此实无德。
03415

《老子》38_02_校笺_06_高亨

高亨云:“下德之人,不求反其本性,而于性外求德,既得性外之德,则坚守勿失,而终失去本性,故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0359

《老子》38_03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上德无為而无不為’,韩非、王誗、王弼、郭云、傅奕同古本。河上公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今从古本。”
0439

《老子》38_01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杨树达说非也。释“不德”之“德”借为“得”,说上德者本就有德,他并不外欲得德。此说虽通,然《老子》原本“不德”非為“不得”也。 又,河上公注:“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
0506

《老子》38_03_校笺_05_俞樾

俞樾云:“《韩非子·解老》作‘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也’。盖古本《老子》如此。今作‘无以為’者,涉下‘上仁’句而误耳。傅奕本正作‘不’。”
05614

《老子》38_01_校笺_06_王弼

王弼云:“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為用。以无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
04210

《老子》38_03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上德无為而无以為’,古本作‘上德无為而无不為’。”
02911

《老子》38_01_校笺_03_梁启雄

梁启雄《韩子浅解》云:“德是人性以内的东西,得是从外界得来的东西。据下句‘言其神不淫于外’,和上句‘得者外也’,下‘德’字借為‘得’。”
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