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81_04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无積’,纂微、司马、曹、陈‘无’并作‘不’。”
《老子》25_04_校笺_07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妙本生化,遍于群有,群有之物,无非匠成万物,彼其茂养之德,故可以為天下母尔。”
《老子》27_08_校笺_08_罗运贤
罗运贤云:“《初学记》卷十八引作‘善人,不善人之師’。”
《老子》28_05_校笺_04_宋徽宗
宋徽宗注云:“谷,虚而能受,应而不藏,德至於此,則至矣尽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常德乃足’。”
《老子》03_01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张松如说是也。又,“上”、“尚”古通。《吕氏春秋·尽数篇》“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孙锵鸣补正:“上,尚也。”崇尚、尊崇或尊重之义。 又,王弼注云:“賢,犹能也。尚者...
《老子》04_05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誰子’,河上、王弼作‘誰之子’。”水海按:今存王弼本作“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而无“其”字,同帛书甲本。然二十五章王注云:“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系引此章此...
《老子》34_01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三本均无‘兮’字。”
《老子》58_08_校笺_03_陈景元
陈景元云:“‘劌’作‘穢’,浊穢也。有道之君,率性清廉,使物之自化耳。而不以己之洁白扬彼之污。但使物知劝而洗除穢浊矣。自此以上皆悶悶之政,非察察之治也。古作‘劌’,伤也,言聖人廉以...
《老子》64_13_校笺_02_顾广圻
顾广圻云:“今本(赵用贤本)无‘而’字。傅本及今《德经》皆无‘而’字。”
《老子》20_14_校笺_12_高亨
高亨云:“‘衆人察察’,‘衆’字王本原作‘俗’,河上本作‘衆’。今据改。按:河上‘俗’字作‘衆’是也。本章皆‘衆人’与‘我’对言,即其证。以前后文例之,‘人’下并当有‘皆’字。‘察...
《老子》80_01_校笺_05_李道纯
李道纯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或云‘令器’,或云‘不用’,皆非也。”
《老子》73_05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河上‘不’作‘勿’。”水海按:譣今道藏河上公本、宋刊河上公本皆作“不”。不知毕沅所据何本。
《老子》33_05_校笺_04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知足在心,心若知足,则无贪求,虽箪食瓢飲,傲然自足,可謂富矣。”
《老子》52_04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葛‘兑’作‘充’。赵‘閉’作‘閇’。”水海按:赵孟頫本则作“閇”。
《老子》54_02_校笺_06_奚侗
奚侗云:“按:马其昶曰:‘建抱而至于子孫祭祀不輟,犹《中庸》言大德受命,至于宗庙饗之,子孫保之,皆修身之效也。’按‘以’借作‘似’。第四章‘似’借作‘以’,可以互证。似,续也,见《...
《老子》19_01_校笺_15_范应元
范应元云:“聖、知本欲以利民,而其末必至害民。盖聖、知之迹彰,则寝失无為之化也。上失无為,则下多妄作,民遭其害。故絶其世俗之所谓聖、知之事,则民百倍其利矣。”
《老子》20_02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唯’上声,‘幾’上声。‘唯’,恭膺也;‘阿’,慢膺也。‘何’,多少,何如也。”
《老子》21_01_校笺_05_魏稼孙
魏稼孙云:“‘孔得’,御注‘得’作‘德’。”
《老子》70_01_校笺_02_石田羊一郎
石田羊一郎云:“下文‘言有宗’二句,检文义当在此上。‘甚易行’上当脱‘吾事’二字。”
《老子》39_08_校笺_10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神得道用,而能靈变无方,当须忘其精靈,若矜用其靈,將恐至于歇绝,不能妙用也。”
《老子》48_01_校笺_11_陈鼓应
陈鼓应云:“‘為學日益’:為學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為學’,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學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
《老子》32_09_校笺_05_罗运贤
罗运贤云:“《理惑论》引‘猶川谷與江海’,《御览》六五九引‘於’作‘與’。”
《老子》20_08_校笺_03_陈景元
陈景元云:“‘怕’,一本作‘魄’。王弼作‘廓’。”
《老子》65_04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國之福’下古本有‘也’。”
《老子》23_02_校笺_12_王叔岷
王叔岷云:“《文子·九守篇》、《列子·说符篇》‘驟’并作‘暴’。《事文类聚·前集》五引《庄子》亦云:‘驟雨不終日。’”
《老子》27_1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乙本“謂(简作谓)”皆假作“胃”,《甲本释文》、《乙本释文》皆已校改。想尔本、景龙本、敦煌丁本、遂州本、傅奕本、(唐)李荣本“是”作“此”,“眇要”作“要妙”,謂“...
《老子》29_03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古棣认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与下文“物或行··”一节意义不相干,便于“執者失之”后增“是以聖人无為··民之从事··则无敗事”三十三字,而把“物或行或随·”一段另置為独立一...
《老子》39_10_校笺_13_张松如
张松如云:“‘貴’、‘高’之文,非后人据王注增改,帛书已作‘贵以高’,如果说这是踵讹袭谬,义理不通,则由来久矣。”
《老子》41_03_校笺_09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下士识不及理,聞道不信,谓为虚诞,则嗤笑之,亦犹章甫致贱于越人,和璞见遗于楚国,故庄子云:‘曲士不可以语于道矣。’至道幽玄,深不可识,明而若昧,理反常情,下士蒙愚,所...
《老子》78_05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本作'言云'义足。其句中'言'为名词,作'话'讲,'云'为动词,作'说'讲,故可知'言'、'云'义不重也,'云'当不为衍字。朱谦之说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