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23_09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失亦得之’,河上作‘失亦樂失之’,王弼作‘失亦樂得之’。”水海按:道藏河上公本、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并作“失亦樂得之”。毕氏之校疏失也。
《老子》23_07_校笺_10_高延第
高延第云:“同,齐也,合也。失谓无道德。言在上有道德之人,則所行莫不合於道德。上无道德之人,則所行者,皆反道败德。上出於道德,人亦以道德归之;上出於不道不德,人亦以不道不德应之。”
《老子》23_07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失’则指‘飄風’、‘驟雨’之治而言;以人君行‘希言’之治,則為‘道’、為‘德’;行‘飄風’、‘暴雨’之治,則為‘失’也。此言人君行道,則与道同体;行德,則与德同体;行...
《老子》23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同於德□,道亦德之”,损掩“者”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同此二句。今从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福本、林希逸本、李道纯本、林志坚本、焦竑本、释德清本...
《老子》23_08_校笺_02_薛蕙
薛蕙云:“‘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一二‘亦’字下并有‘樂’字。”
《老子》23_08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古本无‘同’、‘樂’二字。下同。”
《老子》23_08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河上、王弼‘得之’上并有‘樂’字。”
《老子》23_08_校笺_05_纪昀
纪昀云:“‘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按:《永乐大典》无‘樂’字,下二句同。”
《老子》23_08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御注、王弼无三‘樂’字。”水海按:王弼有“樂”字,严氏失校。
《老子》23_08_校笺_07_张煦
张煦云:“文津同王弼,但无‘樂’字。”蒋锡昌云:张嗣成作“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老子》23_08_校笺_08_易顺鼎
易顺鼎云:“王冰《四气调神大论篇》注引此并无‘樂’字。”
《老子》23_05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河上作‘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御注、王弼与河上同。”
《老子》23_07_校笺_04_高亨
高亨云:“按‘失’当作‘天’,形近而讹。《庄子·大宗师篇》:‘天而生。’《释文》:‘向崔本作失而生。’即‘天’、‘失’互误之证。‘德者,同於德’,谓從事於德者同於德也。‘天者同於天...
《老子》23_05_校笺_07_俞樾
俞樾云:“‘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按下‘道者’二字衍文也。本作‘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其下‘德者’、‘失者’,蒙上‘從事’之文而省,犹云‘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從事於德者,同於德...
《老子》23_07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譣之帛书乙本,《老子》原本作“失”而不作“天”。高说误。 又,河上公注云:“失谓任己而失人也。同於失者,所為与失同也。”
《老子》23_05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此节各本多异。张嗣成、张之象作‘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馆本、易州作‘故從事而道者,道得之’(易州作‘德’)。磻溪(作‘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於道’上有‘...
《老子》23_05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今譣帛书甲、乙本,进而证明俞氏所说通行本下“道者”二字衍文,诚是也。帛书甲、乙本句首有“故”字,高亨谓為“衍文,后人所益”,不确也。帛书本“而”字,各本均作“於”,“而”训...
《老子》23_05_校笺_10_王弼
王弼注云:“從事,谓举动從事於道者也。道以无形无為成济万物,故從事於道者以无為為君,不言為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真。与道同体,故曰‘同於道’。”
《老子》23_05_校笺_11_徐梵澄
徐梵澄云:“‘同’者,合会也。孔子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皆合会之谓。声应气求,得、失互见。曰‘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合於道、会於道之谓也。老子以历史眼光,观往...
《老子》23_06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帛书甲、乙本。傅奕本句前有“從事於得者”,两处“德”字作“得”,谓“從事於得者,得者同於得”。顾欢本作“同於德者,德亦得之”。想尔本、景龙本、馆本、遂州...
《老子》23_06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德者,同於德’,古本作‘從事於德者,德者同於德’。”水海按:傅奕本作“從事於得者,得者同於得。”焦氏说有误。
《老子》23_06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诸本‘得’并作‘德’。古字‘得’、‘德’通。《史记·项羽本纪》‘吾為若德’,《汉书》作‘公得是已’。河上公、王弼‘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上,俱无‘從事’句。”
《老子》23_06_校笺_04_易顺鼎
易顺鼎云:“按‘德者,同於德’两‘德’字,皆当作‘得’,与下‘失者,同於失’相对。王注:‘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与得同体,故曰同於得也。’注义作‘得’可证。‘德’、‘得...
《老子》23_06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作‘德者,同於德’。彭、张嗣成、张之象作‘德者,同於德’。臧疏作‘同於德者,德亦得之’。成疏曰:‘道既是常道,德即是上德,体教忘言,為行同於上德,上德亦自然符应而相会...
《老子》23_06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作“德者,同於德”是也。“德”即道的本性於万物的显现,成玄英谓“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者也。上句谈“從事而道者,同於道”,承蒙上句而省“從事”二字,本句就说“...
《老子》23_06_校笺_07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德者,道用之名也,谓其功用被物,物有所得,故谓之德尔。谓体悟之人,顺事於道,岂唯自能了出,抑亦功济苍生。苍生被其德,德者忘其功,凡所施為,同於道用,故云‘德者,同於德...
《老子》23_07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者者,同於失”,前“者”字為“失”字之误,《甲本释文》校注云:“‘者”上一字,原用朱涂过,所改之字已剥落,其原写误字為‘者’,今据乙本改為‘失’字。”帛书乙本同此...
《老子》23_05_校笺_04_薛蕙
薛蕙云:“‘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者’下一重出‘道者’二字。‘无為’之谓道。虚无、恬淡、寂漠、无為從事於道者也。‘同於道’,亦如道之长久矣,所谓‘希言自然’者是也。”
《老子》23_07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失者,同於失’,古本作‘從事於失者,失者同於失’。”
《老子》23_05_校笺_05_毕沅
毕沅云:“陆德明《音义》有‘道者於道’四字,云:‘河上於道者绝句;’疑古本河上并无‘同’字。又《淮南子·道应训》引作‘從事於道者,同於道’,义较明绝。河上、王弼‘於道’者、‘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