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笺

《老子》08_05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王弼作‘正’,《永乐大典》作‘政’。作‘正’者非。”
03810

《老子》21_08_校笺_04_劳健

劳健云:“古‘衆’字通作‘終’,则知‘衆甫’即‘終始’之义。旧注或解為衆有万物群美者,皆失其旨。”
0758

《老子》29_02_校笺_16_严灵峰

严灵峰云:“神器,犹神物也。言其至贵重者也。”
0548

《老子》23_09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同於□者,道亦失之”,“於”后损掩“失”字;乙本同此两句。今从乙本。宋刊河上公本、顾欢本作“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傅奕本作“於失者,失亦得之”。道藏河上公本、...
04712

《老子》51_05_校笺_02_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集注》(梁迴序)校语云:“明皇、王弼二本‘命’并作‘爵’。”水海按:《道德真经集注》(梁迴序)本校者所见王弼本“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中之“命”作“爵”。
05211

《老子》78_08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正言若反也',诸本无'也'字。'
04113

《老子》04_05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磻溪、赵写‘誰’上有‘其’字。··按《说文》曰:‘像,似也。’此作‘象’,省。”
04010

《老子》33_01_校笺_09_成玄英

顾本成玄英疏云:“‘能知人好恶,是智也。’照达前境鉴人机性、大小、浅深,无不悉知,此是他心智。”
04613

《老子》41_07_校笺_08_焦竑

焦竑云:“‘辱’,古本作‘’。”
0249

《老子》26_03_校笺_16_王弼

王弼云:“‘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不以经心也。”
03615

《老子》04_04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湛”(zhàn),深邃,深暗不可見之貌。“湛兮”,深暗幽隐的样子,形容道的深隐未形之状。
0326

《老子》36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此;乙本“拾”假作“擒”(上古二字皆入缉部,为叠韵通假)。今从甲本。宋刊河上公本、嘉靖刊河上公本、景福本、敦煌丁本、遂州本、虞世南本、(唐)李荣本、《意林》本、林...
0278

《老子》60_03_校笺_05_蒋锡昌

蒋锡昌云:“道藏河上公本二句无。”
0506

《老子》12_06_校笺_04_张松如

张松如云:“王、傅、范及诸唐本,均无‘之治也’及‘而’字。”
04514

《老子》63_07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末句王弼本作‘故終无難矣’,他本无‘矣’字,惟帛乙甲本作‘故終於无難’,文义为长,今据改正。此二语重申善為君者,遇事慎之重之,而不视之太易,故終致无難事也。”
04311

《老子》37_02_校笺_15_张默生

张默生云:“侯王若能守道,和道体一样的无為,则萬物將各顺其性以自生自息,即所谓‘自化’。”
02615

《老子》30_08_校笺_16_古棣

古棣云:“高亨说:‘則读为贼,則、賊古殆一字也。《说文》:則,等画物也,从刀从貝。籀文作鼎,等画物之义,它书无证。而法則之則,实借为式耳。則即古賊字,从刀从貝,謂以刀毁貝也。与败同...
0565

《老子》10_01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王注:‘载,犹处也。’《楚辞·远游》:‘載營魄而登霞兮;’王注:‘抱我灵魂而上升也。’營魄曰处,义甚迂曲;若曰抱我灵魂,则与‘抱一’相突。二诂皆非。‘載’为‘哉’字...
04314

《老子》64_14_校笺_13_王弼

王弼注云:“不學而能者,自然也。喻於學者過也。故學不學,以復衆人之所過。”
0569

《老子》20_18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母’,如字。”
0535

《老子》74_02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若使民’,司马、苏、曹、陈‘民’作‘人’。‘奇’,李如字。”
04213

《老子》81_05_校笺_03_高明

高明云:“帛书乙本‘愈’字作‘俞’,‘與’字作‘予’,稍异。”水海按:“予”、“與”古义通,皆给予之义。《尔雅·释诂》云:“予,赐也。”郭璞注:“赐與也。”邢昺疏:“予者,授與也。...
0517

《老子》22_11_校笺_13_吴怡

吴怡云:“‘全而歸之’的‘全’,虽然是由前一句的‘曲則全’而来,可是它的意义却不限于‘曲則全’的‘全’字。老子在此处只是以‘曲則全’為例,其实,这里的‘曲則全’是包括了‘枉則直’、...
04714

《老子》35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甲、乙本。想尔本“往”误作“佳”,“害”作“害”,谓“佳而不害,安平大樂”(把下句“樂”置于本句)。道藏河上公本、王羲之本、顾欢本、傅奕本、御注三本、...
04913

《老子》45_07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无‘知’字,‘正’作‘政’。罗卷无‘知’字,‘静’作‘净’,当从之。易州、臧疏、及《治要》引无‘知’字,‘為’上有‘以’字。各本及《文选·东征赋》注引作‘清静為天下...
05615

《老子》14_10_校笺_10_奚侗

奚侗云:“‘忽怳’亦可倒言‘怳忽’,与‘仿佛’同谊,谓所见不能审谛也。”
0445

《老子》73_04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默’字,傅奕同古本。河上公并开元御注本作‘繟’。王弼、梁王尚、孙登、张嗣作‘坦’。今依古本。”水海按:陆德明引王弼本作“繟”、“坦”二字,可能陆氏所见王弼本两存也。又...
04511

《老子》42_01_校笺_05_王弼

王弼注云:“萬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
0296

《老子》35_04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彭、臧疏、易州、罗卷‘言’字同此。成疏云:‘至道虚寂,其体希夷,所以出言淡然无味;’是成亦作‘言’。”
05115

《老子》53_05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臧疏‘采’作‘彩’,易州、罗卷、宋河上、张之象作‘綵’。《说文》无‘彩’、‘綵’字。依义当作‘彩’。”
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