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65_03_校笺_09_王弼
王弼注云:“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也。当务塞兑闭门,令无知无欲。而以智术动民,邪心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民知其术,随防而避之。思惟密巧,奸伪益滋,故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也。”
《老子》21_04_校笺_05_楼宇烈
楼宇烈云:“此处所讲‘有物’、‘有象’,均為‘恍惚’之物象,亦即所谓‘无狀之狀,无物之象’。
《老子》70_05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稀’字,寇及《治要》引同此。各本及《汉书·扬雄传》引作‘希’。‘則我贵矣’,罗卷、柰卷及孙盛《老子疑问反讯》、《治要》、《汉书·扬雄传》颜注引并同此。潘作‘則我者貴矣...
《老子》04_04_校笺_03_王昶
王昶云:“开元作‘湛常存’,邢州作‘湛似或存’,至元‘或’作‘常’。”
《老子》05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聲人不仁,以百省□□狗”,“聖”假作“聲(简作声)”(上古二字皆为书纽耕部),“姓”借作“省”(上古二字皆为心纽耕部),“為芻”二字损掩;帛书乙本作“聊人不仁,...
《老子》08_03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處衆人之所惡’,古本‘處’作‘居’。‘故幾於道’,叶本下有‘矣’字。‘處’,上声。‘惡’,去声。‘幾’,平声。”
《老子》15_04_校笺_09_罗振玉
罗振玉云:“‘豫’,《释文》:本或作‘懊’。‘焉’,景福本作‘兮’,景龙碑本、御注本、敦煌丙本无‘焉’字。”
《老子》27_12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张舜徽说非是。《老子》原本当作“眇要”。“眇(miào)”,微小、微妙之义。《说文·目部》:“眇,一目小也。”沈涛《说文古本考》:“《易经·履卦》释文引作‘小目’,盖古本作‘...
《老子》31_01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之器’,一无此二字。”
《老子》04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无“其”字,“誰”字损掩,后句同此;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今通行本皆无“也”字。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傅奕本、李约本、宋徽宗本、邵若愚本、苏辙本、林希...
《老子》56_01_校笺_09_范应元
范应元云:“道不可知不可言,知者知其不可知不可言,故不言也。言者是不知其不可知不可言,故言也。”
《老子》73_04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繟’,音闡。‘坦’,吐但反,梁王尚、钟会、孙登、张嗣本有此。‘坦’,平大貌,河上作‘墠’。‘墠’,宽也;旦尺善反,又上單反也。”水海按:今存河上本作“繟”,河上注云:...
《老子》08_02_校笺_07_高明
高明云:“甲本作‘而有静’,乙本作‘而有争’,今本作‘而不争’或‘又不争’。‘有静’、‘有争’与‘不争’,三者意义差别甚大,其中必有讹误。帛书研究组在甲本‘静’后注一‘争’字,读作...
《老子》51_01_校笺_05_高亨
高亨云:“按:‘物形之,勢成之’二句,义不可通,文必有误。疑此四句当作‘物,道生之,形之;德畜之,成之’。盖转写‘物’字窜入下文,‘形之’二字亦窜入下文,读者以意增‘勢’字耳。‘物...
《老子》33_02_校笺_07_李息斋
李息斋云:“人所以不能人‘道’者,以自見不明,而为物所勝也。若内明则自不骛外。不骛外则渐能勝物,积日既深,自然入‘道’。”
《老子》14_10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恍惚’,‘恍’,陆、王弼作‘怳’。李音同(虚往切)。林‘恍’音晃。‘惚’,李、林并音忽。纂微、司马、黄、曹作‘惚怳’。苏、陈、达真、叶、林并作‘惚恍’。按:《集韵》‘恍...
《老子》58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作“亓正閑閑,亓民屯屯”,两“其”字皆作“亓”,“政”假作“正”(上古二字皆为章纽耕部)。《乙本释文》校注云:“関,从系,門声,疑即紊之异体。此句傅奕...
《老子》20_17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以”,动词,用,使用。《玉篇》:“以,用也。”《尚书·梓材》:“以厥庶民。”孔传:“言当用其衆人之贤者与其小臣之良者。”孔颖达疏:“以,用也。”王弼注:“以,用也。皆欲有...
《老子》75_01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民’字,卷子、馆本、成疏及《后汉书·郎传》引作‘人’,盖唐人避讳追改。‘飢’字,宋河上、馆本、易州、臧疏、范、二赵、吴及《郎传》、《治要》引同,各本作‘饑’。《说文》...
《老子》43_02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无有入於无間’,古本、《淮南子》并作‘出於无有,入於无間’。王弼作‘无有入无間’。”
《老子》62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尊行’,‘行’,下孟反。”水海按:“下孟反”同《广韵》“下更切”,上古为匣纽阳部,音【xean】,今音即 xìng。
《老子》67_10_校笺_02_王卡
王卡云:“‘舍其慈,且勇’此句及‘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二句,影宋本(即宋刊河上公本)均无‘其’字。马叙伦据河上注文以为当有‘其’字,其说是。今据道藏本、S三九二六《老子德经...
《老子》22_03_校笺_03_蒋锡昌
蒋锡昌云:“苏辙本‘惑’下有‘矣’字。按:四十四章:‘名與身孰亲?身與货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是‘少’即‘知足’、‘知止’之...
《老子》38_06_校笺_08_高亨
高亨云:“古人攘臂,援其袂而缠以绳,故其本字作纕从系。《说文》:‘絭纕,臂绳也’,是其证。或上卷其袂而不缠绳,《广韵》‘揎袂出臂曰攘’是也。《孟子·尽心篇》:‘冯妇攘臂下车。’《庄...
《老子》13_08_校笺_14_马其昶
马其昶云:“寵、辱之所以為患者,以吾有身也;若无吾身之存念,则与天地万物為一体,安往而不逍遥哉!”
《老子》15_07_校笺_11_易顺鼎
易顺鼎云:“《考工记·弓人》注:‘液,读為醳。’《山海经·北山经》注曰:‘液,音悦懌之懌。’‘醳’、‘懌’皆與‘釋’通。《顾命》‘王不懌’,马本作‘不釋’,是其证也。‘液’音义与‘...
《老子》19_01_校笺_13_庄子
《庄子·肤箧篇》云:“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聖者,有不為大道守者乎?····聖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 又,河上...
《老子》65_02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高明说是。《老子》古本当无“多”字。道藏严遵本、怡兰堂刊严遵本即无“多”字。遂州本亦无“多”字,作“人之難治,以其知故”;“知”后之“故”当属下句,可知“多”字为衍文。又:...
《老子》67_12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死矣’,古本作‘是謂入死門’。”
《老子》38_01_校笺_01_校勘
以上两句,帛书甲本损掩;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其他诸本及《黄帝内经·太素》卷二《顺养篇》杨上善注文、《周易集解·乾九家易》、《史记·酷吏列传》所引并同乙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