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6_07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同。帛书乙本作“□□得而害利,□□□得而害”,前句损掩“不可”二字,“利”前“有‘害’字,衍,帛书有钩去的痕迹”(帛书《老子乙本释文》校注);后句损掩“亦不可”三字...
《老子》15_08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呵其若楃”,“沌”字损掩,“兮”时译為“呵”,“樸”假作“楃”(上古二字皆属屋部);乙本作“沌呵亓若樸”,“兮”亦时译為“呵”,“其”作“亓”。河上公本、葛玄序...
《老子》17_01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潘静观本作‘太上不知有之’。各本及《文选·华林园集诗》注、《让中书令表》注引同此(‘太上下知有之’)。韩非引此而说之曰:‘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则安取怀惠之民。’则韩...
《老子》80_06_校笺_07_朱谦之
朱谦之云:“‘隣’字,广明、罗卷、顾同此。按:《说文》‘五家为鄰,从邑粦聲。’古作。《九经字样》云:‘作隣者讹,宜作鄰。’”水海按:“隣”,为“鄰”的俗写异体。《广韵·真部》云:“...
《老子》22_02_校笺_07_王昶
王昶云:“开元、至元‘敝’作‘弊’。”
《老子》23_02_校笺_07_纪昀
纪昀云:“‘故飄風不終朝’,按: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无‘故’字。”
《老子》27_11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作“知”。帛书本和《韩非子·喻老》引即作“知”。“知(zhì)”,后来写作“智”,智慧、聪明之谊。《集韵》:“智,或作‘知’。”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矢部》:“知,...
《老子》78_04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易州、卷子成疏、臧疏、潘'不知'作'能知'。赵写无'之'字。'
《老子》42_06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王侯’,范同此,各本作‘王公’。···‘自稱’,范作‘自謂’,罗卷作‘自名’,各本并作‘為稱’。‘也’字,范同此,各本无。”
《老子》47_03_校笺_18_古棣
古棣云:“这一段大意是:‘不从大门走出去,可以知天下。不从窗户往外偷看一眼,可以知天道。而出去的越遠,知道的东西就越少。’用‘不出於户’、‘不闚於牖’,其喻意是不必接触形形色色的具...
《老子》31_07_校笺_13_朱谦之
朱谦之云:“遂州碑本亦作‘惔’,傅本作‘憺’,《释文》出‘澹’,云:‘澹本亦作惔。’毕沅云:《说文》:‘憺,安也;从心詹声。惔,忧也;从心炎声。《诗经》曰:忧心如惔。’据之則作‘惔...
《老子》53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帛书本。龙兴观本、法京敦丁本“蕪(芜)”误作“苗”,谓“田甚苗”。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王羲之本及其他诸唐本、诸宋本及诸元明人本等皆同此三句。
《老子》58_07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臧疏‘人’作‘民’。依《周易》注则王亦作‘民’,今作‘人’者,后人据别本改之也。各本无‘也’字。馆本‘日’作‘曰’。白、柰卷、易州、馆本、磻溪、臧疏并无‘矣’字。”
《老子》20_10_校笺_08_姚鼐
姚鼐云:“‘乘乘兮’,‘儽儽’入韵,王本是。”
《老子》21_02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按帛书甲、乙本,当作“道之物”。“之”,动词,相当于“為”,作為、作之义。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之,犹為也。《孟子》:‘欲其子之齐语也。’言欲子為齐语也。‘贼仁者谓之贼...
《老子》25_02_校笺_06_王昶
王昶云:“开元、至元作‘寂兮寥兮’。”
《老子》25_05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范谓王弼同古本,则范见王本‘字’上有‘强’字。《庄子·则阳篇》郭注:‘而强字之曰道;’是郭本亦有‘强’字。以理而推,大既强名,则道亦强字,‘字’上有‘强’字者,是也...
《老子》26_04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如之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按:范同此。馆本、易州无‘之’字,无‘而’字;彭、潘无‘之’字。各本及《治要》引并作‘奈何’;《治要》引‘輕’下有‘於’字。《韩非子·...
《老子》27_12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要妙’即‘幼眇’,《汉书·元帝纪》:‘穷极幼眇。’颜注云:‘幼眇,读曰要妙;’是已。要妙,形容事理之深远也。帛书甲、乙本作‘眇要’,盖误倒。”
《老子》42_04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作“□□以為和”,损掩“中氣”二字。今从甲本。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本、李约本、虞世南本、成玄英本、遂州本、楼正本、傅奕本、杜光庭本...
《老子》49_09_校笺_01_校堪
此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损掩。今从甲本。严遵本、宋徽宗本、邵若愚本、王雱本、彭耜本皆同此句,与帛书甲本合。河上公本、王弼本、王羲之本、顾欢本、景龙本、遂州本、景福本、御注三本、...
《老子》53_02_校笺_04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王说是。惟《韩非子·解老》曰:‘书之所谓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谓貌施也者,邪道也。所谓徑大也者,佳丽也。佳丽也者,邪道之分也。’据此文观之,则‘唯施’古本作‘貌施’,...
《老子》12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令人行妨’,‘行’下孟反。‘妨’,音芳。”
《老子》36_04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取’,一作‘奪’,非古也。”
《老子》36_08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邦’,一作‘國’。‘邦’原作‘國’,今从韩非本。”
《老子》60_01_校笺_02_成玄英
成玄英云:“‘烹’,煮也。‘腥’,魚也。河上公作‘鮮’字,亦魚也。言煮小魚挠之刚糜烂,任置即自全,喻理國无为即太平,躁动则荒乱。”按:成玄英本当作“治大國若烹小腥”。然顾本成疏则谓...
《老子》20_01_校笺_11_傅山
傅山云:“‘學’本义‘觉’,而學之鄙者无觉。··曰‘吾聊乐尧舜之道’,世儒之所谓學也。病老子者曰‘絶學’,老子之所谓‘絶’者,‘絶河’之絶也。學如江河,絶而过之,不忱没于學也,觉也...
《老子》20_16_校笺_17_朱谦之
朱谦之云:“‘漂无所止’,室町本同。王羲之本作‘飂兮若无所之’。又孙鑛《古今本考正》曰:‘飂兮若无止,一作漂兮若无止,一作膠兮似无止。’‘膠兮似无止’不知所据何本,疑‘廫’字之误。...
《老子》22_07_校笺_06_宋常星
宋常星云:“聖人不自伐其功者,乃是功歸于天下也,是以天下未有不歸功于聖人者也。”
《老子》70_04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五十六章:‘言者不知;’八十一章:‘博者不知;’‘不知’与‘无知’谊同,可证王本不误。陶、马二说均非。王注谊不可解,恐有误字。《淮南子·道应训》引‘我’作‘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