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3_02_校笺_05_马叙伦
《老子》73_02_校笺_06_朱谦之
《老子》73_02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当有“知”字,正与下文“天之所惡,孰知其極”相衔贯。这里所说的“知此两者,或利或害”,指作者能够知道勇於柔弱无为的一种人有利,勇於坚强有为的一种人有害,这两种不同的结果;下...
《老子》73_02_校笺_08_河上公
《老子》73_02_校笺_09_唐玄宗
《老子》73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全损,《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惡(wù)”假作“亞”(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铎部),《乙本释文》已校正为“惡”,今从《乙本释文》本。寇才质本“孰”作“誰(简作谁)”...
《老子》73_03_校笺_02_马叙伦
《老子》73_03_校笺_03_朱谦之
朱谦之云:“《列子·力命篇》:‘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语出于此章。” 又,河上公注云:“‘天之所惡’,惡有为也。‘孰知其故’,誰能知天意之...
《老子》73_03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此敢与不敢两者,世或以敢为利,而因以殺身,則是害也。世或以不敢为害,而因以活身,則是利也。故曰‘或利或害’。由是观之,强梁者天之所惡,断可误矣。而世之人,誰知其常也。世...
《老子》73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五语句,帛书甲本作“□□□,□□□□□,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前两语句全损,《甲本释文》已校补;中间两句同此;最后一句“繟然”作“彈”,无“然”字。按:“彈”为“行...
《老子》73_04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繟’,音闡。‘坦’,吐但反,梁王尚、钟会、孙登、张嗣本有此。‘坦’,平大貌,河上作‘墠’。‘墠’,宽也;旦尺善反,又上單反也。”水海按:今存河上本作“繟”,河上注云:...
《老子》73_04_校笺_03_彭耜
《老子》73_04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默’字,傅奕同古本。河上公并开元御注本作‘繟’。王弼、梁王尚、孙登、张嗣作‘坦’。今依古本。”水海按:陆德明引王弼本作“繟”、“坦”二字,可能陆氏所见王弼本两存也。又...
《老子》73_04_校笺_05_陈碧虚
《老子》73_04_校笺_06_焦竑
《老子》73_04_校笺_07_张煦
《老子》73_04_校笺_08_方以智
方以智云:“‘繟然’与‘坦然’、‘啴然’互通。焦氏《老子翼》曰:‘繟音闡,王作坦,严作默,不如作繟为长。’知按王辅嗣注作‘坦然’者亦通。盖‘單’与‘亶’古通,犹‘嬗’之于‘禪’,‘...
《老子》73_04_校笺_09_卢文弨
《老子》73_04_校笺_10_大田晴轩
《老子》73_04_校笺_11_奚侗
《老子》73_04_校笺_12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据范、陈所见王本‘繟’作‘坦’,当从之。《道德真经集注》引王注:‘故曰:坦然而善謀也’,亦王本作‘坦’之证。《释文》既出‘繟’字,又出‘坦’字;作‘繟’不應出‘坦’...
《老子》73_04_校笺_13_朱谦之
朱谦之云:“此文‘繟’、‘坦’并出,(景龙)碑文空一格,何字不明。王羲之本作‘坦’,柰卷作‘繟’。···今按:严本作‘默’,谊古。或作‘繟’,作‘坦’,皆非。傅、范本亦作‘默’。·...
《老子》73_04_校笺_14_劳健
劳健云:“《论语》郑注‘坦荡荡’,宽广貌。‘墠’训宽,是假作‘坦’。‘繟’字盖又从‘墠’字传写演变。故今河上本亦作‘繟’。《广雅》:‘繟,缓也。’词固可通,然与下文‘恢恢’义不相应...
《老子》73_04_校笺_15_张松如
《老子》73_04_校笺_16_楼宇烈
《老子》73_04_校笺_17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柰卷及《治要》引‘天’下无‘之’字。罗卷‘不言’下脱‘而善’二字。馆本、卷子成疏‘默然’作‘不言’,六朝残卷、白云蟾作‘坦’,各本作‘繟’,潘作‘綽’。罗卷‘默然...
《老子》73_04_校笺_18_高明
高明云:“甲本作‘彈而善謀’,乙本作‘單而善謀’,王本作‘繟然而善謀’,傅奕本作‘默然而善謀’,严遵本作‘坦然而善謀’,敦煌辛本作‘不言而善謀’。其中虽有词异谊同之通假字,但不排除...
《老子》73_04_校笺_19_王卡
《老子》73_04_校笺_20_水海
水海按:“繟”字众说纷纭,概括起来约有四派。其一是“繟”当为“坦”说,有宋徽宗、蒋锡昌、大田晴轩、劳健、张松如、楼宇烈、高明等人。当为主“坦”派。其二是“繟”当为“默”说,有范应元...
《老子》73_04_校笺_21_王弼
王弼注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顺則吉、逆則凶,‘不言而善應’也。处下则物自归。垂象而见吉凶,先事而设诚,安而不忘危,未兆而謀之,故曰‘繟然而善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