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书舍-齐物书舍-第106页
齐物书舍的头像-齐物书舍
管理员
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齐物书舍】

《老子》73_04_校笺_22_唐玄宗

<p>《老子》73_04_校笺_22_唐玄宗</p>-齐物书舍
唐玄宗注云:“此下言天道谦虚,以戒人事勇敢。天不与物争,四时盈虚,物无违者,故善于勝。天何言哉?福善而祸淫,曾无差忒,故云善應。天道不召物使从己,物不能违,自來顺天耳。天道玄远,繟...
03513

《老子》73_05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73_05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二句,帛书甲本全损,《甲本释文》校补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帛书乙本即作“天罔怪怪,疏而不失”,《乙本释文》校注云:“通行本作‘恢恢’,河上公注‘甚大’。按《说文》‘(guài)...
05412

《老子》73_05_校笺_02_彭耜

<p>《老子》73_05_校笺_02_彭耜</p>-齐物书舍
彭耜云:“‘恢恢’,陆:苦回切。”
03213

《老子》73_05_校笺_03_严可均

<p>《老子》73_05_校笺_03_严可均</p>-齐物书舍
严可均云:“‘疎而不漏’,各本作‘不失’。”
0516

《老子》73_05_校笺_04_毕沅

<p>《老子》73_05_校笺_04_毕沅</p>-齐物书舍
毕沅云:“河上‘不’作‘勿’。”水海按:譣今道藏河上公本、宋刊河上公本皆作“不”。不知毕沅所据何本。
05015

《老子》73_05_校笺_05_孙鑛

<p>《老子》73_05_校笺_05_孙鑛</p>-齐物书舍
孙鑛云:“‘疏而不失’,‘失’一作‘漏’。”
0307

《老子》73_05_校笺_06_张煦

<p>《老子》73_05_校笺_06_张煦</p>-齐物书舍
张煦云:“开元、林、葛、赵‘疏’作‘疎’。”
03412

《老子》73_05_校笺_07_马叙伦

<p>《老子》73_05_校笺_07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易州、磎溪、馆本、六朝残卷、宋河上、潘‘疏’作‘疎’。易州及《后汉书·杜林传》注引‘失’作‘漏’,各本及《文选·华林园诗》注、《临终诗》注引同此(‘失’)。罗卷第五卷止...
02715

《老子》73_05_校笺_08_朱谦之

<p>《老子》73_05_校笺_08_朱谦之</p>-齐物书舍
朱谦之云:“按:作‘不漏’是也。《后汉书·杜林传》注、《魏书·景穆十二传》均引‘失’作‘漏’。《群书治要》引亦作‘漏’。‘漏’,《玉篇》‘力豆切,漏泄也’。《淮南子·泰族训》‘朱弦...
0307

《老子》73_05_校笺_09_水海

<p>《老子》73_05_校笺_09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網(网)”同“罔”。《广韵·养韵》谓:“罔”同“網”。但“罔”为古字,“網”为今字,《老子》則用“罔”字。作“綱”者,則为“網”的假借(上古二字皆为阳部)。又,“踈(疎)...
03210

《老子》73_05_校笺_10_河上公

<p>《老子》73_05_校笺_10_河上公</p>-齐物书舍
河上公注云:“天所網罗恢恢甚大,虽踈远,司察人之善惡,无有所失。”
0237

《老子》73_05_校笺_11_范应元

<p>《老子》73_05_校笺_11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恢’,大也。包罗无外,如大網焉,虽稀疏而不失,巨细善惡皆不可逃也。此聖人所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妄为矣。”
03115

《老子》73_05_校笺_12_余培林

<p>《老子》73_05_校笺_12_余培林</p>-齐物书舍
余培林云:“天道的作用,好像一个大網似的,笼罩的范围无所不包,真是广大极了。它虽然是稀疏的,却从来没有一点漏失。”
0317

《老子》73_音韵_01_江有诰

<p>《老子》73_音韵_01_江有诰</p>-齐物书舍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殺、活、害韵(祭部,殺音设,活胡厥反,害胡折反)。惡、故韵(鱼部);勝、應韵(蒸部);來、謀韵(之部)。陈柱谓:來、謀、恢、失韵。按:“害”古读割,《释名》:“害...
0448

《老子》73_音韵_02_江有诰

<p>《老子》73_音韵_02_江有诰</p>-齐物书舍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十四泰》:“害,胡盖切。按古有入声,当与曷部并收。《老子·任为篇》‘此两者或利或害`,与殺、活叶。”
0397

《老子》73_音韵_03_邓廷桢

<p>《老子》73_音韵_03_邓廷桢</p>-齐物书舍
邓廷桢云:“殺、活、害为韵。害在祭部,殺、活則祭部之入声。《诗经·蓼莪》五章:烈、发、害为韵。是其证也。”
0518

《老子》73_音韵_04_古棣

<p>《老子》73_音韵_04_古棣</p>-齐物书舍
古棣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恢’、‘失’为韵,‘恢’入微部,‘失’入脂部,此为脂微合韵。脂微合韵是《诗经》的通例。这里应说明的是:通常‘失’入脂部,在楚音中入脂部。质部字和...
03615

《老子》73_音韵_05_水海

<p>《老子》73_音韵_05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殺【feǎt】、活【xuǎt】、害【xāt】为韵,三字皆入月部【at】。奚侗“殺”、“活”为韵,未及“害”字,則疏漏之。“天之所...
0557

《老子》73_音韵_06_本章韵读

<p>《老子》73_音韵_06_本章韵读</p>-齐物书舍
本章韵读:殺、活、害,月部。惡,铎部;故,鱼部,鱼铎通韵。勝、應,蒸部。來、謀,之部。,月部;失,质部,月质合韵。
0357

《老子》73_今译

<p>《老子》73_今译</p>-齐物书舍
勇于坚强有为的人,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于柔弱无为的人,就能保住身心性命。(我)能够知道这两种人的结果:一种结果有利,一种结果有害。“天道”所厌恶的(坚强之勇),世人有谁知道其中的缘...
02315

《老子》73_述评

<p>《老子》73_述评</p>-齐物书舍
这一章节的主旨是一个,即宣扬“天道”“柔弱不争”的思想;“人法自然”,所以人亦应“柔弱不争”。 这里应首先弄懂《老子》的“天”与“天道”的概念指的是什么。 《老子》书中提到“天”的,...
0299

《老子》74_01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74_01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全损,后句作“奈何以殺愳之也”,“愳”,《甲本释文》校为“惧”,通行本作“惧”,《说文》:“惧,恐也。愳,古文。”《集韵·遇韵》:“惧,古作愳。”《甲本释文》已...
0568

《老子》74_01_校笺_02_彭耜

<p>《老子》74_01_校笺_02_彭耜</p>-齐物书舍
彭耜云:“苏本作‘民不畏死’章,清源、黄、程本并作‘民常不畏死’。”水海按:苏辙注:“政烦刑重,民无所措手足,则常不畏死,虽以死惧之无益也。”苏辙本经文注文有“常”字。
0547

《老子》74_01_校笺_03_范应元

<p>《老子》74_01_校笺_03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民常不畏死,如之何其以死惧之’,古本。谓民之争利犯法而常不畏死者,由上之人有为多欲而然也。在上者只当清静无欲而使之自化,如之何更以死罪惧之?”
0278

《老子》74_01_校笺_04_严可均

<p>《老子》74_01_校笺_04_严可均</p>-齐物书舍
严可均云:“‘民不畏死’,高翻‘民’下有‘情’字。”
0348

《老子》74_01_校笺_05_武内义雄

<p>《老子》74_01_校笺_05_武内义雄</p>-齐物书舍
武内义雄云:“‘民不畏死’,敦、遂二本‘民’下有‘常’字,景福本无。‘惧之’句末敦一本有‘哉’字,诸本无。”
0409

《老子》74_01_校笺_06_张煦

<p>《老子》74_01_校笺_06_张煦</p>-齐物书舍
张煦云:“苏、林、葛无‘常’字,各本‘如之何’作‘奈何’。”水海按:据道藏苏辙本经文及注文皆有“常”字。
0526

《老子》74_01_校笺_07_马叙伦

<p>《老子》74_01_校笺_07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六朝残卷无‘常’字。‘如之’作‘柰’。馆本有‘常’字。‘如之何其以死惧之’,各本作‘柰何以死惧之’。”
0519

《老子》74_01_校笺_08_易顺鼎

<p>《老子》74_01_校笺_08_易顺鼎</p>-齐物书舍
易顺鼎云:“毕氏《考异》傅奕本作‘民常不畏死’,按下云:‘若使民常畏死’,则此亦当有‘常’字矣。《容斋续笔》卷五卷十两引皆有‘常’字。”
03713

《老子》74_01_校笺_09_高明

<p>《老子》74_01_校笺_09_高明</p>-齐物书舍
高明云:“乙本首句‘恒且’下衍一‘畏’字,因抄写而误,当删去。……首句帛书‘若民恒且不畏死’,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民不畏死’,唯遂州、傅奕等本作‘民常不畏死’。易顺鼎云……。今譣之...
0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