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书舍-齐物书舍-第12页
齐物书舍的头像-齐物书舍
管理员
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齐物书舍】

《老子》39_音韵_04_水海

<p>《老子》39_音韵_04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本【puen】,文部;基【kǐe】,之部。文部【en】与微部【ei】,元音相同,可以对转。微部【ei】与之部【e】元音相同,可以通转。故文之对...
02514

《老子》39_音韵_05_本章韵读

<p>《老子》39_音韵_05_本章韵读</p>-齐物书舍
本章韵读:清、寧、靈、盈、正,耕部。裂、發、歇、渴、蹶,月部。本,文部,基,之部,文之合韵。穀,屋部;輿,鱼部,屋鱼合韵。玉,屋部;石,铎部,屋铎合韵。
0505

《老子》39_今译

<p>《老子》39_今译</p>-齐物书舍
开始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因而澄清;地得到“一”,因而安宁;神得到“一”,因而灵应;谷得到“一”,因而充盈;侯王得到“一”,因而成为天下人民的标准。(如果)它(他)们发展到极...
0278

《老子》39_述评

<p>《老子》39_述评</p>-齐物书舍
本章的主旨是在宣传“以贱为本”的民主思想。严复在评点《老子》时,就曾强调这一点,说“以贱为本,以下为基,民主之说”。 本章开首部分,似乎用意在讲“一”(极近于“道”)的普遍性和重要...
04313

《老子》39_附论

<p>《老子》39_附论</p>-齐物书舍
关于“灵”(繁体字为“靈”)为楚语说。 《老子》“神得一以灵”、“神毋已灵将恐歇”两句,其中“灵”之义,古今学者,约有以下几说。 其一训“灵”为“灵变”。河上公注云:“‘神得一以灵’...
03012

《老子》41_01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41_01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作“上□□道,堇能行之”,损缺“士聞”两字,据通行本校补;“堇”,为“勤”的假借(上古二字皆为文部),《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乙本释文》。傅奕本“勤能”...
0498

《老子》41_01_校笺_02_范应元

<p>《老子》41_01_校笺_02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古本作‘懃’,闻道而懃行不怠者,乃上士也。”
03310

《老子》41_01_校笺_03_毕沅

<p>《老子》41_01_校笺_03_毕沅</p>-齐物书舍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作‘勤而行之’。”
0986

《老子》41_01_校笺_04_严可均

<p>《老子》41_01_校笺_04_严可均</p>-齐物书舍
严可均云:“‘勤而行之’,御注无‘之’字。”
0435

《老子》41_01_校笺_05_马叙伦

<p>《老子》41_01_校笺_05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范作‘懃而行之’。各本及《理惑论》、《广弘明集》九《甄鸾笑道论》引并作‘勤而行之’。馆本作‘懃能行之’。”
0265

《老子》41_01_校笺_06_朱谦之

<p>《老子》41_01_校笺_06_朱谦之</p>-齐物书舍
朱谦之云:“法京敦乙本作‘懃能行’,罗卷同此石(景龙碑),与武内本异。范本作‘懃’,注云‘古本’。按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一引古《老子》作‘懃’(零)。”
04915

《老子》41_01_校笺_07_水海

<p>《老子》41_01_校笺_07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勤能行之”意足。 又,河上公注云:“上士聞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之。”水海按:河上公说是。“上士”指识道的智者。或谓“上等之君”(蒋锡昌),非是。河上公本、王弼本等本“能”作...
0415

《老子》41_02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41_02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掩;帛书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其他诸本皆同此二句。
04712

《老子》41_02_校笺_02_河上公

<p>《老子》41_02_校笺_02_河上公</p>-齐物书舍
河上公注云:“中士聞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惑于情欲,而复亡之也。”
0415

《老子》41_02_校笺_03_唐玄宗

<p>《老子》41_02_校笺_03_唐玄宗</p>-齐物书舍
唐玄宗疏云:“上智之士,深识洞鉴,聞道权则微明,实则柔弱,聞斯行诸,皆不懈怠,故云勤而行之尔;中庸之士,明昧未明,聞说妙道,或信或否,谓明则若存而信奉,谓昧则若亡而疑惑,未果决志,...
03815

《老子》41_02_校笺_04_高亨

<p>《老子》41_02_校笺_04_高亨</p>-齐物书舍
高亨云:“若,犹或也。留于心谓之存,去于心谓之亡,言中士聞道,有时则留之于心,有时则去之于心也。留于心谓之存者,《礼记·祭义》:‘致爱则存,致慤则著。’郑注:‘存著谓其思念也。’是...
0389

《老子》41_02_校笺_05_诗经

<p>《老子》41_02_校笺_05_诗经</p>-齐物书舍
《诗经·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郑笺:‘亡之言忘也。’亦其例也。《周易略例》:‘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存、忘对举...
0289

《老子》41_02_校笺_06_水海

<p>《老子》41_02_校笺_06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训“亡”为“忘”不妥。“若存若亡”是说“中士聞道后的表现”。“亡”、“存”相对,故“亡”应训“无”。严遵谓“中士所眩”,以“眩”(两眼昏花)来说明“中士聞道”后的精神状态,...
03812

《老子》41_03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41_03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掩,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傅奕本、范应元本“大”前有“而”字,作“下士聞道,而大笑之”。敦煌唐写本S三九二六《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景龙本、遂州本、赵孟頫本作“下45...
0255

《老子》41_03_校笺_02_范应元

<p>《老子》41_03_校笺_02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古本有‘而’字。聞道而大笑之者,乃下士也。下士聞道而笑者,以为虚无而笑也;又聞弱之胜刚、柔之胜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皆不信而笑之也。殊不知实运于虚,有生于无,虚无...
03413

《老子》41_03_校笺_03_焦竑

<p>《老子》41_03_校笺_03_焦竑</p>-齐物书舍
焦竑云:“‘下士聞道,大笑之’,古本‘道’下有‘而’字。”
0377

《老子》41_03_校笺_04_毕沅

<p>《老子》41_03_校笺_04_毕沅</p>-齐物书舍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无‘而’字。”
02610

《老子》41_03_校笺_05_王念孙

<p>《老子》41_03_校笺_05_王念孙</p>-齐物书舍
王念孙云:“‘大笑之’,本作‘大而笑之’,犹言迂而笑之也。《牟子》引《老子》正作‘大而笑之’。《抱朴子·微旨篇》亦云‘大而笑之,其来久矣。’是牟、葛所见本皆作‘大而笑之’。”
0338

《老子》41_03_校笺_06_俞樾

<p>《老子》41_03_校笺_06_俞樾</p>-齐物书舍
俞樾云:“今按:王说是也。‘下士聞道,大而笑之’,与上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两句相对。傅奕本作‘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下士聞道,而大笑之’,盖误移两‘而’字于句首,然下句之有‘...
0375

《老子》41_03_校笺_07_张松如

<p>《老子》41_03_校笺_07_张松如</p>-齐物书舍
张松如云:“俞氏此议甚详赡,故录存之。而其所据盖为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引河上公注云:‘故大而笑之也’,遂臆测古本河上亦作‘大而笑之’。但是,今本河上公注则作‘故大笑之’,并...
05111

《老子》41_03_校笺_08_水海

<p>《老子》41_03_校笺_08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张说是。以上就“上士”、“中士”、“下士”识道不同的三种士人进行对比,“识之深者,行之笃;识之浅者,或行或不行;全不识者,惟相與非笑而已。其意以为至道赜奥,本非人人所易喻。...
0445

《老子》41_03_校笺_09_唐玄宗

<p>《老子》41_03_校笺_09_唐玄宗</p>-齐物书舍
唐玄宗疏云:“下士识不及理,聞道不信,谓为虚诞,则嗤笑之,亦犹章甫致贱于越人,和璞见遗于楚国,故庄子云:‘曲士不可以语于道矣。’至道幽玄,深不可识,明而若昧,理反常情,下士蒙愚,所...
04810

《老子》41_03_校笺_10_严復

<p>《老子》41_03_校笺_10_严復</p>-齐物书舍
严復云:“夫勤而行之者,不独有志也,亦其知之甚真,见之甚明之故。大笑者,见其反也。若存若亡者,知之而未真,见之而未明也。”
0469

《老子》41_04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41_04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帛书乙本作“弗笑□□以為道”,损缺“不足”二字,据通行本校补。“弗”,他本以及《艺文类聚》十九所引皆作“不”。
03510

《老子》41_04_校笺_02_罗振玉

<p>《老子》41_04_校笺_02_罗振玉</p>-齐物书舍
罗振玉云:“敦煌本‘笑’下有‘之’字。”水海按:敦煌戊本谓“不笑之,不足以為道”。
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