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7_07_校笺_04_严可均
《老子》59_07_校笺_06_焦竑
焦竑云:“‘柢’,一作‘蔕’,花趺也。”水海按:“趺”(fū),花萼也。“柢”,《说文》謂“木根”,即树的主根。徐锴《说文系传》云:“华(花)叶之根曰蒂,树之根曰柢,音同也。”显然...
《老子》18_01_校笺_10_王弼
《老子》65_07_校笺_02_严可均
《老子》20_10_校笺_20_吴怡
吴怡云:“懒懒散散,好像没有一个目标。然而‘若无所歸’,只是表面上没有浅薄的目标,因为一般人的目标,只是求名求利;而修道之士,以道为歸。可是道是永恒的、广大的,因此好像没有一定的歸...
《老子》41_04_校笺_02_罗振玉
《老子》74_01_校笺_05_武内义雄
《老子》22_11_校笺_09_魏源
魏源云:“晁氏说之曰:‘严君平《老子指归》、《谷神子》注颇與诸本章句不同,如以《曲則全章》末十七字属下章之类。’姚氏鼐通下‘希言自然’、‘跂者不立’為一章,曰:‘全、言、然三字為韵...
《老子》29_07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或坏或撱”,“坏(péi)”,或为《老子》原文,或为“培”之假借(上古二字皆為并纽之部,為双声叠韵通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坏,假借為‘培’。”《甲本释文》...
《老子》30_05_校笺_02_范应元
《老子》09_05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功遂身退”,帛书本是为证,《牟子·理惑论》一引即同帛书本,《汉书·疏广传》载疏广所见古《老子》本亦同帛书本。王弼本原亦作“功遂身退”,因“遂”义与“成”同...
《老子》13_04_校笺_03_王安石
《老子》14_11_校笺_03_吴云
《老子》61_02_校笺_12_高亨
高亨云:“‘交’,当作‘父’,形近而讹。《鹖冠子·王铁篇》篇云:‘百父母;’旧校云:‘父或作交。’即‘父’、‘交’互误之证。《说文》:‘父,家长率教者。’引申则國君执政者亦可曰‘父...
《老子》15_06_校笺_03_彭耜
《老子》42_01_校笺_04_淮南子
《老子》77_09_校笺_15_宋徽宗
《老子》04_05_校笺_08_马叙伦
《老子》53_04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作“蕪”,因“苗”与“蕪”义通,遂州本、武内敦丁本才作‘苗’。朱说是也。 又,河上公注云:“‘朝甚除’,高台榭,修宫室;‘田甚蕪’,农事废,不耕治,失时也;‘倉...
《老子》31_01_校笺_12_郑良树
郑良树云:“帛书《老子》作‘夫兵者,不祥之器’,根本就没有‘佳’字;大概古本《老子》一本作‘夫兵者’,一本作‘隹兵者’,‘夫’与‘隹’皆虚字助辞(隹,今作‘唯’),其后‘隹’改作‘...
《老子》34_04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傅、范本作‘故常无欲,可名於小矣(范本‘於’作‘為’),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共十七字。敦煌本、遂州本、顾欢本无‘常无欲’三字,余各本与河、王本略同(诸河、王本‘歸之’作...
《老子》65_02_校笺_08_高明
高明云:“世传今本多同王本‘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景龙碑作‘民之難治,以其多智’,帛书甲、乙本均作‘民之難治也,以其知(智)也’,皆无‘多’字。老子主张存愚弃智,先以自全其愚人之心...
《老子》38_06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上禮”,最讲禮仪之人。“莫之應”,即“莫應之”。“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人;“之”為“應”的前置宾语。“攘”,音rǎng,即陆德明所云“若羊反”。“攘臂”,捋衣...
《老子》38_09_校笺_11_王弼
王弼注云:“‘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伦也。竭其聪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得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治薉,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则无...
《老子》20_18_校笺_11_陶鸿庆
陶鸿庆云:“傅奕本‘我獨’下有‘欲’字。据王注‘我獨欲异於人’,是王所见本亦有‘欲’字,而传写夺之。《老子》状道之要妙,多为支离惝恍之辞,或曰‘若’、曰‘如’、曰‘似’、曰‘將’、...
《老子》21_02_校笺_04_焦竑
《老子》27_06_校笺_06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作‘人无棄人,物无棄物’,则上句‘故’字下当有‘人’字,下句亦当有‘物’字,今本均脱,当从《淮南子》补。傅奕本与《淮南子》同。”
《老子》28_01_校笺_11_柳存仁
柳存仁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此节他本除吴澄外,皆作本章第一节。‘為天下谿’第二句,玄宗《注》本‘谿’误作‘俗’。明太祖云:‘此务教人不...
《老子》31_今译
《老子》64_08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作“百仞”不误,此言高。正与上文“九成”言高相谐。我疑心:古文“仁”字作“”,从千、心。传写者先由“仞”假为“仁”,后传者误写“百仞之高”為“百千之高”,后再误写為“千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