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41_10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掩。帛书乙本前句“隅”假作“禺”,《乙本释文》已校改。后句同此。严遵《道德真经指归论》前句作“大方不矩”,而《道德真经指归》经文作“大方无隅”。其他诸本前句皆与此...
《老子》74_01_校笺_11_李息斋
李息斋云:“此言世之刑法,不足恃以为治也。民不畏死,吾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74_04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恒”,因后人避汉讳而改作“常”,经文中已屡见。此‘常’是讳借,非本字,則与金文无涉也。于省吾说非是。又,他本“者”后有“殺”字,乃衍文也,马说是。又,有“...
《老子》25_02_校笺_16_严灵峰
严灵峰云:“‘寂兮’,静而无声;‘寥兮’,动而无形。”
《老子》45_03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屈’,古本作‘诎’。”
《老子》79_今译
和解了大的怨恨,必定还有怨恨遗留下来,怎么能认为这样做就妥善了呢?因此,'圣人'虽然拿着左半边的债务契约,但是他不以此索求于负债人。所以,有德之人,只经管保存着债权契约(而不向负债人...
《老子》27_06_校笺_11_高亨
高亨云:“‘是以’二字衍文,盖后人所加。”
《老子》27_08_校笺_10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张嗣成本‘不善’下‘人’字无。按:《淮南子·道应训》引下句作‘不善人,善人之資也’,是《淮南子》所见本无二‘者’字,有二‘也’字。王注:‘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似王...
《老子》28_08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易州不重‘為天下式’一句。‘忒’作‘’。”
《老子》04_04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此句作‘湛然常存’,遂州本‘湛似常存’。”水海按:罗振玉云“敦煌本作‘湛似常存’”,是知武内义雄所说“敦本”指法京藏敦煌残卷,即武内敦甲本。
《老子》29_08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言為人君者,当深藏若虚,容貌若愚。虽有过人之才智,亦必黜之抑之,不以自矜自用。广取群下之才智以為己用,而臻无為而无不為之治。去甚、去奢、去泰,即去健羡、绌聪明之谓也。...
《老子》32_03_校笺_13_吴澄
吴澄注云:“‘侯’谓一国之君‘王’,谓天下之君,若能守此道,则萬物尊之为主,而将自賓矣。自者,非我欲其如此,而彼自如此也。”
《老子》32_06_校笺_08_胡适
胡适云:“王弼今本‘之’作‘止’,下句同。今依河上公本改正。‘之’、‘止’古文相似,易误。”
《老子》57_09_校笺_06_王昶
王昶云:“至元同开元,‘我好静而民自正’在‘我无事而民自富’句下。”
《老子》35_07_校笺_03_高亨
高亨云:“‘聽之不可聞’句,傅本未误。”
《老子》36_01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歙’,古本作‘翕’。‘歙’,音吸,敛也,聚也。‘張’,開大也。”
《老子》14_09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是胃无狀之狀,无物之□”,“謂(简作谓)”假作“胃”(上古二字皆為匣纽物部),损掩一“象”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如此。唯“謂(简作谓)”假作“胃”,《乙本...
《老子》15_04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豫’,本又作‘與’,聚珍版弼注‘兮’作‘焉’。陆希声无‘兮’字。张守节《史记正义》引作‘與予冬涉川’。”
《老子》62_02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善人之所寳’,各本无‘所’字,柰卷及《治要》引句下有‘也’字。‘不善人之所保’,馆本、卷子成疏无‘之’字,‘保’上有‘不’字。《尹文子·大道篇》引‘保’作‘寳’。伦谓...
《老子》20_06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衆人熙熙’,熙,许其反。‘若亨’,亨,普庚反,杀煮也;《简文》许庚反。河上公作‘嚮’。用也。‘牢’力刀反。”
《老子》20_14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察察’,古本作‘皆詧詧’。‘察’,苛细也。”
《老子》22_06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見(简作见)”(xiàn),是“現(简作现)”的古字。详見上章节校笺文。“自見”,自我荐达之义。全句义谓:不自我推荐,所以能被了解。
《老子》23_01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稀’,各本并作‘希’。按:此句上下有脱文。”
《老子》75_01_校笺_1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在上者或取之于民赋税太多,是夺民之食而使之飢也。然则上之库藏,民之怨府也。库藏之物,民之膏血也。何况酷吏非泛诛求,视天〔下〕之民反不如于猪狗。吏馀珍馔,民之糟糠,怨气冲...
《老子》45_04_校笺_04_易顺鼎
易顺鼎云:“《道德指归论·大成若缺篇》‘大巧若拙’下,又云:‘是以赢而若詘’。疑所据本有‘大赢若詘’一句,无‘大辯若訥’一句。”按:道藏严遵本《指归》论中“赢”作“羸”,易顺鼎引文...
《老子》78_今译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破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它(柔弱),没有什么东西用来替代它。柔软的战胜刚强的,弱小的战胜强大的。天下没有谁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是没有人能够...
《老子》53_07_校笺_09_于省吾
于省吾云:“按:‘盗’应读作‘誕’,盗、誕双声,并定母字。敦煌本‘夸’作‘誇’,‘盗誇’即‘誕誇’。《说文》‘夸从大于声’,景龙本‘夸’作‘李’。《韩非子·解老》作‘盗竽’,‘盗竽...
《老子》09_04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他本皆作“自遺其咎”,唯想尔本无“其”字,与帛书本同。老子原本当作“自遺咎也”。后人为求“咎”与“守”韵,遂自于“咎”前增一“其”字,而又删去“咎”后“也”字。日本《群书治...
《老子》10_02_校笺_14_王弼
王弼注云:“專,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兒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老子》10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全损,《甲本释文》本校补为“明白四達,能毋以為乎?”帛书乙本作“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今从帛书乙本。(宋)李荣本“四”字作“洞”,“毋”作“无”,无“以”字,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