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66页

《老子》19_04_校笺_11_高亨

高亨云:“按:‘以’,因也。‘為’读為‘虚僞’之‘僞’。‘為文’,即僞文也。‘三者’,‘絶聖棄知’一也,‘絶仁棄義’二也,‘絶巧棄利’三也。言所以如此者,因虚僞之文不足以治国也。五...
03511

《老子》80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前句“寡”省作“寡”,后句无“有”字和“而”字,《甲本释文》校注云:“乙本作‘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通行本亦皆有‘有’、‘而’二字...
0357

《老子》20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今诸通行本皆同此二语。
0589

《老子》80_04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李‘繩’食陵切,上古之政。清源上有‘故’字。”
05013

《老子》20_03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易氏、蒋氏之说至确,帛书本即作“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今通行本“美”作“善”者,乃形近而讹。 又,顾本成玄英疏云:“顺意为美,逆心为惡。违顺既空,美惡安奇(寄)?且唯、阿出...
0288

《老子》80_07_校笺_11_宋徽宗

宋徽宗注云:“耕而食,织而衣,含哺而嬉,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止分故甘,去华故美,不扰故安,存生故樂。居相比也,聲相聞也,而不相與往來,当是时也,无欲无求,莫之为而常自然,此之谓至...
0497

《老子》20_06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若享太牢’,‘窂’别体字。御注作‘如享’,《释文》作‘若亨’,引河上作‘饗’。”
0505

《老子》81_04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吕等‘无’作‘不’。吕‘為人’作‘與人’。”
04113

《老子》20_08_校笺_10_毕沅

毕沅云:“‘魄’,河上作‘泊’,王弼作‘廓’。今世所传河上本作‘怕’,弼本作‘泊’。按《说文解字》:‘怕,无为也。’是作‘怕’亦通。古无‘廓’字。”
03813

《老子》67_01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训“肖”为“象(像)似”、“类似”则当。“肖”,乃为《老子》书所用楚方言。扬雄《方言》卷七云:“肖,类法也。齐曰‘类’,西楚、梁、益之间曰‘肖’。··西南梁益之间,凡言相类...
04711

《老子》20_10_校笺_09_毕沅

毕沅云:“陆希声作‘儽儽兮若不足似无所歸’。”
02914

《老子》67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作“一曰兹,二曰檢,□□□□□□□□”,“兹”为“慈”之省写或假借(上古二字皆为之部),“檢”為“儉”之借;“檢”、“儉”,皆从“僉”声(见《说文》),故可假借(上...
0346

《老子》20_12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譣帛书则无“哉”字。此句是在叙述“我”的愚人心志,故应为陈述句,不应有“哉”字。
05013

《老子》67_09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其”作“亓”,“慈”假作“兹”,《甲本释文》已分别校为“其”、“慈”。帛书乙本“今”字损掩,《乙本释文》已校补;“其”作“亓”,“慈”亦假作“兹”,《乙本释文》已...
0288

《老子》38_02_校笺_06_高亨

高亨云:“下德之人,不求反其本性,而于性外求德,既得性外之德,则坚守勿失,而终失去本性,故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0349

《老子》20_14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吴作‘昏昏’。馆本作‘昏’。成疏云:‘韬光匿耀,故若昏也。’则成作‘若昏’。赵写同。依下文例,当补一‘昬’字。”
03113

《老子》67_13_校笺_01_校勘

此三语,帛书甲本作“夫兹,□□則勝,以守則固”,“兹”为“慈”之假,“則勝(今简作胜)”前损掩“以戰(今简作战)”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作“夫兹,以單則朕,以守則固”。...
04712

《老子》38_06_校笺_09_朱谦之

朱谦之云:“御注、遂州、邢玄、景福、庆阳、磻溪、楼正诸石本,严遵、傅奕、柰卷、室町、顾欢、彭耜诸本皆作‘仍’,范本作‘扔’。作‘扔’是也。《广雅》曰:‘扔,引也;’《广韵》曰:‘扔...
02912

《老子》20_16_校笺_07_纪昀

纪昀云:“按:‘飂’,河上公注本作‘漂’,《永乐大典》‘无’下有‘所’字,(作‘飂兮若无所止’。)”
0398

《老子》68_01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傅奕同古本。古之善為士者不尚武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苟德所不能化,不得已而用兵御之,则从容和豫,何怒之有?怒则无谋矣。”
04813

《老子》38_09_校笺_10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前識者,道之華’,不知而言知为前識。此人失道之实,得道之華。‘而愚之始’,言前識之人,愚暗之倡始也。”
03813

《老子》20_18_校笺_10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无‘欲’字。明皇作‘而貴求食於母’,陈象古、邵若愚同。马端临《文献通考》称晁氏云:‘明皇本作兒貴求食於母。’今检之则未确也。”
0466

《老子》20_音韵_02_邓廷桢

邓廷桢云:“恶、若为韵。古音善惡、好惡皆作去声,后世强分善惡之惡,为入声。‘若’字,《诗经·烝民》與‘赋’韵,《大田》、《闷宫》皆與‘硕’韵。‘硕’古音與‘柘’韵同。《生民》‘柘’...
0389

《老子》69_0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如此,乙本“有”借作“又”。今从甲本。傅奕本同帛书甲本。范应元本“兵”后有“者”字,作“用兵者有言曰”。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三本、景福本、遂...
02514

《老子》39_02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吴澄本“寧”作“甯”。《国语·越语下》谓“地能包萬物以为一”。此即《老子》“地得一以寧”之语意所本。“以”,因,介词。清,《说文》谓“朖也,激水之貌。”《玉篇》云:“清,且...
0506

《老子》21_02_校笺_14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言至道之為物也,不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虽无不无,有无不定,故言‘恍惚’。所以言物者,欲明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用即道物,体即物道···”
0495

《老子》69_04_校笺_11_楼宇烈

楼宇烈云:“按:‘執无兵’三字,据王弼注文次序当在‘攘无臂’下。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经文‘執无兵’三字均在‘攘无臂’下,可证。”又云:“按:‘扔’字,疑当作‘...
03712

《老子》39_05_校笺_06_陶方琦

陶方琦云:“王注:‘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盖王本有‘一也’二字。”
04414

《老子》21_05_校笺_12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本‘中有請吔’,乙本作‘其中有請呵’,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其中有精’。从本节经文分析,下文既言‘其中有信’,上文似当作‘其中有情’,前后句型一律。可见帛书甲本前句夺...
0309

《老子》69_音韵_06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客、尺,铎部。行、兵,阳部;臂、敵,锡部。敵,锡部;若,铎部,锡铎合韵。寳,幽部;勝,蒸部;幽蒸合韵。
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