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21页

《老子》28_04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易说是也。《说文》:‘谿,山渎无所通者。’‘谷,泉出通川為谷。’《老子》以‘谿’喻无有能入,‘谷’喻无所不出,间以‘式’字则不伦矣。又‘漓’与‘足’对,‘婴兒’与‘樸’...
0545

《老子》06_音韵_05_魏建功

魏建功云:“死、牝、門、根、存、勤六句相叶。《经典释文》:‘牝,频忍反,旧音抚死反,《简文》扶紧反。’是旧音与‘死’相叶,而后改音与‘門’、‘根’诸字叶。其初当全相叶可知。”(《古...
05412

《老子》30_08_校笺_20_吴澄

吴澄云:“有道者常如婴儿、孺子,故能不老而长年。若壯則必老,此不道者也。不道者早已,言其不能久也。”
05412

《老子》54_09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奚’字,《韩非子》与古本同。”
0546

《老子》41_14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善貸且善’,各本作‘且成’。”
05410

《老子》41_述评

此章主旨,正如王安石所指出的:“此章言道深微妙,隐奥难见。自‘明道’至于‘大象’,皆道也。道之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可谓隐矣。道之体,隐乎无名,而用乃善贷且成。上士悟之,特然...
05412

《老子》76_02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生之’,御注作‘生也’,众本作‘之生也’。”
05410

《老子》76_04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文子·道原篇》‘則’作‘即’。‘則’、‘即’古书多通用,见《经传释词》。《列子》引‘不勝’二字作‘滅’字,是也。由‘滅’字脱失。读者以弼注中有‘故必不得勝’云云,补‘...
05414

《老子》47_02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不闚牖,可以見天道’,傅奕、韩非与古本有‘可以’字,古本作‘闚’,音窥。与我同一出者,天下也,何待出户而知?无为自然者,天道也,何待闚牖而見?”
0549

《老子》01_06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徼’作‘暾’。按:‘徼’当作‘竅’。(后同。)《说文》:‘竅,空也。’‘竅’与‘杪’对言,《庄子·庚桑楚篇》曰:‘出无竅,有所入而无竅者有长,有长而无乎剽者宙也。...
0549

《老子》03_08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无不為’,范本同此。磻溪作‘則无不治矣’。成疏曰:‘治,正也。’則成亦作‘无不治’。作‘治’者是也。此‘治’字应上文‘聖人之治’,自‘治’字改為‘為’字,读者复增‘為...
0546

《老子》68_02_校笺_12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成疏:‘既不喜怒,何所争乎;’又荣注:‘无心自然受推,故言不争;’是成、荣并作‘争’。‘與’犹敌也。《庄子·徐无鬼篇》:‘且方與我以辩。’《天下篇》:‘惠施日以...
0549

《老子》39_06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毋已”。帛书本為是。河上公注中有“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语,可知河上公本原作“无已”。“无”则是“毋”的假借字。“毋”,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韩非...
05413

《老子》04_01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或不盈’,苏‘或’下有‘似’字。”
0549

《老子》37_03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傅、范本作‘樸’。‘化而欲作’,作与无為对。《尔雅·释言》:‘作,為也。’又為‘变’。《礼记·哀公问》‘作色而对’,注‘变也’,‘化而欲作’,即化而欲变。‘樸’,《...
05412

《老子》64_11_校笺_06_张松如

张松如云:“‘其’、‘幾’古通,见王氏《经传释词》。此‘幾’借为近,‘其成’,即‘幾成’也。傅、范作‘其幾成’,此‘其’字作代词,是后世演化出来的用法。龙兴碑及赵至坚本‘民’作‘人...
0546

《老子》80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伯’绝句,河上本。”水海按:强思齐本河上公注引经文云:“使民有什伯”,是古河上公本与今河上公本不同。于“伯”字绝句,则与帛书等本殊异。
0548

《老子》20_01_校笺_02_姚鼐

姚鼐云:“使素樸无以巧利為,使絶學无以聖智仁義為,而民寡欲而无憂矣。末句不用韵,古本文字在其意不拘耳。不可以此别出之也,或当為‘无憂絶學’。”
0547

《老子》41_06_校笺_09_奚侗

奚侗云:“‘夷’,平也。平有正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忿纇无期’,杜注:‘戾也。’戾有反谊,此谓正言若反。夷纇相对,与明昧、進退同。河上本误作‘類’。”
05415

《老子》77_03_校笺_04_薛蕙

薛蕙云:“‘不足者補之’,‘補’一作‘與’。”
0546

《老子》28_04_校笺_05_高亨

高亨云:“按:此文本作‘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婴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其‘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05415

《老子》53_05_校笺_05_王先慎

王先慎云:“王弼、河上公本‘采’作‘綵’,傅本与《韩非子》合,皆作‘采’。”
05414

《老子》55_05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牝’,频忍反;‘牡’,牟后反;‘全’,如字,河上作‘峻’,子和反,本一作‘朘’。《说文》:‘子和反’,又‘子壘反’,云‘赤子阴也,子垂反。’”
0549

《老子》32_02_校笺_15_苏辙

苏辙云:“樸,性也。道常无名,则性亦不可名矣。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而敛之不容毫末,此所以雖小而不可臣也。”
05411

《老子》11_03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埏’、‘挻’义通,不必改字。《说文》‘挻,长也;从手从延。’《字林》‘挻,柔也,今字作揉。’朱骏声曰:‘凡柔和之物,引之使长,搏之使短,可折可合,可方可圆谓之挻。’王...
0546

《老子》60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天下,亓鬼不神”,损掩“以道立”三字;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帛书《甲、乙本释文》及高明等皆校“立”为“莅”。道藏严遵本、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本、御...
0545

《老子》69_04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楼宇烈之说是。帛书甲、乙本“執无兵”皆在“乃无敵”前,盖《老子》原文如此。河上公诸本误倒,传写者乱之。王弼已经看出误倒而不从,注文则正次序。作“乃”字是《老子》本文,王弼谓...
05410

《老子》22_述评

本章节紧承上章节而来,它们一正一反,珠联璧合,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老子以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渊博的哲理智慧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变化,他认识到:一、世间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事物常在...
0548

《老子》77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與’,音餘(简作馀)。”
0546

《老子》25_06_校笺_09_王弼

王弼注云:“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称最大也。责其字定之所由,则系于大。夫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故曰‘强為之名曰大’。”
0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