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49_11_校笺_06_张舜徽
张舜徽云:“‘孩’,高读為‘閡’,是已。惟谓為闭百姓之耳目,则非。此谓人君自闭其耳目也。《韩非子·定法》云:‘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吕氏春秋·任数...
《老子》30_03_校笺_08_罗振
罗振云:“景龙、御注、敦煌、景福诸本,均作‘故善者果而已’,广明本作‘善者果而已矣’。”
《老子》58_01_校笺_13_朱谦之
朱谦之云:“河上公作‘醇醇’,《意林》引作‘湻湻’,柰卷同河上。王羲之与此后(景龙碑)同。醇、淳古通用···又,敦、遂二本作‘蠢蠢’,《说文》‘蠢,动也’。又重言形况字,《左传·昭...
《老子》37_01_校笺_02_张舜徽
张舜徽云:“‘道恒无為而无不為’,帛书甲、乙本并作‘道恒无名’,疑沿下文‘无名’二字而误。且‘為’字与(下句)‘化’叶韵,通行诸本皆如此作,不误也。”
《老子》21_03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芴兮芒兮,中有象兮’,王弼、司马公同古本,别本作‘其中有象’。今從古本。”
《老子》72_03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夫惟无猒,是以无猒’,范同此。彭、白、二赵、吴‘惟’字同此,各本作‘唯’。两‘无’字各本作‘不’,是也。上‘猒’字吴、潘作‘狎’,当从之。”
《老子》40_04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周立升、詹剑峰之说是。“无”,即“无名天地之始”、“有无相生”的“无”,它不是“虚无”,更不是黑格尔的“纯无”,也根本不是“存在于头脑中的观念性的东西”。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老子》76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兵强則不勝,木强則恒”,无“是以”二字,“恒”,“疑读为‘框’。《说文》:‘框,竟也。’木强則框,犹木强則折。”(《甲本释文》校注语)此说是,今从。帛书乙本作“...
《老子》25_02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蕭(简作萧)”,“蕭(简作萧)”:冷清,清静,静。《淮南子·齐俗训》“蕭条者,形之君”,高诱注:“蕭条,深静。”“蕭”则与“寂”义同。“寂”:静,无声音,冷清。...
《老子》44_04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知足不辱’与‘知止不殆’,词异谊同,谓人主不贪名與貨者,则无辱殆也。人主无辱殆则清明在躬,天君泰然,以之治身则健康,以之理国则民安,故可以長久也。《史记·范睢蔡泽...
《老子》20_05_校笺_13_蒋锡昌
蒋锡昌云:“顾本成疏:‘莽是眇莽,叹其久远。’是成从诸家作‘莽’。按:罗氏谓‘荒’借为‘充’,是也。其解‘未央’为‘无主’,则非。《广雅·释诂一》:‘央,尽也。’‘未央’即无尽之谊...
《老子》78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此,唯'謂(简作谓)'假作'胃';乙本'邦'讳作'國(简作国)'。今从甲本。'詢(gòu)',同'詬(简为诟)',张松如、《甲、乙本释文》、复旦本即校为'詬(简为诟)',其义为耻...
《老子》29_音韵_02_邓廷桢
邓廷桢云:“隨、吹、羸、隓為韵,古音皆歌部字也。‘隨’,古音素阿切,《论语》八士之名,‘隨’与‘騧’為韵。‘吹’,古音曲阿切,《诗·箨兮》‘风其吹女’,与‘和’為韵。‘羸’,古音读...
《老子》31_04_校笺_06_朱谦之
朱谦之云:“中井履轩说非也。《左传·桓公八年》云:‘楚人尚左;’与《老子》‘君子居則貴左’、‘吉事尚左’之俗相合。又遂州本作‘貴佐’,乃‘左’字之误。又傅、范本‘君子’上有‘是以’...
《老子》41_08_校笺_15_水海
水海按:当作“媮(tōu)”,苟且、怠惰之义。同“偷”。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谓:“媮,字亦作偷。”《汉书·元帝纪》云:“媮合苟从,未肯极言,朕甚闵焉。”颜师古注:“媮,与偷同...
《老子》22_08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帛书甲、乙本。想尔本、馆本“弗矜”作“不自矝”,“矝”字误,无“能”字,谓“不自矜,故長”。吕惠卿本“弗矜”作“不自欽”,无“能”字,謂“不自欽,故長”...
《老子》27_11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雖知大迷’,‘知’去声。”
《老子》50_04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高说是也。“動皆之死地”之“之”字,意为“适也,趋也”(吴澄注语),作動词用。“動”,“作为也”(吴澄注),实指妄为而動。此句言:过分看重生命,而妄動不顺乎自然,而趋向于死...
《老子》17_04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信’,诚也。‘焉’字,河上公同古本。”
《老子》19_02_校笺_06_范应元
范应元云:“仁義本欲以治民,而其末必至乱民。盖仁義之名显,则寝失自然之本也。上失自然,则下生人僞,民鲜貞良,故絶弃世俗之所谓仁義之事,则民復孝慈而不知以為孝慈矣。”
《老子》03_07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马叙伦谓“為无為”三字為注文而衍,則是也,今帛书乙本則无“為无為”一句。又,“夫”,犹“衆”也,《淮南子·本经篇》高注云:“夫人,衆人也。”《尚书·召诰》云:“夫知保抱携持...
《老子》08_音韵_08_徐梵澄
徐梵澄云:“‘予善天’,通行本作‘與善仁’。——‘予’同‘與’。甲本作‘予善信’,脱三字。按‘天’古读铁因切,兴也。《左传·宣公十五年》‘孤不天’,犹今言‘不兴’。作‘予善天’者是...
《老子》55_10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古棣反驳俞樾此两句下有“是故用其光,復归其明”说,甚为有力;但说“已”当作“亡”,非是矣。彼三十章作“亡”,亦为个别本子,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等通行本皆作“已”,帛书甲...
《老子》11_01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唐写馆本、经幢、罗卷‘三十’作‘卅’,‘轂’作‘整’。馆本‘三十’作‘世’,‘轂’作‘整’。《史记·太史公自序》‘三十幅共一轂’,孟康曰:‘《老子》言车三十幅。’则司马...
《老子》66_07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天下”,此為定语中心词及其前面的结构助词“之”省略了,这个定中结构為“天下之人”。唐玄宗疏文即谓“故天下之人莫能與聖人争”。“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可译为“没有人”、“没...
《老子》41_06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夷道若纇’,‘纇’,雷对反,简文云之也:河上作‘類’,一本作‘纇’。”
《老子》40_01_校笺_04_钱钟书
钱钟书云:“‘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中庸》:‘生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栽及其身者也’,郑玄注:‘谓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汉...
《老子》44_0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如此;乙本损掩。今从甲本。景龙本“孰”作“熟”,谓“得與亡熟病?”李道纯本、张嗣成本“亡”作“失”,谓“得與失孰病?”其他诸本与《韩诗外传》引并同帛书甲本。
《老子》49_03_校笺_01_校堪
此两句,帛书甲本后句句末损掩一“之”字,今据诸通行本校补;帛书乙本仅残留前句句首一“善”字,其余全损。其他诸本两“善者”后有“吾”字,作“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王雱本、崇宁...
《老子》05_05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淮南子·道应训》引此二句的‘言多’作‘多言’。按:‘數’,借為‘速’。《礼记·曾子问》:‘不知其已之迟數。’注:‘數读為速。’《庄子·人间世篇》‘以為棺椁则速腐’,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