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229页

《老子》39_05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其致之一也’,古本如此。”
0416

《老子》70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高本汉谓:希、贵韵。陈柱云:知、知韵,行、行韵,知、知韵。武内义雄谓:褐、玉韵。劳健谓:君、宗韵。朱谦之云:“接:褐、玉,君、宗皆非韵。”
0366

《老子》24_05_校笺_05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矜夸自高,骄慢陵物,此乃愚短,其德岂長?”
0396

《老子》71_03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各本经文互异,省繁不一,今从帛书乙本。此“是以聖人之不病也”,是一承上启下之句。上文言“不知知,病矣”,这指的是一般世俗之人“不知而自以为知”,则为一种毛病(缺点)。此“是...
0496

《老子》72_02_校笺_14_高明

高明云:“甲本首句‘閘’字,乙本作‘钾’,王本作‘狎’,均当从罗卷与景龙碑等假为‘狭’。朱谦之云:‘蒋锡昌校严本作挟,傅、范本作狎。作狭是也。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引王弼注:无...
0476

《老子》22_02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窪’,李:乌瓜切,埳也。地窪則水满,喻谦德常盈。”
0516

《老子》22_08_校笺_05_范应元

范应元云:“自恃曰矜。有所長,而不自恃,故長。”
0506

《老子》25_05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范同此(傅本),惟‘彊’字作‘强’,河上注曰:‘(我不見道之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見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也。’则河上有‘故’字。成疏曰:‘取其通生之德,故字...
0306

《老子》78_01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六朝残卷作'天下莫柔弱於水,言水柔弱,而攻堅强者莫知能勝',按'言水柔弱'四字似注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赵写同此。···磻溪、馆本、卷子成疏、臧疏、柰卷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0536

《老子》01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损掩一“故”字,其他文字同此;帛书乙本损掩后句,《乙本释文》校补为“以觀其妙”。今前句从帛书乙本,后句则从甲本。《甲本释文》校注云:“‘恒无欲也’与下句‘恒有欲也’...
0566

《老子》27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两语,帛书甲本作“故善□,□□之師”,前语损掩“善”后“人”字,后语损掩“之”前“善人”二字,《甲本释文》皆已校补;乙本同此两语。今从乙本。想尔本无“故”字,第二处“善人”前有“...
0696

《老子》49_08_校笺_13_高亨

高亨云:“歙歙,犹汲汲也。歙读為潝。《说文》:‘潝,水疾流声。’是潝有疾义,而潝潝犹言汲汲矣。汲本字作彶,《说文》:‘彶,急行也。’河上作‘怵’者,疑忣字之讹。忣古急字也。(见《淮...
0306

《老子》04_01_校笺_10_高明

高明云:“景龙‘或’字作‘又’,谓‘道沖而用之,又不盈’。朱谦之谓景龙碑‘又’字作‘久’,误校。” 又,毕沅云:“《说文解字》:‘盅,器虚也。’引本书作‘盅’。诸本及《淮南子·道应...
0346

《老子》31_音韵_02_古棣

古棣云:“此章根据前人考校,删去混入正文的注语,整理如:‘夫唯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故勝而不美。若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殺人衆多,...
0526

《老子》32_05_校笺_05_纪昀

纪昀云:“按:‘民’,《永乐大典》作‘人’。”
0496

《老子》56_04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挫其鋭’,‘挫’,子卧反;‘鋭’,悦岁反。”
0246

《老子》58_08_校笺_07_魏源

魏源云:“‘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劌’,河上作‘害’,薛本作‘穢’。此从《淮南子》。”
0436

《老子》35_05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淡乎’,古本作‘淡兮’。”
0546

《老子》35_08_校笺_11_高明

高明云:“马、奚(見‘視之不足見也’句校笺所引)二氏之说各執一词,虽各有可取,但皆不完善。今譣帛书甲、乙本,前二句作‘不足見’、‘不足聞’,后一句作‘不可既’,经文与弼注(见后文所...
0346

《老子》61_03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张舜徽说是。这三语还是继续用比喻说明“大国处下”的主张,言雌性常常以安静而勝过雄性,因为她能安静,所以最适宜处下。或云“要做到安静,就得居下位”(复旦本),因果颠倒,不合《...
0306

《老子》15_07_校笺_08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釋’作‘汋’。”
0366

《老子》15_09_校笺_11_许抗生

许抗生云:“涛,甲、乙本皆作‘涛’,傅奕本、通行本作‘混’,河上公本作‘渾’。湷亦有混义。《说文》:‘憃,乱也。’涛即有水乱之意。马叙伦说:‘混当作溷。’《说文》:‘溷,混也。’形...
0466

《老子》15_14_校笺_07_纪昀

纪昀云:“‘故能蔽不新成’,按:‘蔽’,《永乐大典》作‘敝’。”
0436

《老子》16_04_校笺_08_宋常星

宋常星云:“萬物形殊质异,芸芸而不齐者众多,虽是生之无已,要必各歸其根。根即生物之源,立物之本。”
0506

《老子》17_05_校笺_13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邢玄、庆阳、磻溪、室町、高翻俱作‘猶’。‘由’与‘猶’同。《荀子·富国篇》‘由将不足以勉也’,注:‘与猶同。’《楚辞》‘尚由由而进之’,注:‘猶豫也。’《老子》十五...
0416

《老子》18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前句同(《甲本释文》原“亂”,如字,附录甲本原“亂”字误作“乳”),后句“安”作“案”;乙本前句“邦”作“國(简作国)”(《乙本释文》原“亂”字,如字,附录乙本原“...
0476

《老子》81_01_校笺_03_俞樾

俞樾云:“此当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与下文‘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文法一律。河上公于‘信者不美’注云:‘信者如其实,不美者朴且质也’;是可证古本正作‘信者不...
0376

《老子》22_02_校笺_14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窪’,坳下;‘盈’,满也。此喻说也。夫地之坳下,水必流满。人守谦,德便光大。能曲能枉,坳下也;則全则直,盈满也。故云‘窪則盈’。‘弊’,薄恶之謂也。曲枉窪等,皆自处...
0416

《老子》23_07_校笺_09_严復

严復云:“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失者同失,皆主客观之以同物相感者。”
0536

《老子》46_05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刘、朱说是也。据《韩非子》之《解老》、《喻老》和帛书甲本可知,《老子》古本作“憯”。作“甚”者,乃转抄者所假也。从文辞表达角度来说,“憯”比“甚”形象,语之痛切。又,‘咎(...
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