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230页

《老子》23_08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作‘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彭、张之象作‘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寇、赵、吴无‘樂’字。”
0426

《老子》77_01_校笺_10_吕吉甫

吕吉甫云:“天之道无為而已矣。无為則无私,无私則均。猶之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适於均而已矣。”
0386

《老子》28_06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樸’,本亦作‘朴’。《玉篇》引作‘璞’,非。”
0506

《老子》51_05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河上、王弼‘爵’作‘命’,明皇、希声同奕(作‘爵’)。”
0466

《老子》04_05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赵(孟頫)‘知’下有‘其’字。”
0486

《老子》29_07_校笺_10_罗振玉

罗振玉云:“‘或挫’,河上、御注、景福三本作‘載’,景龙、敦煌二本作‘接’。”
0236

《老子》05_音韵_03_朱谦之

朱谦之云:“《庄子·齐物论篇》‘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窮’;亦中、窮為韵。又《老子》‘中’‘窮’各上一字‘數’、‘守’,亦相為韵。此為韵上韵。本马叙伦说,见《毛诗正韵后序》。”
0326

《老子》30_03_校笺_04_纪昀

纪昀云:“《永乐大典》‘有’作‘者’,有‘矣’字。”
0546

《老子》06_03_校笺_02_张煦

张煦云:“吕‘勤’作‘懃’。”
0256

《老子》31_11_校笺_10_易顺鼎

易顺鼎云:“此章语颇冗复,疑有古注误入正文。‘言以喪禮處之’,观一‘言’字,即似注家之语。”
0446

《老子》12_03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貨(简作货)”作“”,则為“貨(简作货)”的异体;《甲本释文》则校“貫”為“貨(简作货)”;“方”,《甲本释文》和高明校為“妨”。乙本“方”作“仿”,《乙本释文》校...
0456

《老子》33_陈黻宸

陈黻宸云:“我谓老子之明,非以昧为明也。老子明甚所明,而不明人之明。故人明于知人,而老子明于自知。明于自知,故其明若昧,然其昧也,乃所以为明也。老子之强,非以弱为强也。老子强其所强...
0446

《老子》14_01_校笺_06_易顺鼎

易顺鼎云:“《列子·天瑞篇》注引《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希’,疑系异本。然以本书‘大音希聲’证之,则‘聽之不聞名曰希’,于义為长。”
0346

《老子》37_04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亦將不欲’,古本‘亦’上有‘夫’字。”
01016

《老子》16_09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不知常,妄;妄,作凶’,帛书如此,惟‘妄’字,甲本假作‘’,乙本假作‘芒’。”
0496

《老子》20_07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如春登臺’,司马、五注、叶、邵并作‘如春登臺’。”水海按:司马光本、邵若愚本等本作“如登春臺”,彭氏谓作“如春登臺”,当为笔误,今据改。马叙伦引以误传误。
0536

《老子》81_06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李道纯本‘不’作‘无’。”
0396

《老子》20_09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仅存一“若”字,“婴兒未咳”四字全损,《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同此句。今从乙本。宋刊河上公本“若”作“如”,“婴”作“孾”,“兒”后有“之”,“咳”作“孩”,谓...
0366

《老子》77_03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補之’,纂微、司马、曹、陈‘補’并作‘与’。”
0476

《老子》26_02_校笺_07_洪颐煊

洪颐煊云:“河上注:‘輜,静也。聖人終日行道,不離其静与重也。’按《文选·东京赋》‘終日不離其輜重’,薛综注:‘輜重,車也。’李善注:‘张楫曰:輜重,有衣之車也。’言聖人終日如处衣...
0506

《老子》26_04_校笺_06_焦竑

焦竑云:“‘奈何’,古本作‘如之何’。‘奈’,如也。‘乘’,去声。”
0466

《老子》49_述评

这一章讲的是“圣人”如何处世治天下。 “理想的治者,收敛自己的意欲,不以主观来釐定是非好恶的标准,破除自我中心,去体认百姓的需求,而敞开彼此隔阂的通路。理想的治者,浑厚真朴,以善心...
0436

《老子》51_02_校笺_04_许抗生

许抗生云:“此句傅奕本、通行本皆作‘勢成之’,与帛书异。‘器成之’义较胜。上句指‘物’,下句对应则为‘器’。‘物刑之,而器成之’,此句接上文而言,道与德生養了万物,因此物刑(形)而...
0476

《老子》29_06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甲本释文》则校补為“或强或挫”,高明校补為“或强或赢”,许抗生校订為“或强或剉”。乙本作“或唑”,脱“或强”二字,《乙本释文》校注云:“‘或唑’上似可据傅奕本...
0336

《老子》53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甚夷,民甚好解”,前句损掩“大道”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后句“懈”作“解”,则为“懈”之省文或音假(上古二字皆为锡部)。《甲本释文》校注云:“乙本作懈,...
0536

《老子》32_01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道常无名,樸。’马其昶曰:‘樸,一字为句,下文所谓无名之樸也。’”
0716

《老子》55_05_校笺_11_吴承仕

吴承仕云:“‘朘’与‘脽’近,《说文》‘脽,臀也,尻也。’‘朘’、‘脽’、‘’声近义同,皆以后竅之名移称前竅耳。夋声谆部,谆真旁转最近,故《老子》借‘全’为‘朘’。《宦者传论》:‘...
0286

《老子》11_01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同”、“共”音异而义通。《玉篇》云:“同,徒东切,共也。”又云:“共,巨用切,同也。”然而,《老子》原本则作“同”,“共”当是义借。 又,轂(简为毂),马叙伦云:“唐写馆...
0516

《老子》34_01_校笺_11_徐梵澄

徐梵澄云:“‘道,汎汎兮其可左右也。’按:第一句通行本皆作‘大道汎兮·’,两帛书皆无‘大’字。古本、真本两皆作‘汎汎’。”
0556

《老子》13_0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苛胃龍辱若驚”,“何”假為“苛”(上古二字皆為匣纽歌部),“謂(简作谓)”假為“胃”(上古二字皆為匣纽物部),《甲本释文》已校改。乙本作“何胃弄辱若驚”,“胃”為...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