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63_06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輕諾’、‘多易’,古本下各有‘者’字。”
《老子》16_07_校笺_03_张松如
张松如云:“‘知常曰明’,开元、敦煌皆如此。”
《老子》64_03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脆’,此芮反。‘判’,一作‘破’。”又云:“‘易判’,‘判’一作‘泮’,一作‘破’。”
《老子》16_11_校笺_10_高明
高明云:“蒋氏之说虽辨,但是他设计的‘为人模范者便可为公,为公者便可为王’,此种三级递迁制度,於先秦历史无征,故难苟同。··劳氏认为‘公乃王,王乃天’之‘王’字,是‘全’的坏字;王...
《老子》64_07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於累’,累,劣被反。”
《老子》17_01_校笺_05_纪昀
纪昀云:“‘太上,下知有之’,按:‘下’,《永乐大典》作‘不’。吴澄注本亦作‘不’。”
《老子》64_11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故民之從事’,纂微、司马、苏、曹、陈、叶、清源、程并无‘故’字。”
《老子》17_03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其次畏之,侮之’,司马、五注、达真、叶、程‘侮之’上并有‘其次’字,陈(象古)作‘其次畏而侮之’。”
《老子》64_14_校笺_11_高亨
高亨云:“‘復衆人之所過’,当作‘以復衆人之過’,王本捝一‘以’字,衍一‘所’字。‘以復衆人之過’与‘不貴難得之貨’,句法略同,义亦明莹。增‘所’字则赘矣。‘欲不欲’者,以不欲為欲...
《老子》17_05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悠’,孙登、张凭、杜弼俱作‘由’。一本‘猶’,用也。”
《老子》65_02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河上、王弼并作‘智多’,无‘也’字。”
《老子》17_音韵_02_古棣
古棣云:“有、譽、侮为韵,有、侮入之部,譽入鱼部,此为之鱼合韵。按劳健说,有、譽、侮皆入是(之)部;王力据《诗经》,侮入侯部;按谐声例,侮从每声,造此字时当入之部。”
《老子》65_05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吕、林、苏、葛‘稽’作‘楷’。”
《老子》18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前句同,后句作“案有畜兹”,“安”作“案”,“孝”假作“畜”(“孝”,晓纽幽部;“畜”,晓纽觉部;幽觉合韵,故二字为双声叠韵,可假借),“慈”假作“兹”(上古二字皆...
《老子》66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善下’,‘下’,遐嫁反。”
《老子》19_01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絶聖棄知,民利百倍’,古本。”
《老子》66_04_校笺_10_王雱
王雱云:“聖人岂计利而為此哉?亦德而已矣。德下之,则形上矣;德後之,则形先矣,故常為天下贵。”
《老子》19_04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景福二本均无‘以’字。”
《老子》66_音韵_03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王、王,阳部。民、民,真部。之、之,之部。害,月部;猒,谈部,月谈通韵。争、争,耕部。
《老子》19_音韵_03_水海
水海按:“絶聖棄知,而民利百倍。絶仁棄義,而民復孝兹。絶巧棄利,盗賊无有。”知【tǐe】,支部;倍【be】,之部;支部【e】和之部【e】皆属阴声韵,其主要元音相近,可以旁转,故支之合韵,...
《老子》80_03_校笺_10_吴澄
吴澄云:“舟輿、甲兵,非一人所可独用,谓什伯之器也。无所乘、无所陳,不用也。无所往,则无用乎舟輿;无所争,则无用乎甲兵。”
《老子》20_03_校笺_07_易顺鼎
易顺鼎云:“王本作‘美之與惡,相去何若;’正与傅奕本同。注云:‘唯阿美惡,相去何若?’是其证也。今本作‘若何’,非王本之旧。”
《老子》80_07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文选·魏都赋注》作‘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人至老死不相与往來。’强本成疏引经文云:‘鷄狗之聲相聞……使民至老不相往來。’是成‘民...
《老子》20_06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享’,李‘享’与‘饗’同。陆音烹,今不取。”
《老子》81_04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愈’,音與。”
《老子》20_08_校笺_07_纪昀
纪昀云:“‘我獨泊兮其未兆’,按《永乐大典》无‘獨’字。”
《老子》67_01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天下皆謂吾大,似不肖’。卷子、馆本、成疏‘謂’作‘以’。··馆本、易州无‘似’字,下同。柰卷‘似’下误多‘倾’字。‘肖’字诸家同,卷子成疏作‘笑’。”
《老子》20_10_校笺_06_薛蕙
薛蕙云:“‘乘乘兮若无所歸’,‘乘乘’一作‘儽儽’。‘乘乘’,不住著於物之意。‘无所歸’者,性本无所歸也。”
《老子》67_04_校笺_11_劳健
劳健云:“按:‘寳’、‘保’二字,古文近同,互通,二‘寳’字为韵,‘寳’字宜在下。”
《老子》20_12_校笺_04_王昶
王昶云:“‘我愚人之心也哉’,开元无‘也哉’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