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1_01_校笺_06_古棣
古棣云:“高说有理。的确‘物形之,勢成之’义不可通。按之《老子》全书,此处‘之’字当指‘物’,‘物形物’不成话。帛书甲本、乙本皆作‘物刑之而器成之’,许抗生从帛书,把这四句今译为:...
《老子》49_02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聖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古本有‘之’字。”
《老子》41_1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帛书乙本作“天象无刑”,“天”乃“大”的误写,“刑”则“形”之聲借。今据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傅奕本、景龙本、御注本校改。
《老子》24_04_校笺_03_水海
水海按:“伐”,功伐,功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且旌君伐”,杜预注:“旌,章也;伐,功劳。”《尚书·大禹谟》:“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孔传:“自功曰伐。”《汉书·高帝纪》...
《老子》08_01_校笺_02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老子》39_08_校笺_05_朱谦之
朱谦之云:“河上公、王弼并作‘竭’,上句(指‘神无以靈將恐歇’句)作‘歇’,毕误校。‘歇’,《说文》‘息也,一曰气越泄也’,《广雅·释诂》二‘歇,泄也’;《七发》:‘精神越泄,百病...
《老子》44_02_校笺_03_水海
水海按:作“失”非也(“亡”與“病”为韵,作“失”则失韵。作“失”者,当是传抄者机械地以“失”與“得”相对而臆改。观《老子》书,在不害义的前提下,总是力求协韵的)。但“亡”即为“失...
《老子》61_07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损掩“故”字,据乙本校补,其他文字同此;乙本作“故大國者不□欲并畜人,小國不□欲入事人”,两处“邦”字作“國”,“兼”作“并”,“小國”后无“者”字,二“過”字损掩。...
《老子》58_06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祦’,古本如此,与‘祆’同。左氏云:‘地反物為祺。’《说文》云:‘巧也’。”
《老子》80_03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輿’,河上作‘車’。”水海按:今存道藏河上公本、宋刊河上公本皆不作“車”。则知陆德明、毕沅所见河上公本作“車”也。
《老子》48_01_校笺_05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二十章王注:‘下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系引此章经文,可证王本二‘日’上亦有‘者’字,当据补正。”
《老子》25_06_校笺_11_苏辙
苏辙云:“道本无名,圣人見万物之无不由也,故字之曰道。見万物之莫能加也,故强為之名曰大。然其实,则无得而称之也。”
《老子》51_06_校笺_01_校堪
此节文字,帛书甲本作“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之;□□,□□”,损掩“毒”和“養之,覆之”五字。《甲本释文》校注云:“‘亭之□之’,乙本作‘亭之毒之’,王弼、傅奕等同,河...
《老子》39_13_校笺_09_张煦
张煦云:“林、葛、赵‘謂’作‘稱’。文津‘穀’作‘轂’。”
《老子》56_03_校笺_03_水海
水海按:许说是。又,“和其光,同其麈”:“和”(hé,户戈切),蕴和;“光”,光芒;“同”,混同,用如使动,“使···混同”;“塵”,麈土、塵垢,引申为塵俗;两“其”字,即“和”、...
《老子》37_04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强本成疏引经文云:‘无名之樸,亦將不欲;’是成作‘无名之樸,亦將不欲’。《释文》不重‘无名之樸’四字,恐系脱去。譣义,有之為是。‘无名之樸’即‘道’,‘道’即‘无欲’,...
《老子》29_04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夫物’,各本作‘故物’。”
《老子》40_02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庄子·天下篇》述老聃之道曰:‘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萬物为实。’可知柔弱之目的,固在不毁万物,而萬物不毁,亦即萬物之善成也。‘弱者道之用’,言用柔弱之道,为善...
《老子》05_04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王弼、顾欢本作‘不掘’。‘俞出’,各本作‘愈出’。”
《老子》20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人之□□,亦不□□□□”,前句损掩“所畏”二字,后句损掩“可以不畏”四字,《甲本释文》皆已校补。乙本同此两句。今从乙本。今通行本前句同此,后句无“亦”字,无“以...
《老子》10_04_校笺_07_俞樾
俞樾云:“按:唐景龙碑作‘愛民治國,能无為?天門開阖,能為雌?明白四達,能无知?’其义并胜,当从之。‘愛民治國,能无為?’即孔子‘无為而治’之旨。‘明白四達,能无知?’即‘知白守黑...
《老子》12_03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貨(简作货)”作“”,则為“貨(简作货)”的异体;《甲本释文》则校“貫”為“貨(简作货)”;“方”,《甲本释文》和高明校為“妨”。乙本“方”作“仿”,《乙本释文》校...
《老子》59_01_校笺_15_高亨
高亨云:“《说文》:‘嗇,爱濇也,从來,从面,來者面而藏之,故田夫谓之嗇夫。穡,穀可收曰穡。从禾,嗇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嗇字本训当为收穀,即穑之古文也’,其说甚确,嗇...
《老子》72_02_校笺_12_张舜徽
张舜徽云:“王弼本作‘无狎’,河上、景龙、敦煌本均作‘狹’。作‘狹’是也。”
《老子》48_06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篇》疏引作‘不足以取天下也’。譣五十七章弼曰:‘上章云: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是王有‘又’字,‘矣’作‘也’。宋河上‘足’字不作‘可’。”
《老子》67_09_校笺_10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今世人舍其慈仁,但为勇武也”。
《老子》68_01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句首当无“故”字。上文主要讲的是“三寶”的原则精神,非专言兵事。魏源就曾指出:“老子著书,明道救时。见天下方务于刚强,而刚强莫勝于争戰。今将救其弊而返以慈儉谦退,则天下必以...
《老子》36_01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韩非子·喻老》作‘翕’,與奕同。···按古无‘噏’、‘偏’二字。《说文解字》云:‘歙,缩鼻也。’‘歙’有缩义,故與‘張’为对。顾欢因之亦得閉塞之义矣。‘翕’古文字,少通...
《老子》11_03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今本作‘埏’,《释文》出‘挻’字,知王本作‘挻’,今据改。御注本同。景龙碑、敦煌丙本作‘埏’。”
《老子》20_05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荒兮其未央哉’,龙兴观碑次解本作‘莽其未央’。古本无‘哉’。‘荒’,广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