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17_01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文子·自然篇》:‘故太上,下知而有之。’亦作‘下知’。《韩非子》‘智’字当读‘知’,观其下文‘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一语,可证。刘氏读‘知’为‘智’,非是。马氏一则...
《老子》20_16_校笺_10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天文钞河上本作‘兮’,广明幢作‘剽兮’,泷川本及世德堂本作‘漂兮’。按:‘漂’、‘剽’为‘漂’之或体,而‘漂’、‘飂’音相近。”
《老子》68_01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古之善為士者’,各本无‘古之’。”
《老子》22_1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全”形讹作“金”,《甲本释文》径直作“全”。乙本同此。今从乙本。道藏河上公本、顾欢本、陆希声本、赵孟頫本“誠(简作诚)”前有“故”字,“全”后有“而”字,作“故誠全...
《老子》40_03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弼注曰:‘天下之物皆有以为生’;是王亦作‘之物’。今作‘萬物’者,后人据河上本改也。···馆本‘下’作‘地’。‘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乃《淮南子》语羼入者。第...
《老子》25_02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宗’,本亦作‘寂’。‘寞’,音莫。河上云:‘寥空无形也。’钟会作‘鹰’,云:‘空疏无质也。’”水海按:陆氏见王本作“宗兮寞兮”,同经训堂刊傅本和范本。张之象刊王弼本、...
《老子》77_09_校笺_07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見’作‘示’。”
《老子》04_04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湛兮似或存’,龙兴观碑本无‘兮’,‘或’作‘常’,一‘或’作‘若’。”
《老子》59_04_校笺_02_张煦
张煦云:“‘克’,苏、葛作‘尅’。惟葛下仍作‘克’。”水海按:苏辙本经文与注文皆作“克”而不作“尅”,不知张氏何据谓苏作“尅”。
《老子》14_10_校笺_07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作‘忽恍’,王弼作‘惚怳’。河上‘忽’是,弼‘怳’是,其‘恍惚’则并非是。奕借‘芒刺’、‘菲芴’之字為之,与《庄子》‘杂乎芒芴之间’字同。”
《老子》63_音韵_03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為,歌部;味,物部,歌物合韵;德,职部,物职合韵。易,锡部;细,脂部,锡脂合韵;易,锡部;細,脂部,锡脂合韵。大、大,月部。信,真部;難,元部,真元合韵;難、難,元部。
《老子》80_0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徙”作“送”,《说文》云:“送,遣也。”则知“送”并不为讹(高明漏校)。《甲本释文》把“送”订为讹字,其校注云:“‘使民重死而遠送’,通行本‘遠’上有‘不’字。按帛...
《老子》41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乙本如此。今从乙本。严遵本、道藏河上公本、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王羲之本、景龙本、宋徽宗本、邵若愚本、林希逸本、司马光本、董思靖本、王雱本、彭耜本、杜道坚本、林...
《老子》73_01_校笺_04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刚决为勇,必果为敢,言强梁之人,无所畏忌,失於谦柔,决於果敢,犯上作乱者,則是殺身之道也,故云‘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者,人若遇事静慎,敛身知退,所决在於不敢...
《老子》76_01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说苑·敬慎篇》引‘堅’作‘剛’。此盖真类与阳类通假,《周易·系辞》:‘剛柔相摩’,《音义》引作‘堅柔’,即其例证。《文选·座右铭》引无‘之’字。此章以人生之肌肤柔软而...
《老子》23_音韵_02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言、然皆在元部。又天、地二字,叠句為韵。六同字,句首隔句為韵。”
《老子》25_08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范氏等人之说误也,盖皆因下文“人法地”而致误。今譣之帛书甲、乙本,均作“王亦大”,与河上公本、王弼本等本同,范氏、陈柱、陈鼓应(见《老子注释》)、古棣(见《老子校诂》)等所...
《老子》01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作“□□□□,□恒名也”,前句全损,后句损一“非”字,《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甲本。其他诸本及《淮南子·本经训、道应训》引皆无两“也”字,“恒”作“常...
《老子》02_01_校笺_02_邵若愚
邵若愚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斯’,此也。‘已’,音以。下同。”
《老子》57_09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靖’,诸本作‘静’,‘天下’诸本亦作‘民’。《庄子》作‘无為而萬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老子》14_03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搏’,手击也。”
《老子》14_11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此两句言道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唐玄宗注:“无始,故‘迎之不見其首’。无终,故‘随之不見其後’。”严復云:“見首見尾,必有穷之物。道与宇宙,无穷者也,何由見之?”徐梵澄云:“...
《老子》64_06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俗本‘豪’作‘毫’、‘衰’作‘抱’,非。”
《老子》19_04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古本作‘以為文而未足也’。”
《老子》43_0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天下之至柔,□甹於天下之致堅”,损掩一“馳(简作驰)”字,“甹”为73德篇校笺译评“聘(简作骋)”的借字(上古二字皆为耕部)或省写,“致”为“至”之借字(上古二字皆...
《老子》56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其光,同亓整”,前句损掩“和”字;后句“其”作“亓”,“麈(简作尘)”假为“整”。乙本作“和亓光,同亓星”,“其”作“亓”,“星”即读为“塵”,今简化为“尘”...
《老子》12_06_校笺_02_罗运贤
罗运贤云:“《理惑论》引无‘是以’二字。”
《老子》35_08_校笺_07_罗运贤
罗运贤云:“‘用之不足既’,按《说文》‘既,小食也’。上文谓樂、餌可以止過客,而道则异是。樂可聽,餌可視可食,而道则不可視、聽、食也。故云‘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旧...
《老子》21_02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宋河上作‘惟怳惟忽’,白作‘惟恍惟忽’,馆卷作‘惟慌惟惚’,易州作‘唯恍唯忽’,臧疏、赵秉文、潘、张之象、馆本、磻溪并作‘惟恍惟惚’。《魏志·常林传》注引《魏略·沐并豫...
《老子》39_10_校笺_17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蹶,颠仆也。侯王得道之用,而能為天下之主,当须忘其尊崇,谦以自牧,若矜其尊貴,將恐至于颠仆,不能正定天下也。书云天生万物,唯人為靈,元后作人父母,是知圣教所属在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