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46_01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卻走馬以糞’,古本‘糞’作‘播’。吴幼清本作‘以糞車’。”
《老子》78_07_校笺_05_魏源
魏源云:''能受国之垢,是為社稷主;能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各本无两'能'字。傅奕'主'上、'王'上有两'之'字。此并从《淮南子》。'
《老子》50_11_校笺_01_校堪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夫”字,后句同;帛书乙本前句仅残存一“也”字,后句残存“以亓无”三字。今据傅奕本校补。严遵本作“夫何故哉?以无死地”。宋刊河上公本、道藏河上公本、王弼本...
《老子》51_07_校笺_01_校堪
此三句,帛书甲本作“□□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前句损掩“生而”两字,据王弼本校补;中间一句,“恃”作“寺”,为“恃”的假借(上古二字皆为之部);后句“弗”块排本作“勿”...
《老子》30_02_校笺_06_纪昀
纪昀云:“《永乐大典》‘焉’作‘也’。”
《老子》32_03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王侯若能守’,御注、河上、王弼作‘侯王’,河上、王弼‘守’下有‘之’字。”
《老子》55_音韵_04_水海
水海按:“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蠭煨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子【tsǐe】,之部;螫【ciǎk】,铎部;搏【pǎk】,铎部。铎部【ak】和职部【ek】,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故可旁转;职部【...
《老子》59_01_校笺_13_董思靖
董思靖云:“嗇,乃嗇省精神,而有敛藏贞固之意。”
《老子》64_今译
事情处在安定(未起变化)之时,就容易掌握;事变尚未出现征兆迹象之时,就容易谋得解决;事物处于脆弱的状态之下,就容易被挥弃;事物尚在微细的情况之下,就容易散失。在事故没有发生以前,就...
《老子》41_05_校笺_06_王弼
王弼注:“建,犹立也。”
《老子》45_03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各本及《淮南子·道应训》、《后汉书·荀爽传》注引并作‘屈’,《说文》曰:‘屈,无尾也;’‘詘,诘詘也;’‘䪼,頭颉頔也;’‘,蛣也’。是诘詘为屈曲之义。古书屈申字,亦多...
《老子》03_述评
这一章节谈的是“圣人治天下之道”(吴澄注语)。 老子认为,“圣人”要治理天下,就得不重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贵珍宝财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耀所贪图的事物,使人民不会惑乱。另...
《老子》32_06_校笺_10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范谓王同古本,则范见王本同此。又三十七章‘夫亦將不欲’,與此文‘夫亦將知止’文例一律,‘不欲’即‘知止’之谊。以《老子》校《老子》,亦可证此文不误。胡说非是。按:‘...
《老子》35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甲、乙本。想尔本“往”误作“佳”,“害”作“害”,谓“佳而不害,安平大樂”(把下句“樂”置于本句)。道藏河上公本、王羲之本、顾欢本、傅奕本、御注三本、...
《老子》58_07_校笺_06_梁启雄
梁启雄云:“‘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老子》‘故’作‘固’,‘故’、‘固’二字古通用,都是本然之词。‘以’、‘已’二字同。”
《老子》61_08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宜為下’,程(大昌)‘為’下有‘之’字。”
《老子》16_03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云云’,河上、王弼本作‘芸芸’,傅、范本作‘凡物’,《庄子·在宥篇》、《文选》江淹《杂拟诗》注引与遂州碑本均作‘云云’。按:作‘云云’是。‘酝’、‘芸’二字亦通。顾野...
《老子》17_03_校笺_04_李道纯
李道纯云:“‘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或云‘畏之,侮之’者,非。”
《老子》49_04_校笺_10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甲、乙本并作‘也’字,是已。今据改。此数句,谓人君好恶不形于外也。德者,得也。德乃借字,本字当作息。《说文》:‘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此承上文而言群下之善与不...
《老子》30_01_校笺_10_古棣
古棣云:“朱先生此说,如謂景龙碑确实作‘以道作人主者’,则是;如以此来改《老子》则非。据吾所见,传世各本以及帛书甲、乙本,皆作‘以道佐人主者’(帛书无‘者’字,以有‘者’字于义为长...
《老子》52_08_校笺_05_罗运贤
罗运贤云:“《御览》六五九引作‘是謂襲常’。”
《老子》31_11_校笺_09_刘师培
刘师培云:“‘吉事尚左’以下,至‘言以喪禮處之’此五句者亦系‘貴左’、‘貴右’及末语注文,惟注中复有脱文耳。河上公本於‘不祥之器’二语,於‘言以喪禮處之’诸语,均加注释,所据之本,...
《老子》58_02_校笺_05_罗运贤
罗运贤云:“《御览》六二四引‘缺’作‘缺’。”
《老子》13_10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若可寄天下’,纂微作‘則可以託天下’,程‘若可’下有‘以’字。”
《老子》19_01_校笺_15_范应元
范应元云:“聖、知本欲以利民,而其末必至害民。盖聖、知之迹彰,则寝失无為之化也。上失无為,则下多妄作,民遭其害。故絶其世俗之所谓聖、知之事,则民百倍其利矣。”
《老子》67_06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慈,故能勇’,古本上有‘夫’字。”
《老子》20_13_校笺_07_焦竑
焦竑云:“‘沌沌’,龙兴观碑次解作‘純純’。‘昭昭’,古本作‘皆昭昭’。”
《老子》42_03_校笺_03_魏源
魏源云:“《淮南子·精神训》作‘萬物背陰而衰陽’。”
《老子》27_06_校笺_14_古棣
古棣云:“帛书乙本作‘是以取(甲本作聲)人恒善惊人,而无棄人’。按:当以傅奕本为是。河上公本等‘无棄人’、‘无棄物’语意似不完备,作‘人无棄人’、‘物无棄物’更加允当。帛书甲本、乙...
《老子》49_0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以百□之心為□”,损掩“姓”字和“心”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姓”假作“省”(上古二字皆为心纽耕部)。今从甲本释文。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王羲之本、顾欢本、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