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20_06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陆作‘若亨’,各本及《类聚》三、《御览》一九引作‘若享’,《玉烛宝典》三引作‘而饗’。按:‘熙’为‘婴’之借字,《说文》曰:‘婴,说乐也。’‘享’、‘亨’本一字,然‘亨...
《老子》20_05_校笺_07_吴雲
吴雲云:“邢州‘荒’作‘莽’。王氏兰泉云:疑即‘荒’字之误。”
《老子》20_06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释文》出‘若亨’,则王本作‘若亨’,当据改正。《释文》谓河上公作‘饗’,则陆见河本作‘饗’。按:‘衆人’与‘我’对言,前指俗君,后指圣人也。河上注:‘熙熙,淫放多情...
《老子》20_05_校笺_08_王昶
王昶云:“邢州作‘莽其未央’。”
《老子》20_05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荒’字,易州作‘忙’,馆本作‘莽’,各本同此(‘荒’)。然‘荒’、‘莽’、‘忙’并借字,正当作‘懬’。《说文》曰:‘懬,阔也。’潘本‘兮’作‘乎’。馆本无‘兮’字。唐...
《老子》20_05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广明本、室町本作‘荒’,(景龙)碑本作‘忙’。‘忙’与‘茫’同,实‘芒’字,‘芒’借为‘荒’,即今‘茫’字。《诗经·长发》‘洪水芒芒’,《玄鸟》‘宅殷土芒芒’,传‘大貌...
《老子》20_05_校笺_11_罗运贤
罗运贤云:“按‘荒’借为‘巟’。《说文》引《周易》‘包’,今《泰卦》作‘包荒’。《释文》云:‘荒,本亦作巟。’此‘荒’、‘巟’古通之证也。《说文》:‘巟,水广也。’引申为凡大之称。...
《老子》20_05_校笺_12_高亨
高亨云:“‘央’下王本原有‘哉’字,傅本无。今据删。罗运贤曰:···。亨按:此句‘荒’、‘央’为韵,无‘哉’字是也。《广雅·释诂》:‘央,尽也。’《诗经·庭燎》:‘夜未央。’《楚辞...
《老子》20_05_校笺_13_蒋锡昌
蒋锡昌云:“顾本成疏:‘莽是眇莽,叹其久远。’是成从诸家作‘莽’。按:罗氏谓‘荒’借为‘充’,是也。其解‘未央’为‘无主’,则非。《广雅·释诂一》:‘央,尽也。’‘未央’即无尽之谊...
《老子》20_05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朢呵其未央才(哉)”,“朢”为“望”的古体。《说文·壬部》:“朢,月满与日相朢,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壬。壬,朝廷也。‘皇’古文‘朢’省。”商承祚《古文考》:...
《老子》20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此。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经训堂刊傅奕本、御注三本、邢玄本、景福本、楼正本、李约本、强思齐本、成玄英本、(唐)李荣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陈象古本、邵若...
《老子》20_06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衆人熙熙’,熙,许其反。‘若亨’,亨,普庚反,杀煮也;《简文》许庚反。河上公作‘嚮’。用也。‘牢’力刀反。”
《老子》20_06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享’,李‘享’与‘饗’同。陆音烹,今不取。”
《老子》20_06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熙熙’,《音辩》云:‘喜聚貌。’圣人之心淡然无欲,谓衆人熙熙然悦乐伪学,恣纵情欲,如享太牢之味。”
《老子》20_06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如享’,古本作‘若享’。”
《老子》20_03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易氏、蒋氏之说至确,帛书本即作“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今通行本“美”作“善”者,乃形近而讹。 又,顾本成玄英疏云:“顺意为美,逆心为惡。违顺既空,美惡安奇(寄)?且唯、阿出...
《老子》20_03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美’與‘惡’一德,世人以为绝然相反之事,然亦不过程度之差耳。故曰‘美之與惡,相去何若?’老子此言,盖欲圣人以无为为化,而自根本上泯绝人间美惡之分也。四十九章:‘圣人无...
《老子》20_03_校笺_12_楼宇烈
楼宇烈云:“‘何若’,如何,幾许。意为‘美’与‘惡’相去无幾。十八章王弼注:‘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谓美惡同门。’”
《老子》20_03_校笺_13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言‘唯’與‘訶’,‘美’與‘惡’,皆对立事物,究竟相去不甚远,以明世俗之所谓顺逆、美惡,未必皆可为准式也。”
《老子》20_03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老子》认为,世人所谓“唯”和“訶”即是與非、美與恶(丑)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种相对的价值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也在不断变换。在前代认为是“是”,后代可...
《老子》20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人之□□,亦不□□□□”,前句损掩“所畏”二字,后句损掩“可以不畏”四字,《甲本释文》皆已校补。乙本同此两句。今从乙本。今通行本前句同此,后句无“亦”字,无“以...
《老子》20_04_校笺_02_孙鑛
孙鑛云:“‘不可’,一作‘不敢’。”
《老子》20_04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淮南子·道应训》引下有‘也’字。”水海按:《淮南子·道应训》引作“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老子》20_04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此二句疑当在七十二章‘民不畏威’之上。彼文‘民’字当作‘人’。石田羊一郎移后。”
《老子》20_04_校笺_05_高亨
高亨云:“按:此二句与上下文不联,盖自为一章。”
《老子》20_04_校笺_06_乙本释文
帛书《乙本释文》校注云:“‘人’,各本皆无,疑为衍文。”
《老子》20_04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有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按:各本作‘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语意不明,显有缺夺,今据帛书乙本补正。此言人君为众人之所畏,人君亦不可不畏众人也。”
《老子》20_03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善’作‘美’。”
《老子》20_04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通行本作“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前一短语“人之所畏”,“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词“人”和谓词“畏”之间,形成“之”字结构,这个“之”字结构作主语,“之”字不译,这一短语意思...
《老子》20_03_校笺_07_易顺鼎
易顺鼎云:“王本作‘美之與惡,相去何若;’正与傅奕本同。注云:‘唯阿美惡,相去何若?’是其证也。今本作‘若何’,非王本之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