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67_14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高明说是。本章主要讲的是“三寳”,这里讲的是“三寳”之首“慈”,“善”不属于“三寶”,“以善”為衍文明矣。
《老子》67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勇、廣、長韵(阳东通韵,勇叶音枉)。邓廷桢云:廣、長韵。“久矣其細”,严本“細”作“小”,肖、肖、小韵。
《老子》67_音韵_02_吴棫
吴棫《韵补》三十六《养》:“勇”,羽两切,健也。《老子》“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長,上声。
《老子》67_音韵_03_古棣
古棣云:“‘天下皆謂吾道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也小夫。’肖、肖、肖、小為韵,二字入宵部。”又云:“‘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儉’、‘先’為韵,二字入文部。...
《老子》67_述评
这一章节有两个“我”字,其含义是有别的。“天下皆谓我大”之“我”,乃谓“道”也;“我恒有三宝”之“我”,这是指包括老子在内的得“道”的圣人。全章节讲的就是“道”的原则在政治、伦理、...
《老子》68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為士”前有“故”字,“戰(简作战)”假作“單(简作单)”(上古二字皆为元部),《乙本释文》已校為“戰(简作战)”。今从甲本。道藏河上公本、敦煌唐写本...
《老子》68_01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傅奕同古本。古之善為士者不尚武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苟德所不能化,不得已而用兵御之,则从容和豫,何怒之有?怒则无谋矣。”
《老子》68_01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善為士者不武’,古本作‘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
《老子》68_01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吕等无‘古之’、‘也’三字。”
《老子》68_01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古之善為士者’,各本无‘古之’。”
《老子》68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景三本,句首有‘古之’二字。王弼本亦然。”水海按:诸王本皆无“古之”二字,明和刻《老子王注》,冠以《考异》云:“古本作‘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此盖指傅奕古本...
《老子》68_01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易州、范、卷子成疏、臧疏同此,但馆本、易州、卷子成疏无‘也’字,各本无‘古之’、‘也’三字。成疏云:‘言古者善修道之士。’是成有‘古之’二字。”
《老子》68_01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顾本成疏:‘言古者善修道之士’,是成上有‘古之’二字,《御览·兵部》引同此。”
《老子》68_01_校笺_09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句首无‘故’字,今据帛书乙本补。此承上文续申其义,有‘故’字自勝。”
《老子》68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损掩“與”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其他文字同。帛书乙本“勝(简为胜)”假作“朕”(上古“朕”為侵部【em】,“勝”為蒸部【en】,侵部和蒸部主要元音相同,可以通转,故侵...
《老子》68_02_校笺_02_薛蕙
薛蕙云:“‘善勝敵者不争’,一无‘敵’字;‘争’,一作‘與’。”
《老子》68_02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善勝敵者不争’,林希逸本作‘善勝戰者不與’,无‘敵’字。”水海按:国家图书馆藏《老子虞斋口义》(林希逸撰)元刻本,经文作“善勝者不與”,则与道藏本《道德真经口义》之经文...
《老子》68_02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善用仁者為下’,各本‘仁’作‘人’。御注、王弼作‘為之下’。”
《老子》68_01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句首当无“故”字。上文主要讲的是“三寶”的原则精神,非专言兵事。魏源就曾指出:“老子著书,明道救时。见天下方务于刚强,而刚强莫勝于争戰。今将救其弊而返以慈儉谦退,则天下必以...
《老子》68_01_校笺_11_宋常星
宋常星云:“两军对敌,而轻出于怒,必有轻用其锋,而致败者,此不善戰也。善戰者,不以力屈人,而能以德屈人,何尝用怒,而人自不能勝。”
《老子》68_01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老子》此二句谓:善帅兵者不逞勇武,不露锋芒,而重用的是谋略;善戰者以戰略勝,不逞武夫之奋怒,所以不会被敵方所激怒。
《老子》68_02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林‘敵’作‘戰’,‘争’作‘與’。”
《老子》68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景三本‘與’作‘争’。按:此‘争’字與下‘不争之德’相对,作‘争’是也。”
《老子》68_02_校笺_07_刘师培
刘师培云:“‘善勝敵者不與’,王注:‘不與争也。’按:‘與’当作‘舉’,‘舉’即舉兵,犹古籍‘大舉’之省‘兵’字也。”
《老子》68_02_校笺_08_陶鸿庆
陶鸿庆云:“王注云:‘不與争也’,‘不與争’而但云‘不與’,不辞甚矣。‘與’即‘争’也。《墨子·非儒下篇》云:‘若皆仁人也,则无说而相與’,与下文‘若雨暴交争’云云,文义相对。是‘...
《老子》68_02_校笺_09_高延第
高延第云:“吴子云:‘凡人论将,常观其勇,勇之于将,乃万分之一耳。’孙子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敵。’皆不武不怒之义也。‘不與’,谓不待交兵接刃。”
《老子》68_02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陶说是也。《经义述闻》引《汉书·高帝纪》‘吾知與之矣’,‘與’犹敵也。又《史记·燕召公世家》云:‘庞煖易與耳;’《白起列传》曰:‘廉颇易與;’《淮阴侯列传》曰:‘吾生平...
《老子》68_02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卷子成疏无二‘者’字,下‘善用’句亦无‘者’字。‘争’字,范、彭、寇、白、张嗣成、赵、潘、臧疏同此。各本作‘與’。譣弼注曰:‘不與争也’,是王亦作‘不争’。河上注曰...
《老子》68_02_校笺_12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成疏:‘既不喜怒,何所争乎;’又荣注:‘无心自然受推,故言不争;’是成、荣并作‘争’。‘與’犹敌也。《庄子·徐无鬼篇》:‘且方與我以辩。’《天下篇》:‘惠施日以...
《老子》68_02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与”。“與”,争、戰之义。《左传·哀公九年》“宋方吉,不可與也”,杜帛书老子校笺译评356预注:“不可與戰。”《国语·越语下》“彼来从我,固守勿與”,韦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