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27页

《老子》13_07_校笺_03_罗运贤

罗运贤云:“《理惑论》引作‘以吾有身也’。”
0305

《老子》58_05_校笺_02_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集注》云:“明皇、王弼二本‘正’下有‘邪’字。”水海按:是知道藏集注本的作者所见王弼本“正”下“也”作“邪”。
02811

《老子》35_02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河上注:‘万物歸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致太平矣;’是河上以‘太平’释‘平太’,非所据之本作‘太平’也。按:六十六章‘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此文‘不害...
0277

《老子》13_09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傅、范本作‘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范注‘古本’二字,陈碧虚引王弼本与傅、范同,当亦王弼之古本。遂州本作‘故貴以身於天下者····’;敦煌两本作‘故貴以身於天下.··...
04411

《老子》58_08_校笺_04_彭耜

彭耜云:“‘劌’,河上作‘害’,伤也。纂微、曹、陈‘劌’作‘穢’。”
0339

《老子》35_04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作“出言”,诸家基本无异义,今不论。至于“道”前“故”字,绝不能无。此句确與上句非因果关系,但却为反比关系(見上文引严復语)。所以“故”字“猶但也”,转折连词也...
0398

《老子》14_01_校笺_01_校勘

两句,帛书甲本“微”作“聳”,為“微”的异体(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和《北海相景君铭》、《赵宽碑》皆有此字,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摹写本释文即把“聳”写作“微”),《...
0348

《老子》14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如此;乙本“名”作“命”。今从甲本。今诸通行本皆无“而”字,“弗”作“不”,无“名”后“之”字,謂“聽之不聞名曰希”。
0546

《老子》59_01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作‘式’是也。强本荣注:‘莫过以道,用为法式’;是李荣所见本亦作‘式’。‘式’即法式,犹今语规律。《说文》:‘式、法也’;《周书·谥法》:‘式,法也’;《广雅·释诂》:...
0455

《老子》35_08_校笺_19_古棣

古棣云:“音樂和美食,对于人们很有诱惑力;而讲道的言论,却是淡然无味——这道,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而用起来,却是不可穷尽的,那作用便是开头所说的天下歸往,从而互不相害,天下太平...
03615

《老子》14_05_校笺_08_高亨

高亨云:“‘故混而為一’,河上公曰:‘混,合也。’按:‘故’疑当读為‘固’,言此三者本合而成一也。”
03812

《老子》59_04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則无不剋’,御注、王弼作‘不克’,下句亦然。”
0566

《老子》36_01_校笺_25_余培林

余培林云:“‘歙’,收缩的意思。越王勾践要灭掉吴国,先劝吴王攻打齐国,勝了齐国,又劝吴王和晋国在黄池之会上争霸。这些目的都达到之后,吴王日渐骄奢,似張而实歙,於是越王一举而消灭了吴...
0285

《老子》14_08_校笺_05_卢文弨

卢文弨云:“河上当是作‘繩繩’,无‘兮’字,故陆云然,今《释文》少一‘繩’字。”
04914

《老子》59_07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馆本‘是謂’作‘是以’。易州、馆本、磻溪、赵写及《文选·魏都赋》注引‘柢’作‘蔕’。寇、张嗣成、潘、臧疏作‘蒂’。范、彭、白及《文选·六代论》注引作‘柢’。”
03411

《老子》36_04_校笺_11_想尔本

想尔本注云:“善恶同规,祸福同根。其先張者,后必翕。先强后必弱。···先得后必奪也。”
0598

《老子》14_10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宋河上‘謂’作‘為’。范‘芴芒’同此,臧疏作‘惚怳’,馆本、罗卷、磻溪、张之象并作‘惚恍’,唐写卷子残本作‘忽恍’,苏辙、彭、寇作‘恍惚’,误乙(逆)。‘恍’字韵‘...
03814

《老子》60_02_校笺_05_毕沅

毕沅云:“河上、王弼无‘者’字,《韩非子·解老》有。”水海按:今见《韩非子》本无“者”字。顾广圻曰:“傅本‘下’有‘者’字,与各本全异。”顾氏所见《韩非子》本亦无“者”字,不知毕氏...
05810

《老子》36_06_校笺_24_陈鼓应

陈鼓应云:“‘势强必弱’。在剛强和柔弱的对峙中,老子宁愿居於柔弱的一端。老子对於人事與物性作深入而普遍的观察之后,他了解到:看来‘柔弱’的东西,由於它的含藏内敛,往往较富韧性;看来...
03713

《老子》14_音韵_03_孔广森

孔广森《诗声类》八《脂类》云:“在古本无去入之别,其可旁证者,《老子》:‘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无物。’”
04613

《老子》60_04_校笺_14_肖天石

肖天石云:“夫聖人以道莅天下,不以苛政苦民,不以虐政扰民,不以暴政害民,不以严刑峻法威天下,不以多事多役困天下,则自上下咸歸于道,咸安于无事,而和气致祥。”
0557

《老子》36_08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古棣謂“利器”为政权,则是。但古棣说帛书无“之”字不合语法云云,则不妥。笔者认为此“之”是助词,相当於“的”,在句中是可以省去的(见《经传释词》卷九“之”字条的最后一种用法...
0338

《老子》15_03_校笺_05_薛蕙

薛蕙云:“古之至人,與道同体,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既不可識,岂可拟其形容哉?特强為之容,以仿佛其气象如下文之所云尔。”
0329

《老子》61_02_校笺_06_吴澄

吴澄云:“‘交’,会也。大国者诸小國之交会,如水之下流,为天下众水之交会也。”
04210

《老子》37_02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十章弼注‘侯王若能守’,引此无‘之’字,当為古本,宜从之。强本成疏引经文云‘侯王若能守’,亦无‘之’字。按:此言侯王若能守道无為,则民將自生自长也。”
0386

《老子》15_05_校笺_10_蒋锡昌

蒋锡昌云:“‘猶’、‘豫’谊同。王注:‘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河上注:‘若人犯法,畏四鄰知之也。’王以‘鄰’為鄰国,河以‘鄰’為鄰人。譣义,当以王注為是。‘若畏四...
03512

《老子》61_06_校笺_02_严可均

严可均云:“御注下句作‘或下而聚’,河上、王弼、高翻作‘而取’。”
02910

《老子》37_04_校笺_09_高亨

高亨云:“余疑当作‘鎮之以无名之樸,夫亦將无欲’。转写捝去‘鎮之’二字耳。夫,彼也,指萬物言。谓萬物欲作,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既鎮之以无名之樸,则萬物亦將无欲也。本章皆连环句法,‘...
0567

《老子》15_07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涣”后应有“兮”字。松灵仙云:“外虽矜庄若众,内恒和畅放散无复滞著,涣然如凝冰消散也。”则釋“兮”為“然”。此“兮”為语尾助词,用在动词“涣”(涣散)之后,表示状态,译為...
04213

《老子》62_01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彭及《后汉书·冯衍传》注引有‘也’字。各本及《文选·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注引无‘也’字。”
0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