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01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作“□□□□,□恒名也”,前句全损,后句损一“非”字,《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甲本。其他诸本及《淮南子·本经训、道应训》引皆无两“也”字,“恒”作“常...
《老子》01_02_校笺_02_张舜徽
张舜徽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甲本作‘恒’,乃原文。后因避汉文帝讳改‘恒’为‘常’。然自《韩非子·解老》,《淮南子·氾论训》、《道应训》、《本经训》,...
《老子》01_02_校笺_03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则作“恒”。但此“恒名”之“恒”,义乃同“常”(《说文》:“恒,常也。”)。《文子》亦为先秦故书,而作“常”,恐非汉世传写者所追改,乃因义同而通用也。 又,胡曲...
《老子》01_02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此二句中第一个“名”字和第三个“名”字,即“名”与“实”问题的“名”,即称“道”之名,如果说“道”是表明客观现象规律存在的,那么“名”便是反映客观自然的思维形式,也就是概念...
《老子》01_03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如此,今从帛书本。其他诸本第一处“萬物”作“天地”。各本无“也”字(下句同)。“之”字(包括下句“之”字),景龙本、御注本、遂州本、敦煌甲本、(唐)李荣本皆无,...
《老子》79_03_校笺_12_奚侗
奚侗云:'《广雅·释诂》云:'司,主也。'《诗经·崧高》:'徹申伯田。'毛传:'徹,治也。'有德者泊然无為,不藏是非,善恶无責於人,而上下和合,故云'司契'。无德者,愁五藏以為仁义,矜血气...
《老子》79_音韵_04_江有诰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二十八狝》云:'善,常演切。按古有平声,当與仙部并收。《老子·信契篇》'安可以為善',與怨(音冤)叶。'
《老子》79_03_校笺_13_大田晴轩
大田晴轩云:''徹'字诸家或為通,或為明,或為徹法之徹,要皆不悟此一章之言,為何所指,故纷纭谬说,如一閧之市耳。按:徹,剥取也。《豳风·鸱鸮》曰:'徹彼桑土,绸缪牖户';毛传:'徹,剥也...
《老子》79_音韵_05_水海
水海按:'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怨【ǐwan】、怨【ǐwan】、善【zǐan】,皆為元部;人【nǐen】,真部。真部【en】和元部【an】皆為阳声韵,主要元音...
《老子》79_03_校笺_1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广雅·释诂》三:'司,主也。'《释诂》二:'徹,税也。'《论语·颜渊篇》:'盍徹乎?'郑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徹。'《孟子·滕文公篇》:'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
《老子》79_03_校笺_15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徹為周之税法。··《南轩孟子说》卷三引杨时说:'徹者,徹也。盖兼贡助而通用也。'故孟子曰:'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方里為井,井九百亩,八家皆私百亩,其中為公田...
《老子》79_03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徹'是周代奴隶制的劳役地租制。据《会笺》云:'鲁之税亩,变徹法而别為一法,故有若请仍用徹也。今曰税亩,则是不复以粟多寡為程(征),而但计亩之多寡為粟之程(征)也,·...盖助徹...
《老子》79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此;帛书乙本全损,但据所损字数为八个字,则当无'夫'字,《乙本释文》即校补为'天道无親,常與善人'。今从帛书甲本。其他诸本皆无'夫'字,'恒'作'常',同《乙本释文》。李道...
《老子》79_04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后汉书·郎觊传》'觊上便宜七事'引《周易》曰:'天道无親,常舆善人。'伦按:'與'读與助之與。'
《老子》79_04_校笺_03_朱谦之
朱谦之云:'此二句為古语,见《说苑·敬慎篇》引《黄帝金人铭》。又《后汉书·袁绍传》注引作《大公金匮》语。'
《老子》79_04_校笺_04_张松如
张松如云:''善人'当指上文'有德'者,是自善之人,非為善之人也。作'善'是,作'聖'字误。'
《老子》79_04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朱、张二人之说是。类似此两句'古谚语'的尚有《尚书·周书·蔡仲之命》,作'皇天无親,唯德是辅'等。又'无親'指没有偏爱。'與(yǘ)',帮助,《吕氏春秋·乐成篇》云'孰杀子产,吾其與...
《老子》79_04_校笺_06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唯天道平施,而與善不欺,故司契清静者,天福其善,则吉无不利。立法残伤者,天降以殃,则孳不可逭,岂非皇天无親,唯德是辅者乎?'
《老子》79_04_校笺_07_冯达甫
冯达甫云:''與',助,支持。善人,有德司契的人。善人消怨而不生怨,故得天道之助。能否得天道之助,则视其有德无德。这是自然规律,谁能违反?嫌怨不是调和可能解决的,必须消除结怨根源才行...
《老子》79_04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老子》用两句古谚语,总结本章,又用这两句结束上篇(即《德篇》),意犹深长,用心可谓良苦!
《老子》79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怨、怨、善韵(元部),契、徹韵(祭部,契音挈),親、人韵(真部)。陈柱谓:怨、怨、善、人韵。
《老子》79_03_校笺_10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司,主也。徹,迹也。言上德之人主,意妙契不執名,言无德之君犹滞筌蹄,未能洞遣迹,既不泯,故言司徹也。'俞樾云:'按:古字'徹'与'轍'通。二十七章'善行无轍迹'。《释文》作'徹...
《老子》79_音韵_02_顾炎武
顾炎武《唐韵正》卷十七《十七薛》云:'轍,去声,则直例反。《老子》'有德司契,无德司轍',一本作'徹'。'
《老子》79_03_校笺_11_节解
节解云:'谓人行道德,司命赐算;人行其恶,司殺徹其籍,此之谓也。'高亨云:'按:'徹'疑当為'殺',盖篆文'徹'作'',《说文》'殺'古文作'徽',形相近。《老子》此字作'',后人不识,误以為'徹'...
《老子》79_音韵_03_李赓芸
李赓芸《炳烛编》卷三云:'《老子》'任契'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徹。'按:契、徹韵也。契当读入声,如挈。《广韵》'契'在《十六屑》,'徹'在《十七薛》,屑、薛通也。'
《老子》79_02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古者'契'亦名书券,其性质犹今合同文字。《说文》:'券,契也;'《史记·张耳陈餘列传》注:'券契义同;'并其证。《礼记·曲礼》:'献粟者執右契。'《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執...
《老子》79_02_校笺_09_高亨
高亨云:'按:《说文》:'契,大约也。券,契也。'古者契券以右為尊。《礼记·曲礼》:'献粟者執右契。'郑注:'契,券要也,右為尊。'《商君书·定分篇》:'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
《老子》79_02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朱骏声曰:'契,《说文》:大约也。今言合同。《易传·系辞》:后世聖人易之以书契。郑注:以书书木边言其事,刻於木谓之书契。《周礼·质人》:掌稽市之书契。注:取予市物之券也,...
《老子》79_02_校笺_11_高明
高明云:'甲本作'執右契',乙本作'執左契',彼此各异。世传本皆作'執左契',同乙本而异於甲本。'契'亦谓'券契',乃共事双方所订字据。··古'契'刻木為之,从中剖开,分為左右,双方各執其一。...
《老子》79_02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吴澄说以主左契者為主财物者,而不向人取财物释之,是'主财说';蒋锡昌说以债权人与負债人双方换契方法释此两句,是為'换契说';高亨说以'吉事尚左'為据,认定執左契者為尊来释之,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