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33_02_校笺_10_严復
严復云:“智如燭,明如鉴。”
《老子》33_04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周易集解》一虞翻引‘自勝者强’,二引‘勝人者有力也’。疑《老子》本文‘知人者智’、‘勝人者有力’下各有‘也’字,乃两句为一义也。”水海按:有“也”字是。
《老子》33_02_校笺_11_冯达甫
冯达甫云:“燃燭点灯,但能照見别人面目,却看不到自己真容。既能照人并能照己的,只有明鉴。故真正高明的人,不在知人,而在自知。”
《老子》33_04_校笺_03_朱谦之
朱谦之云:“《韩非子·喻老》‘自勝者强’作‘自勝之謂强’。《吕氏春秋·先己篇》‘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盖出于《老子》而变其文。”水海按:疑《韩非子》“自勝謂之强”的“謂之”为注文...
《老子》33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帛书甲本作“□□者,有力也”,损掩“勝人”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勝(简作胜)”假作“朕”(“勝”为蒸部,“朕”为侵部,蒸部和侵部元音相同,而可通转合韵,故二字为叠...
《老子》33_04_校笺_04_易顺鼎
易顺鼎云:“‘勝’为‘载’(‘车载’之‘載’)。”水海按:今譣帛书本及《韩非子·喻老》皆作“勝”。易氏疑《老子》弃“强”,而此云“强”者非也。其实,《老子》对“强”的认识有两义,第...
《老子》33_03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勝人者,有力’,五注、叶、清源无‘有’字。”
《老子》33_04_校笺_05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自勝者,自能制勝其心,使心柔弱。柔弱之道,物不能加,故可以全其强尔。故下经云:‘守柔曰强。’又曰:‘柔勝强。’故曰‘自勝者,强’。”
《老子》33_03_校笺_03_魏稼孙
魏稼孙云:“‘勝人有力’,御注‘人’下有‘者’字。”
《老子》33_04_校笺_06_黄茂材
黄茂材云:“吾能自勝,不与物争,强莫甚焉。”
《老子》33_03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易州、罗卷无‘者’字、‘也’字。”
《老子》33_03_校笺_05_朱谦之
朱谦之云:“河、王、傅、范本‘人’下均有‘者’字,《周易集解》‘坤’下虞翻引此句亦有‘者’字。”
《老子》33_02_校笺_06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
《老子》33_03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老子》故本当有“者”字。这几句都是用“··者···也”标准格式表示的判断句。又,“勝”,勝利,与“負”相反,此处意为战勝、克服。《老子》并不否定“勝人”,而是主张“不争而...
《老子》33_02_校笺_07_李息斋
李息斋云:“人所以不能人‘道’者,以自見不明,而为物所勝也。若内明则自不骛外。不骛外则渐能勝物,积日既深,自然入‘道’。”
《老子》32_音韵_04_古棣
古棣云:“劳健以‘名’与‘臣’、‘賓’诸字为韵,而断‘道常无名’为句,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是终久不能成立。此章第一段为疏韵,皆两句一韵,‘臣’、‘賓’、‘均’为韵,奇句不入韵。《...
《老子》33_01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朱谦之、古棣之说皆非。帛书甲、乙本出土,说明《老子》故本每句句末皆有“也”字,并非南北朝以来传抄者所加之字。至于古棣说《老子》为格律诗,各句加“也”就散文化云云,并不能作为...
《老子》32_音韵_05_水海
水海按:“道恒无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人)莫之令,而自均焉。”名【mǐen】、臣【zǐen】,賓【pǐen】为韵;名【mǐen】,耕部,臣...
《老子》33_01_校笺_08_王弼
王弼注云:“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老子》32_音韵_06_本章韵读
本章节韵读:名,耕部,臣、賓、令、均,真部,耕真合韵。名,耕部,有、止、殆,之部,耕之合韵;下,鱼部,海,之部,鱼之合韵。
《老子》33_01_校笺_09_成玄英
顾本成玄英疏云:“‘能知人好恶,是智也。’照达前境鉴人机性、大小、浅深,无不悉知,此是他心智。”
《老子》32_今译
“道”是永恒的、没有名字可称。它的本性素朴自然,虽然幽深微小,可是天下谁也不敢使它臣服。侯王若能遵守“道”,天下人、物就自然归从。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互相交合,就自然降下甜美的甘露;人...
《老子》33_01_校笺_10_范应元
范应元云:“人能虚静,则可以知人,可以自知。知人以智言,非私智也,猶止水之燭物也。”
《老子》32_述评
本章节主旨是论述“道”的体性。老子首先指出“道”恒无名的特性及其“樸虽小而天下弗敢臣”的功用。《老子》说过“无名,万物之始”;此处又说“道”是永恒无名的。“道”无名,而万物皆有名;...
《老子》33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甲本作“自知□,□□”,损掩“者,明也”三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作“自知,明也”,无“知”后“者”字。今从《甲本释文》本。傅奕本、白文本、范应元本同此两句。其他诸本皆...
《老子》33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甲、乙本。河上公本、想尔本、王弼本、王羲之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三本、邢玄本、敦煌丁本、英伦本、景福本、遂州本、虞世南本、楼正本、王真本、成玄英本、...
《老子》33_02_校笺_02_石田羊一郎
石田羊一郎云:“‘知’字上当有‘有’字。”水海按:此说非也,纯属妄加。
《老子》33_01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知人者,知也。···’古本每句下有‘也’字,文意雍容;世本并无‘也’字,至‘不失其所者久’;若无‘也’字,则文意不足,今依古本。”
《老子》33_02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赵无‘者’字。《韩非子·喻老》曰:‘自見之謂明,自勝之謂强;’不见今本,疑即此文‘自知者明,自勝者强’也。上文曰‘不自見故明,自見者不明’;下文曰‘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老子》33_01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知人者,智’,古本下有‘也’字,下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