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15_10_校笺_07_徐梵澄
徐梵澄云:“‘滋兮其若谷’,‘’,通行本作‘廣’,或作‘曠’。按此字当是从水,莊声。窃疑是‘涵’或‘涵’之借字。谷罕能言‘廣’或‘曠’。”
《老子》62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三语,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作“□立天子,置三鄉,雖有□□璧以先四馬”,损掩“故”和“共之”三字,“卿”假借为“鄉”(两字上古皆为阳部,可叠韵通假)。今从甲本。其他诸本“三卿”皆...
《老子》15_12_校笺_07_陶方琦
陶方琦云:“依王弼注,似王本无‘久’字。”水海按:王弼注云:“安以動,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据此似无“久”字。今譣武英殿聚珍版王弼本和张之象刊王...
《老子》62_08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不曰’,‘曰’纂微、曹、陈作‘日’。‘邪’,李以遮切,疑问之辞,亦作‘耶’。”
《老子》15_14_校笺_17_张松如
张松如云:“王夫之《老子衍》读作‘故能敝,不新,成’。解曰:‘久矣,其弃故喜新而不能成也。这里是说,今反其义,不弃故,不喜新,故能成也。但揆以‘敝則新’之理,似仍不及‘能敝復成’义...
《老子》63_01_校笺_09_高明
高明云:“过去解此经文,皆把‘為无為,事无事,味无味’视为三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的短句,即所谓‘為所无為,事所无事,味所无味’。果真如此,则同下文‘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语谊全不相应,故...
《老子》16_02_校笺_12_王弼
王弼注云:“动作生长。以虚静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虚,动起於静,故萬物虽並动作,卒復歸於虚静,是物之極篤也。”
《老子》63_04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上文有“圖難”、“為大”之语,此文作“天下之難”、“天下之大”,则前后文“難”、“大”文字一律。他本此二句中作“難事”、“大事”,则上、下行文不一也,故帛书本作“天下之難”...
《老子》16_05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静曰復命”与“静,是謂復命”意思同。作“是謂復命”,且与上下文例不合。唯帛书甲、乙本作“静,是謂復命”,文畅意足。“復命”,命,本性;復命,復歸本性,意指回復到虚静的本性...
《老子》64_01_校笺_02_顾广圻
顾广圻云:“‘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德经》皆无两‘也’字。”
《老子》16_10_校笺_07_顾欢
顾欢本御注:“知守真常之道,则必竟虚静如容谷,无不含容也。”
《老子》64_05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二句言善為君者,慎於事先,故无敗失。若变至而图之,则多敗;已危而持之,则多失。‘為之於未有’,乃就上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而言;‘治之於未亂’,乃就上文‘其脆易泮...
《老子》16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謂:篤、復韵(幽部),芸、根韵(文部),静、命韵(耕部),常、明、凶、容、公、王韵(阳东通韵,明音芒;凶叶虚王反,容叶音王,公叶音光),道、久、殆韵(之幽通韵,道叶徒...
《老子》64_10_校笺_01_校勘
此几句,帛书甲本作“□□□□也,□无敗□;无執也,故无失也”,首句“也”前损掩“聖人无為”四字,“无敗”前损“故”字,“无敗”后损“也”字,《甲本释文》已校补。《甲本释文》校注云:...
《老子》17_02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親’、‘譽’谊近,故连言之。傅本重‘其次’二字,则将‘親’、‘譽’二字分为道德衰降之二个阶级,似非是。‘其次’,謂世道下降,次于上言者也。此謂其次之世,人君亟亟以...
《老子》64_13_校笺_05_吴澄
吴澄云:“此言聖人之欲,以不欲為欲。難得之貨,人所欲者,不貴重之,是不欲人之所欲也。故曰‘欲不欲’。”按:“欲不欲”,欲人之所不欲,想望人之所不想的;欲人之所不欲,則不欲人之所欲。...
《老子》17_04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信不足’,河上、王弼‘足’下有‘焉’字。‘有不信’,王弼‘信’下有‘焉’字。”
《老子》64_音韵_08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持、謀,之部。判、散、亂,元部。木,明纽屋部;末,明纽月部,双声為韵。土、下,鱼部。敗,月部;失,质部,月质合韵。為,歌部;敗,月部,歌月通韵;失,质部,月质合韵。事、之...
《老子》17_06_校笺_05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作‘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65_04_校笺_05_刘师培
刘师培云:“《文子》引作‘德’,则‘福’字乃后人所改。”(转引自马叙伦《老子校诂》卷第四)
《老子》18_02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吕等无‘焉’字。”
《老子》65_08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然後’二字,景龙本、敦煌庚本、敦煌壬本无。‘乃至’下敦煌庚本有‘於’字。”水海按:今河北省易县存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有“然後”二字。朱谦之、高明等人校释景龙碑...
《老子》18_04_校笺_11_清世祖
清世祖云:“大道为公,主臣一德,何从而有忠臣之名?故有忠臣者,由于國家昏亂也。此见每降而愈下,去道日远之意。”
《老子》66_03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道藏王本有‘聖人’二字,当据补入。强本荣注引经文云:‘是以聖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後之。’是荣有‘聖人’二字,二‘必以’并作‘以其’。《文子·道德篇》...
《老子》19_03_校笺_02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絶巧’者,诈僞乱真也。‘棄利’者,塞贪路闭权门也。‘盗賊无有’,上化公正,下无邪私。”
《老子》66_06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以其无争’;是成、荣并作‘无’。”
《老子》19_06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馆本作‘見抱樸’。各本‘褒’作‘抱’,后同。易州、宋河上、范、吴‘樸’并作‘朴’。《说文》曰:‘樸,木素也。朴,木皮也。’则作‘樸’者是正字,作‘朴’者假借字。‘褒...
《老子》80_0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卷子成疏无‘使民重死’一句。譣疏有,盖误夺。馆本‘徙’作‘從’。”
《老子》20_02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唯之與阿’,潘‘阿’作‘呵’。”
《老子》80_06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鷄狗之聲’,御注、高翻作‘鷄犬之音’,王弼作‘鷄犬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