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8_04_校笺_03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禍’、‘福’更相生,谁能知其穷極时也。”
《老子》58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作“正□□□善復為□”,前句损掩“復為奇”三字,后句损掩“妖”一字,今据王弼本校补。景龙本“正”作“政”,谓“政復為奇,善復為妖”。遂州本“正”作“政...
《老子》58_04_校笺_04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禍福循环,倚伏无准,谁知穷極者?”
《老子》58_06_校笺_02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奇’,诈也。人君不正,下虽正,復化上為诈也。善人皆復化上為訞祥也。”
《老子》58_04_校笺_05_范应元
范应元云:“按:易州‘孰’作‘熟’。‘極’,尽也。··福依于禍,禍隐于福,而谁能知禍福之穷尽乎?”
《老子》58_04_校笺_06_梁启雄
梁启雄云:“‘···众人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曰:孰知其極。’‘極’字,指道理‘深大’、‘阔远’的究竟。”
《老子》58_04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易州‘熟’作‘熟’。‘極’,借为‘際’,音相近也。《说文》曰:‘際,壁会也。’”
《老子》58_04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孰知其極”,“其”代禍福相因。“極”,至也。高诱注《淮南子·说林训》“所極一也”,谓“極,至”。王逸注宋玉《九辩》“極明”,谓为“至明”。可知“極”本义为“至”,非为“穷...
《老子》58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损掩一“其”字,据王弼本校补。遂州碑本“正”作“政”,句末无“也”字,谓“其无政”。傅奕本“也”作“衺”,谓“其无正衺”。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孙盛...
《老子》58_05_校笺_02_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集注》云:“明皇、王弼二本‘正’下有‘邪’字。”水海按:是知道藏集注本的作者所见王弼本“正”下“也”作“邪”。
《老子》58_05_校笺_03_严可均
严可均云:“‘其无正’,御注作‘正邪’。”
《老子》58_05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衺’,赵作‘邪’,葛作‘也’。”
《老子》58_05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正’作‘政’。磻溪‘衺’作‘邪’,潘作‘耶’,馆本无‘衺’字。成疏曰:‘为其不怀正道故也。’是成无‘衺’字,亦不作‘邪’。寻义此句当属‘正復為奇’读,当有‘衺’字...
《老子》58_05_校笺_06_朱谦之
朱谦之云:“‘其无正’,‘正’读为‘定’,言其无定也。《玉篇》‘正,长也,定也’,此作定解,言禍福倚伏,孰知其所極?其无定,即莫知其所归也。傅本‘正’下有‘衺’字,与邪同。又,奚侗...
《老子》58_05_校笺_07_杨树达
杨树达云:“按:‘其’,豈也。”水海按:高亨亦谓“其”犹“豈”,并说“正”下脱“善”字,将经文补作“其无正善”,译为“难道没有正确和良善吗?”此备一说。
《老子》58_02_校笺_07_王卡
王卡云:“影宋本(宋刊河上公本)两‘缺缺’并作‘缺缺’,《意林》、《治要》、敦煌唐写本S三九二六《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强本、《集注》本(即王雱本)均作‘缺缺’,今从道藏本改作‘缺...
《老子》58_03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蒋锡昌、朱谦之之说是。《韩非子·解老》所引经文处文字是:“而福本于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津田凤卿云:“此五字注误混正文。”陶鸿庆云:“‘以成其功也’非...
《老子》58_02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诸本作‘缺’。《说文》:‘缺,器破也。’朱骏声曰:‘按谓瓦器破,又按字亦作缺,因误为。’”
《老子》58_02_校笺_09_老子甲本释文
帛书《老子甲本释文》校注云:“‘邦’,各本作‘民’,盖避汉高帝刘邦讳改。又,上二句缺文据乙本补,‘其民屯屯’,迳改作‘其邦’。”
《老子》58_02_校笺_10_张舜徽
张舜徽云:“‘其民缺缺’,帛书甲本‘民’作‘邦’,证之《淮南子》所引,仍作‘民’,是汉时已有两本。”
《老子》58_02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邦”,汉人避刘邦讳而改为“民”,唐人避李世民讳又改为“人”,欲复《老子》原本之真,必作“邦”也。况且本章首四句,谈的是“治国安邦”之策,并非仅指“治民”;...
《老子》58_02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察察”,《淮南子·道应训》谓“以苛为察”,唐太宗注为“有为苛急”,明太祖谓“苛政也”,释德清云“察察,即俗谓分星擘两,丝毫不饶人之意。”即“严苛”之谊。此两句言:其政严明...
《老子》58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禍”作“”,《甲本释文》即校为“禍”。帛书乙本,无“禍,福之所倚”一句,“福,禍之所伏”损掩“禍”一字;《乙本释文》校注云:“各本作‘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
《老子》58_03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韩非子》及古本作‘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58_03_校笺_03_王先慎
王先慎云:“《老子》明皇、陆希声本无‘之’字。‘倚’,因也。‘伏’,匿也。”
《老子》58_03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御注作‘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河上、王弼有两‘兮’字,无两‘之’字。”水海按:今道藏河上公本前句无“禍”后之“兮”,并有两“之”字;王弼本(《四部备要》本、《诸子集...
《老子》58_03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苏‘倚’作‘依’,葛无两‘之’字。”水海按:今查苏辙本,经文“倚”如字,而不作“依”;而注文云:“盖福倚于禍,禍伏于福,譬如昼夜寒暑之相代。”其字亦作“倚”而不作“依”。...
《老子》58_03_校笺_06_易顺鼎
易顺鼎云:“《御览》四百五十九《说苑》引《老子》曰:‘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乐,必顾其败。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禍。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按所引疑系...
《老子》58_03_校笺_07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韩非子·解老》所引于‘禍兮’句下,有‘以成其功也’五字,疑此节多佚文。”
《老子》58_02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詧詧’,吕等作‘察察’。‘缺缺’,林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