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99页

《老子》56_07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王弼‘害’作‘劌’,苏灵芝书作‘穢’。《说文解字》:‘劌,利伤也。’无‘穢’字。”
04713

《老子》56_09_校笺_03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前云‘不可得而貴’,隔句又云:‘故為天下貴’。‘貴’字疑有误。”
0468

《老子》56_07_校笺_04_易顺鼎

易顺鼎云:“王注曰:‘可得而利则可得而害也。’是王亦作‘害’。毕说不知何据。”
0539

《老子》56_09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高亨、张松如说非是。前云“不可得而貴”,其“貴”与下“不可得而賤”之“賤”(当“使··卑賤”、“使···地位低下”讲)为对文,此“貴”,为高贵、显貴,使动用法,当“使···...
0577

《老子》56_07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张之象作‘害’。《释文》于五十八章‘廉而不劌’下,始出‘劌’字,未知毕据何本。”
04411

《老子》56_07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当作“害”也。道藏王弼本、诸子集成王本、张之象王本、四部备要王弼本、浙江书局刻王弼本皆作“害”。《经典释文》在“不劌”前、“挫锐”后,有“令去”两字,这两字显然是引自王弼解...
03413

《老子》56_07_校笺_07_唐玄宗

唐玄宗注云:“无欲,故不可得而利。不争,故不可得而害也。”
04211

《老子》56_07_校笺_08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夫利害者,与乎存亡,死生无变于己,况利害之间乎?故《庄子》云‘不就利,不违害’。”
04110

《老子》56_07_校笺_09_吕惠卿

吕惠卿云:“不就利,不违害,故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0385

《老子》56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得”字,后句“賤”借作“淺”(上古二字皆为元部),帛书《老子甲本释文》已校为“賤”。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李约本、赵孟頫本无“不可得而贵”一句。严遵本...
02612

《老子》56_08_校笺_02_严可均

严可均云:“‘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賤’,诸本无‘亦’字,河上公有。”
05215

《老子》56_08_校笺_03_朱谦之

朱谦之云:“‘而害’、‘而賤’句,柰卷有‘亦’字。又:《庄子·徐无鬼篇》:‘故无所甚親,无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语意同此。”
04311

《老子》56_08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賤”,旨指“知道之士”所达到“玄同”的境界超出了“親”、“疏”、“利”、“害”、“貴”、“賤”的...
04015

《老子》56_08_校笺_05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夫富貴(应为‘贵賤’)者,兴乎荣辱也。故毁誉不动,宠辱莫惊。故不可以貴賤语其心也。”
0247

《老子》56_08_校笺_06_唐玄宗

唐玄宗注云:“体道自然,故不可得而貴。洗然无滓,故不可得而賤也。”
03210

《老子》56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作“是胃玄同”,“胃”为“謂(简作谓)”之假。今从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校为“謂”。张之象本、武英殿刊聚珍版纪昀校王弼本“玄”作“元”;传世他本皆同此句。
04410

《老子》56_06_校笺_11_吕惠卿

吕惠卿云:“万物一府,生死同状,无所甚親,无所甚疏,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0509

《老子》56_05_校笺_02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謂与天同道也。”
04112

《老子》56_05_校笺_03_奚侗

奚侗云:“‘玄’,《说文》:‘幽远也。’幽远不可见,混沌之象。‘玄同’,犹云混同。塞兑閉門,挫鋭解紛,和光同塵,是与物混同也。”
02510

《老子》56_05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玄’即道,亦即无名。‘玄同’即无名之同,犹云同于道也。此言能塞兑閉門,挫鋭解紛,和光同塵,是謂同于道也。”
04513

《老子》56_05_校笺_05_陈鼓应

陈鼓应云:“‘玄同’:玄妙齐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王纯甫说:‘玄同者,与物大同而又无迹可见也。’(引自《老子亿》)”
05311

《老子》56_05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蒋锡昌、陈鼓应说是也。奚侗谓“玄同”犹云混同,此则与“和光同塵”义重,故不确。
0518

《老子》56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惟“疏”作“疏”,其他字同;“疏”则为“疏”之异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张松如《老子校读》、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等书则疏忽未校。乙本...
0295

《老子》56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不可得而親’,纂徽、司马、苏、曹、陈、程上有‘故’字;‘不可得而踈’,司马上有‘亦’字。”
0328

《老子》56_06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疎’,‘亦’字,河上、司马同古本。”
04514

《老子》56_06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不可得而親’)葛、吕‘不’上有‘故’字。(‘亦不可得而疏’)吕、林、赵无‘亦’字,下同。”
04914

《老子》56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无‘而’字,下五句同。”
03512

《老子》56_06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不可得而親’,馆本无‘而’字,下三句同。··‘疏’,赵、吴同此。各本作‘踈’。伦按:‘親疏’,疏字当作‘疑’,《说文》曰:‘疑,通也。从爻、从疋,疋亦声。’今通用‘疏...
0277

《老子》56_06_校笺_07_朱谦之

朱谦之:“‘而疏’句,柰卷有‘亦’字。”
0378

《老子》56_04_校笺_14_古棣

古棣云:“易顺鼎之错,除断言四章王弼无注为失检之外,就是迷信《文选》注,而未加分析。《魏都赋》李善引《老子》是注‘世笃玄同’的,本文与‘塞其兑’等六句无干,自可节引,省此六句。《运...
0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