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227页

《老子》46_音韵_04_水海

水海按:“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道、道,幽部;郊,宵部。上古幽部【eu】、宵部【au】,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可旁转,故幽宵合韵,道、郊相押韵。“罪莫大於可欲...
0346

《老子》46_音韵_05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道、道,幽部,郊,宵部,幽宵合韵。欲、足,屋部,得,职部,足、足,屋部,屋职合韵。
0316

《老子》46_今译

天下安定而有秩序,就把战马还给农夫用来种田。天下荒乱而不安宁,攻伐拔除他国的兵马,而起于疆场。罪恶莫大于纵欲,祸患莫大于不知足,災殃莫惨重于贪得。所以知道满足这种满足,就是最大的富...
05315

《老子》46_述评

这一章节主要表现了老子反对战乱的思想。 前四句老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表示他对战乱的深厌痛绝。天下有道,社会安定,“却走马以粪”,人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天下无道,兵荒马乱,“戎马生于...
0257

《老子》47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乙本并同。傅奕本、范应元本“出”后无“於”字,“以”前有“可”字,作“不出户,可以知天下”。《韩非子·喻老》引“以”前有“可”字,作“不出於户,可以知天下”。严遵...
04112

《老子》47_01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傅奕、韩非与古本两句皆有‘可以’二字。”
03911

《老子》47_01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不出户,知天下’,古本‘出户’下有‘可以’二字。”
0317

《老子》47_01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吕无‘可以’二字。下同。”
03315

《老子》47_01_校笺_05_毕沅

毕沅云:“河上、王弼两句皆无‘可以’二字。陆希声作‘不出户,而知天下’。”
03713

《老子》47_01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磻溪作‘不出户,知天下’。柰卷无‘可’字。譣弼注曰:‘故不出户闚牖而可知也。’是王两句皆有‘可’字。《韩诗外传》三曰:‘昔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盖本...
03414

《老子》47_01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五十四章王注:‘所谓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也;’疑王本‘知’上有‘以’字。”
04315

《老子》46_06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足’字从止,即‘趾’字,故义为止。《周易》‘鼎折足’,郑注:‘无事曰趾,陈设曰足。’《汉书·五行志》:‘足者止也。’二十八章‘常德乃足’,河上注‘止也’。刘咸炘曰...
0458

《老子》47_01_校笺_08_刘师培

刘师培云:“《韩非子·喻老》引作‘不出於户,可以知天下;不闚於牖,可以知天道’。当为《老子》古本。今本经后人删改。”
03110

《老子》46_06_校笺_12_胡寄窗

胡寄窗云:“寡欲的具体表现是‘知足’。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禍福。……不仅如此,他们并将知足作为从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如知足,则虽客观财富...
03713

《老子》47_01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有“於”(今作“于”)字。《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古书所引即有“於”字,足证帛书甲、乙本有“於”字不误也。查《文子》的《道原篇》、《精诚篇》、《下德篇》...
0535

《老子》46_05_校笺_09_于思伯

于思伯云:“司马迁《报任安书》作‘故禍莫憯於欲利’。”
04315

《老子》46_05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刘、朱说是也。据《韩非子》之《解老》、《喻老》和帛书甲本可知,《老子》古本作“憯”。作“甚”者,乃转抄者所假也。从文辞表达角度来说,“憯”比“甚”形象,语之痛切。又,‘咎(...
0466

《老子》46_05_校笺_11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咎,殃咎也。夫贪冒之雄,欲心增侈,得之不已,而又求之,非道得之,则不旋踵自招殃咎,不亦宜乎?可欲,谓欲而未得,初起贪心,罪轻於禍,不知足者,得而更须,禍重於罪。莫甚於...
0288

《老子》46_05_校笺_12_陆希声

陆希声云:“无道之君,毒痛天下,原其所以,其恶有三:心见可欲,非理而求,故罪莫大焉;求而不已,必害於人,故禍莫大焉;欲而必得,其心俞炽,故咎莫重焉。”
02413

《老子》46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仅留“恒足矣”一句,前句全损;帛书乙本仅留句末“足矣”二字,其他皆损。“故知足之足”,今据王弼本、景龙本、傅奕本校补。其他本“恒”皆作“常”。严遵本、敦煌己本、杜光...
0535

《老子》46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故知足之足’,司马无‘之足’二字。”
03011

《老子》46_06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司马无‘之足’,又无‘矣’。”
03915

《老子》46_06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林、苏无‘矣’字。”
05815

《老子》46_06_校笺_05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韩非子·喻老》引作‘知足之为足矣’,当为古本。”
04415

《老子》46_06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无‘故’字,馆本作‘知足之足常’。···《文选·东京赋》注引作‘知足常足’也。”
03212

《老子》46_05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咎莫憯於欲得’,‘憯’音惨,痛也。古本如此。”
0336

《老子》46_06_校笺_07_王卡

王卡云:“‘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建安虞氏刊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原缺‘矣’字,据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强...
04614

《老子》46_05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河上、王弼‘憯’作‘大’,李约‘憯’作‘甚’。《说文解字》:‘憯,痛也。’古音‘甚’、‘憯’同。”
05113

《老子》46_06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老子》,凡‘常’字,多作‘恒’,以其传写时代甚早,故不避汉文帝讳,仍原文用‘恒’字。此后各本,凡用‘恒’字处,皆改作‘常’矣。亦犹用‘邦’字处为避高祖讳,皆改作‘...
02713

《老子》46_05_校笺_05_刘师培

刘师培云:“《韩非子·解老》、《喻老》二篇引‘咎莫大於欲得’句,‘大’均作‘憯’。《解老》此语上文云:‘苦痛杂於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憯,憯则退而自咎;’即释此‘僭’字之义也。‘憯’与...
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