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232页

《老子》44_述评

这一章,老子讲的中心是“少私寡欲”。老子开宗设问,尖锐地提出名利与生命孰重孰轻的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一气三问,咄咄逼人。当时世人,大多“轻身而徇名货,贪得...
03215

《老子》45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其”作“亓”,“弊”作“幣”(为“弊”的假借);帛书乙本全部损掩。宋刊河上公本、《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本、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和S三九二六《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本...
0455

《老子》45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缺’,窥悦反。‘獘’,婢庇反。”
0486

《老子》45_01_校笺_03_张煦

张煦云:“林‘缺’作‘’。‘敝’,苏、葛作‘弊’。”
0509

《老子》45_01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缺’,易州、宋河上作‘’,《意林》(武英殿本)引作‘缺’,各本同此(‘缺’)。伦谓‘鈌’、‘’并‘缺’之讹。六朝欲书‘缶’旁与‘垂’旁,往往相乱,《庄子·天地篇》以二...
04610

《老子》44_02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老子》设此三问,以明事物正反两面相互转化之理。身为最親,而尚名好高者至蹈死不顾,是疏其身矣。身为最重,而贪貨逐利者至殉财无悔,是轻其身矣。或得之而取貨,或失之而蒙福,...
04615

《老子》44_04_校笺_06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本‘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王弼等诸本经文同此而无‘故’字。据经文内容分析,当从帛书甲本为是。按本章经文共分作三段:第一段讲生命與名、生命與财貨,何者为親...
0246

《老子》44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只残留第一句句首的“甚”字、第二句句末的“亡”字,余皆损掩;帛书乙本全部损掩;今据河上公本校补。李约本“甚愛”前有“故”字,作“故甚愛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严遵本、...
0428

《老子》44_04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蒋锡昌说有理,但“知足不辱”和“知止不殆”,词谊并非完全相同;二者相通,但后者包括的意义更广、更一般,包括人的一切行止,一切皆“知止”,则无危险矣。又《老子》“知足”、“知...
04214

《老子》44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费’,芳贵反。‘藏’,才良反。”水海按:因古无轻辱音,“费”在上古为帮纽物部,读音当为bèi【pu5t】。
03810

《老子》44_04_校笺_08_范应元

范应元云:“知足,则箪食瓢饮而自乐;知止,则功成名遂而身退。此老子复晓人曰:是故甚爱名者,则必大費精神;多藏貨者,则必重失身命。惟知足、知止而不贪名貨者,则不致污辱、危殆,可以長且...
03313

《老子》44_03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是故甚愛必大費’,程无‘是故’二字。”
03610

《老子》44_04_校笺_09_宋常星

宋常星云:“知足之人,衣不求于文锦,布衣足以为暖;食不求于百味,藜藿足以为饱,视听言动,无往不是克己之功,卓然而守,身安而道泰,超然自得,进退以无忧,困辱之端于何有乎!知止之人,止...
03710

《老子》44_03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柰卷、臧疏无‘是故’二字,‘藏’为‘臧’俗字。”
0306

《老子》44_03_校笺_05_朱谦之

朱谦之云:“《吕氏春秋·侈乐篇》高注引《老子》曰:‘多藏厚亡。’(景龙)碑本‘蔵’即‘藏’字之别构。”
0496

《老子》44_03_校笺_06_高亨

高亨云:“‘甚愛’上,王本原有‘是故’二字。河上本无,今据删。亨按:‘是故’二字,后人所益。”
03413

《老子》44_03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高说是也。今帛书甲本“甚”字前即无“是故”二字。自《韩诗外传》、王弼以来,就衍增二字。可知所益久矣。又,下句已有“故”字,此二句不当重出“是故”,尤可证也。
05011

《老子》44_03_校笺_08_河上公

河上公云:“甚愛色,费精神;甚愛财,遇祸患。所愛者少,所費者多,故言‘大费’。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
05511

《老子》44_03_校笺_09_王弼

王弼注云:“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
0508

《老子》44_03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愛”指愛惜名誉,非指“愛色”。“费”指耗损,耗費。张松如释译为“浪费”,失之矣。此两句言:过分地愛惜(名誉),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地收藏(财货),必定要(遭致)...
04113

《老子》44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同;乙本全部损掩。今从甲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王羲之本、顾欢本、御注三本、邢玄本、景福本、楼正本、傅奕本、李约本、陆希声本、强思齐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邵若愚本、...
0266

《老子》44_04_校笺_02_李翘

李翘云:“‘知足不辱’句,《淮南子·道应训》引同。《汉书·疏广传》‘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后汉书·张霸传》引一句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03512

《老子》44_04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馆本、易州‘知’上有‘故’字。···《汉书·楚元王传》注、《文选·闲居赋》注、《沈道士馆诗》注、《让中书令表》注、《为褚谘议让代兄袭封表》注、《王文宪集序》注、《...
0448

《老子》44_04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知足不辱’与‘知止不殆’,词异谊同,谓人主不贪名與貨者,则无辱殆也。人主无辱殆则清明在躬,天君泰然,以之治身则健康,以之理国则民安,故可以長久也。《史记·范睢蔡泽...
02814

《老子》44_04_校笺_05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甲本亦有‘故’字,盖原文如此,今据补。此文自‘名與身孰親’至‘多藏必厚亡’,皆就庸常事物举例说明多欲之为害,而归结为知足知止之有益。其意乃谓人君者,宜恬静寡欲,无竞...
04712

《老子》43_音韵_07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堅,真部,間,元部,真元合韵。益、益,锡部,之,之部,锡之合韵。
0497

《老子》43_今译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里面。不见形象的东西,(能够)入于没有间隙的东西之中。我因此才知道“无为”的益处。施行(对自然、社会规律)不妄言的教育,实行(任其自...
0289

《老子》43_述评

这一章节申述的是“守柔”、“无为”的思想。老子首先指出柔能胜刚:“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可见“至柔”的东西威力之强,作用之大。“守柔”是“无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老子进...
03414

《老子》44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仅残留“名與”二字,余皆损掩。今从甲本。“亲”,后来写作“親”,今又简化为“亲”。景龙本两“孰”字假作“熟”。其他诸本与《韩诗外传》卷九所引并同此。
04610

《老子》44_01_校笺_02_朱谦之

朱谦之云:“‘熟’,各本作‘孰’。孰、熟,古通用。”水海按:朱说虽是,然《老子》原本当作“孰”,非为“熟”也。孰,疑问代词,前头有先行词语“名與身”,不仅表示询问,还要求比较与选择...
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