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37_01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高明、郑良树说是,张舜徽、古棣说非是。据查《道篇》“道恒无名”(通行本第三十二章作“道常无名”)任何传本都无作“无名之樸”的。第三十二章讲侯王守“道”之益,本章节则补充讲掌...
《老子》37_02_校笺_11_阴符经
《阴符经》云:“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静自化。”
《老子》37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愚”,前句无“能”字;后句的“愚”,《甲本释文》校注云:“从心,爲声,疑為‘譌’字异体,在此假為‘化’。”按:“愚”,“爲”是其声符,“爲”...
《老子》37_02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侯王’,古本作‘王侯’。”
《老子》36_今译
将要收缩他,必须姑且扩张他;将要削弱他,必须姑且增强他;将要除掉他,必须姑且亲近他;将要使他丧失,必须姑且使他获得。这就叫做深邃的预见。柔弱能战胜刚强。鱼儿不可以离开深潭,国家权力...
《老子》37_02_校笺_03_严可均
严可均云:“‘能守’,王弼‘守’下或有‘之’字。”
《老子》36_述评
本章节通过对“盈虚消息之自然”相因转化之普遍现象的阐述,表现了老子的自然的辩证法思想。何心山云:“气有歙张,势有强弱,数有兴废,物有与夺,此理之自然,非有欲不欲也。是故以气言,阳极...
《老子》37_02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作‘侯王’,‘守’下有‘之’字。”
《老子》37_0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甲、乙本。通行本皆作“道常无為而无不為”。
《老子》37_02_校笺_05_纪昀
纪昀云:“‘侯王若能守之’,按《永乐大典》无‘之’字。”
《老子》37_01_校笺_02_张舜徽
张舜徽云:“‘道恒无為而无不為’,帛书甲、乙本并作‘道恒无名’,疑沿下文‘无名’二字而误。且‘為’字与(下句)‘化’叶韵,通行诸本皆如此作,不误也。”
《老子》37_02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王侯’,吕作‘侯王’,吕‘守’下有‘之’字。”
《老子》37_01_校笺_03_张松如
张松如云:“‘道恒无為,而无不為’,诸本俱如此,唯‘恒’作‘常’。帛书甲、乙本作‘道恒无名’,今‘恒’字依帛书。蒋锡昌曰:‘道常者,道之真,一章所谓常道也。’王夫之亦读作‘道,常,...
《老子》37_02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王侯若能守’,各本作‘侯王若能守’。《御览》一引阮籍《通老论》曰:‘道者,法自然而為化,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当為古本。”
《老子》37_01_校笺_04_高明
高明云:“此章与三十二章内容基本相似,首句皆作‘道恒无名’;而今本此章首句作‘道常无為而无不為’,显非《老子》原文,当从甲、乙本為是。”又云:“从甲、乙本观察,老子只主张‘无為而无...
《老子》36_08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古棣謂“利器”为政权,则是。但古棣说帛书无“之”字不合语法云云,则不妥。笔者认为此“之”是助词,相当於“的”,在句中是可以省去的(见《经传释词》卷九“之”字条的最后一种用法...
《老子》36_音韵_05_邓廷桢
邓廷桢云:“淵,古音真、先同部。《周易·乾》九四‘或跃在淵’與九五‘利见大人’为韵。《诗经·燕燕》‘其心塞淵’與‘寡人’为韵,《定之方中》‘秉心塞淵’與两‘人’字为韵。”
《老子》36_08_校笺_14_王弼
王弼注云:“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器不可睹,而物各得其所,则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则失矣。利國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老子》36_音韵_06_朱谦之
朱谦之云:“江有诰《韵读》曰‘將欲翕之’八句无韵,非也。邓廷桢:張、强韵。··劳健曰:‘翕弱···皆两句相间成韵,当作奪。’是也。一说歙、弱非韵。按‘翕’,《释文》:‘简文作歙,河...
《老子》36_08_校笺_15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利器,权柄也。权隐於心,故物莫之害也。权示人,即为人所制,故不可以示人。”
《老子》36_音韵_07_古棣
古棣云:“‘是謂微明。柔之勝刚,弱之勝强。’明、剛、强为韵,三字皆入阳部。‘是謂微明’,按意义属上文,但與上文不谐韵,而與下文谐韵,这就是所謂续韵。”水海按:据帛书“明”與上句“予...
《老子》36_08_校笺_16_宋徽宗
宋徽宗注云:“利器者,國之所以制人。君见赏则人臣用其势,君见罚则人臣乘其威。赏罚者,治之具,且不可示,况治之道乎?圣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非用其强也,盖有妙道焉。能穷海内而无智名,威...
《老子》36_音韵_08_水海
水海按:“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强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强。”張【tǐan】、强【gǐan】、與【ǐa】、予【ǐa】、明【mian】、强【gǐa...
《老子》36_08_校笺_17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圣人之利器,常隐於微妙,而不可离於樸也。”
《老子》36_音韵_09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張、强,阳部;與、予,鱼部,明,阳部,鱼阳通韵,强,阳部。渊、人,真部。
《老子》36_08_校笺_18_薛蕙
薛蕙云:“利器者,喻國之威武权势之属。示,观也,猶《春秋传》所云‘观兵黩武’也。剛强者,危亡之道也;柔弱者,安存之道也。有國家者,岂可以强大而自恃乎?···譬國能守柔,则常安,不可...
《老子》36_08_校笺_19_蒋锡昌
蒋锡昌云:“《庄子·肤箧篇》:‘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故曰: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淮南子·道应训》:‘夫...
《老子》36_08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范‘邦’字同此。各本及《淮南子·道应训》、《荀子·正名篇》杨注、《淮南子·主术训》高注、《文选·关中诗》注、《后汉书·杜笃传》引并作‘國’。易州及《后汉书·翟酺传》...
《老子》36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謂:明、剛、强韵(阳部),淵、人韵(真部)。姚文田謂:張、强韵。奚侗謂:張、强、興、與、明为韵。興韵張、强、明,是蒸阳相转,如《易林》“豫之节”,堂、翔、行、興相韵...
《老子》36_08_校笺_10_高亨
高亨云:“‘示’,疑当训‘赐’。《荀子·赋篇》:‘皇天隆物(王念孙《读书杂志》读隆为降。是也。),以示下民(王念孙云:示本作施,俗言之误。非也。)’,示义與此同。魚脱於淵则死,君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