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95页

《老子》15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掩前句,后句同此;《甲本释文》已校补前句。帛书乙本同此两句。今从乙本。河上公本、想尔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本、傅奕本等诸唐人本,宋徽宗本、司马光本、王安...
01198

《老子》15_02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古本。善為士者,谓善能体道之人也。惟其善能体道,故其心微妙而与物冥通,渊深而不可測也。今有若人,岂让于古?”
0427

《老子》15_02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白‘玄’字作‘圓’,范‘識’作‘测’,各本及《史记·老子列传》、《文选·魏都赋》注、《闲居赋》注、《后汉书·党锢传》注引并同此(作‘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论语义...
0399

《老子》14_述评

本章节描述了“道”体的特性。 形而上的“道”,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它既无形,当然也无声、无迹。因此《老子》说“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又谓“随而不见其后...
0509

《老子》15_02_校笺_04_易顺鼎

易顺鼎云:“《文选·魏都赋》张载注引《老子》曰:‘古之士,微妙元通,深不可識。’”
02512

《老子》15_0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损掩一“善”字,《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乙本释文》。河上公本、想尔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三本、景福本、敦煌丙本、遂州本、楼正...
04712

《老子》15_02_校笺_05_蒋锡昌

蒋锡昌云:“《史记·老子列传》‘老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皆此文‘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之谊也。”
04310

《老子》15_01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古之善為士者’,古本。”
03015

《老子》15_02_校笺_06_高明

高明云:“帛书乙本‘微眇玄達’,今本作‘微妙玄通’,‘眇’、‘妙’二字通用,‘通’、‘達’二字义同,此当从今本。”
0239

《老子》15_01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道’,河上公、王弼和‘士’。”
02413

《老子》15_02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眇(miào)”,精微、微妙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眇’,又引申為微妙之义,《说文》无‘妙’字,‘眇’即‘妙’字。”显见“眇”即古“妙”字。高明之说非也。“玄達”...
05512

《老子》15_01_校笺_04_俞樾

俞樾云:“河上公注曰:‘谓得道之君也。’则‘善為士者’,当作‘善為上者’,故以得道之君释之。‘上’与‘士’形似而误耳。”
0398

《老子》15_01_校笺_05_易顺鼎

易顺鼎云:“《文子·上仁篇》引此章云:‘古之善為天下者。’是亦指君而言。疑‘士’字或系‘天下’二字之误。”
03912

《老子》15_01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吕等‘道’作‘士’。”
0546

《老子》15_01_校笺_07_罗运贤

罗运贤云:“《魏都赋注》引作‘古之士’。”
02610

《老子》14_音韵_03_孔广森

孔广森《诗声类》八《脂类》云:“在古本无去入之别,其可旁证者,《老子》:‘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无物。’”
04613

《老子》14_音韵_04_江有诰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八物》云:“‘物’,文弗切。按:古有去声,当与未部并收。《老子·赞玄篇》‘復歸於无物’,与‘昧’叶。”
0615

《老子》14_音韵_05_邓廷桢

邓廷桢云:“昧、物為韵,从未从勿之字,古音同部。《说文》曶、昧二字相次。曶云:‘尚冥也。’昧云:‘昧爽,旦明也。’声同义近,故字亦连文。《司马相如传》‘曶爽暗昧’,韦昭读‘曶’為梅...
0368

《老子》14_音韵_06_古棣

古棣云:“‘視之不見,名曰幾;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幾’、‘希’、‘微’為韵,三字入微部。”
0269

《老子》14_13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以知古始,是胃□□”,“謂(简作谓)”假作“胃”,“道紀”二字损掩,《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同此二句,唯“謂(简作谓)”假作“胃”,《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乙...
0416

《老子》14_音韵_07_高明

高明云:“王本作‘惚恍’。‘惚恍’则正言‘恍惚’。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王弼注:‘恍惚,无形不系之叹。’此言‘惚恍’,為取与‘狀’、‘象’谐韵,故作‘惚恍’,颠倒读之。”
0525

《老子》14_13_校笺_02_毕沅

毕沅云:“王弼同(作‘能知’),河上公‘能’作‘以’。”
0379

《老子》14_音韵_08_水海

水海按:“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園而為一。”微【mǐwei】、希【xǐei】,微部;夷【ǐei】,脂部;微部【ei】和脂部【ei】,...
05110

《老子》14_13_校笺_03_严可均

严可均云:“‘以知古始’,御注、王弼作‘能知’。‘是謂道己’,御注、河上作‘道紀’,审观王弼注亦是‘己’字。”水海按:景龙本作“己”,因“紀”是后出字,“己”则為“紀”的初字。《说...
04011

《老子》14_音韵_09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微、希,微部;夷,脂部;微脂合韵;一、計,质部;脂质通韵。物、物,物部。狀、象、望,阳部。後,侯部;首,幽部;侯幽合韵。道,幽部;有、始、紀,之部;幽之合韵。
0457

《老子》14_13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苏‘能’作‘以’。”水海按:道藏苏辙本经文作“能”。
0356

《老子》14_今译

(“道”,)看它而看不见,称它为无形。听它而听不到,称它为无声。摸它而摸不着,称它为无迹。这三者不能区分清楚,所以混合为统一体。“一”这个浑沌之气,其上的“道”并非虚诞不实,其下的...
02913

《老子》14_13_校笺_05_吴云

吴云云:“‘以知’,傅本作‘能知’,与此石(广明本)同。”水海按:傅奕本作“能知”,与唐广明元年《泰州道德经幢》石碑本作“以知”有别。吴云误校矣。
0377

《老子》14_13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唐写卷子残本、馆本、罗卷、易州、《经幢》、潘‘能’字并作‘以’。河上注曰:‘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则河上作‘能知’。弼注曰:‘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则王本作‘以知’。...
05113

《老子》14_13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古‘能’、‘而’通用;‘以’、‘而’亦通用;故诸本或假‘以’爲‘能’也。”水海按:蒋说是也。
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