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14_02_校笺_05_宋徽宗
宋徽宗注云:“耳主听,聽以察物,希则概而有间,非聽所聞,故名曰希,‘大音希声’是已。”
《老子》15_03_校笺_09_奚侗
奚侗云:“‘容’借作‘颂’,谓颂仪也。”
《老子》63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是以聖人冬不為大,故能□□□”,前句同此;后句损掩“成其大”三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全损,然而连上文共损缺十五个字,上文已损其三字(即“作於細”),本...
《老子》16_05_校笺_12_徐梵澄
徐梵澄云:“謂各復歸其於根、於静。动必有所止,止则静矣。推之於人生为然。延陵季子之葬其子曰:‘骨肉歸於土,命也。’——是知性命之情也。子思尝言‘天命之謂性’(《礼记·中庸》)。是老...
《老子》20_05_校笺_08_王昶
王昶云:“邢州作‘莽其未央’。”
《老子》20_07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而春登臺”,“而”,今通行本多作“如”,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猶若也。若與如古同声,故而训为如,又训为若。”《周易·明夷》“君子以莅衆,用晦而明”,虞翻注:“而,...
《老子》67_04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寳而持之’,纂微、司马、苏、曹、陈、黄‘寳’并作‘保’。”
《老子》67_07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儉’约也。儉约,故能不暴殄天物,而使天下不尚奢侈,家给人足,可谓廣矣。”
《老子》20_13_校笺_18_王弼
又,王弼注云:“‘沌沌兮’,无所别析,不可为名;‘俗人昭昭’,耀其光也。”释德清云:“然我无知无我,岂真愚人之心也哉?但只浑浑沌沌,不與物辨,如此而已。故‘俗人昭昭’。‘昭昭’,谓...
《老子》20_17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引成疏经文:‘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是成本无‘而’字。王注:‘故曰頑且鄙也。’则王本‘似’作‘且’。‘且’與‘目’(古‘以’字)形近而误。‘以’、‘似’古通...
《老子》39_04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程无‘以’字;诸本‘貞’多作‘正’,盖避庙讳也。”
《老子》72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全损,后句作“□□而不自贵也”,损掩“自愛”二字;《甲本释文》皆已校补。帛书乙本同此(惟“聖”省作“职”)。今从乙本。敦煌辛本、遂州碑本“是以”皆作“故”,无二...
《老子》75_02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民之難治者,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古本。殊不知民不難治,至于難治者,由上之人有為多欲,而民亦化上,是以難治也。汉文帝尽灭民租,恭俭清静,而天下大治,其效著矣。苏...
《老子》25_04_校笺_06_王弼
王弼注:“能生全,大形(道)也,故可以為天下母也。”
《老子》46_06_校笺_10_王安石
王安石云:“墨子曰:‘非无安居也,我无足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万物常至於足,而有所谓不足者,以其无足心也。得道者知其足心、足财,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27_01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当有“者”字。无“者”,于义不全。“者”,特指代词,用在动词性成分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提示具有该行为、性质的实体,多指人(本“者”字指人),可译为“····的人”。“善行...
《老子》79_03_校笺_13_大田晴轩
大田晴轩云:''徹'字诸家或為通,或為明,或為徹法之徹,要皆不悟此一章之言,為何所指,故纷纭谬说,如一閧之市耳。按:徹,剥取也。《豳风·鸱鸮》曰:'徹彼桑土,绸缪牖户';毛传:'徹,剥也...
《老子》29_述评
此章节主要宣扬的是无为守中、顺任自然的思想。吕惠卿说:“《老子》言取天下常以无事。无事者,因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故能得天下之心而使之不去,非有以为之也。惟道可以御器。天下之器神器也...
《老子》53_04_校笺_04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蕪’作‘苗’。”
《老子》55_06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高翿‘而’下有‘嗌’字。”
《老子》12_音韵_05_江永
江永《古韵标准》平声第一部:“聾,卢红切。《战国策》苏秦语:‘舌敝耳聾,不见成功。’《吕氏春秋》:‘何以知其聾?以其耳之聰也。’按:‘聾’字以此为正。《老子》‘五色令人目盲’四句,...
《老子》57_09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史记·曹相国世家·集解》引‘好静’句,及《老子列传·索隐》引‘无為’二句并同此(王弼本)。《汉书·曹参传》颜注引‘我无為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并无两‘而’字。《...
《老子》13_02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道藏》陈碧虚本作‘何謂寵辱’,毕沅謂陈本作‘何謂寵辱若驚’,较《道藏》多‘若驚’二字,不知所据何本?或谛视有误欤?俞樾言陈本与毕沅同,盖即据毕氏而云也。”
《老子》13_06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何胃貴大梡若身”,“謂”假為“胃”,《甲本释文》已校改。乙本作“何胃貴大患若身”,“謂”假作“胃”,“梡”作“患”。今从甲本。遂州本“謂”作“爲(简作为)”,“梡...
《老子》35_04_校笺_10_陶鸿庆
陶鸿庆云:“傅奕本‘出口’作‘出言’,据王注言:‘道之出言,淡然无味;’而二十三章:‘希言自然;’亦云:‘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似所见本与傅奕同也。岂‘言’字阙坏为‘口’...
《老子》14_06_校笺_09_朱谦之
朱谦之云:“‘曒’,河、王、傅、范并作‘皦’,敦煌丙本作‘皎’。毕沅曰‘皦或作曒,从日者非也’,按毕说非是。辨见一章‘常有,欲以观其徼’句下。”
《老子》14_09_校笺_04_石田羊一郎
石田羊一郎云:“‘无物之象’承上句‘无物’言,不当在‘无狀之狀’下。‘无物之象’即‘无狀之狀’,即‘恍惚’也。”
《老子》16_03_校笺_12_许抗生
许抗生云:“夫物,甲、乙本皆作‘天物’,河上公本、通行本作‘夫物’,傅奕本作‘凡物’。马叙伦引陆德明说:‘凡本亦作夫。’天或夫之误。今从河上公本。芸芸,甲本作‘云云’,乙本作‘秐秐...
《老子》18_03_校笺_03_纪昀
纪昀云:“按:‘有孝慈’,按:‘慈’,《永乐大典》作‘子’。”
《老子》66_01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以其善下之’,古本‘下’有‘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