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39_05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馆本、磻溪、臧疏、柰卷、寇、赵、张之象无‘一也’二字。成疏曰:‘通结前六字,咸得一道也。’是成亦有‘一也’二字。譣义当有。然此句是古注文。”
《老子》21_05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高说是。帛书甲、乙本皆作“請(简作请)”(qíng),“請(简作请)”即為“情”的假借(上古二字皆為耕部,属叠韵假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鼎部》:“請,假借為情。《荀子·...
《老子》69_今译
用兵的人有话说道:“我不敢采取攻势,而宁可采取守势;不敢贸然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想要摆阵相对,而却使对方无阵可摆;想要奋臂相斗,而却使对方无臂可举;想要执兵相战,而...
《老子》39_09_校笺_02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竭’并作‘歇’。按:应作‘渴’。”
《老子》21_09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奚’字,古本。‘此’者,谓真道也。老子自谓‘吾奚以知衆始之所以然哉,以此真道也’。”
《老子》70_04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陶说误。楼宇烈云:“(‘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王弼注:‘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此句注文文义不明,疑有错误。宇惠说:‘不得不知之也’句下‘不...
《老子》39_11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曰:‘故《老子》曰: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為《老子》原文。《原道训》‘是故貴者必以賤為号,而高者必以下為基’,上无‘故《老子》曰’...
《老子》24_01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甲、乙本‘企’作‘炊’,盖由‘企’或作‘跂’,又以形近而讹‘跂’为‘炊’耳。此处按文例,自当二句对举。今本有‘跨者不行’,是也。帛书甲、乙本独缺,盖由传写时误脱。”
《老子》70_今译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但是,人们没有谁能理解它,(也)没有谁能实行它。(我的)话语有主旨,(我的)行事有根据。因为人们不理解我的话语的道理,所以就不能理解我。理解我的...
《老子》39_14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上述此句句首两字有的作“此其”(或“是其”),有的作“此非”。笔者认为,应从帛书本作“此其”。邢玄、庆阳、高翻诸本亦作“此其”。此处之“其”乃《老子》书中所用楚方言。《史记...
《老子》24_06_校笺_03_王道
王道云:“‘行’,当作‘形’。‘贅形’,形之附贅者,骈拇之类。”
《老子》71_音韵_04_水海
水海按:“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尚【zǐan】、病【bian】为韵,二字皆入阳部。又,两“矣”字为虚字脚,故此为富韵。又,知【tǐe】、知【tǐe】为韵,知入支部;尚【zǐan】、病【bi...
《老子》39_音韵_02_姚文田
姚文田云:“‘落落如石’,落、石韵,此与上句,皆句中自谐。”
《老子》24_音韵_02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行、明、彰、長,阳部;功,东部,此阳、东通韵。”
《老子》72_03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夫惟无猒,是以无猒’,古本。‘猒’,如‘天厭之’之‘厭’。”
《老子》41_04_校笺_03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不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為道。”
《老子》22_02_校笺_07_王昶
王昶云:“开元、至元‘敝’作‘弊’。”
《老子》73_01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六朝残卷‘殺’作‘煞’,卷子成疏‘殺’作‘煞’。”
《老子》41_07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应作“谷”,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王羲之本、傅奕本、景龙本、顾欢本、虞世南本、御注三本、楼正本、李约本、杜光庭本等皆作“谷”。帛书乙本作“浴”者,“浴”乃“谷”之本字。...
《老子》22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自”字,《甲本释文》已校补,“章”误作“明”;帛书乙本同此句。今从乙本。今通行本“視(简作视)”作“是”,“章”作“彰”,謂“不自是,故彰”。唯想尔本“章”如字...
《老子》73_04_校笺_16_楼宇烈
楼宇烈云:“‘繟’字,道藏集注本作‘組’,或作‘墠’。按‘繟’、‘組’、‘墠’音近,同借为‘坦’。‘坦然’即坦白无私。”
《老子》73_05_校笺_05_孙鑛
孙鑛云:“‘疏而不失’,‘失’一作‘漏’。”
《老子》41_11_校笺_02_顾广圻
顾广圻云:“‘大音希聲’,傅本‘希’作‘稀’,按:同字也。”
《老子》22_09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言人君去健羡,绌聪明,清虚自守,卑弱自持,而自处于不争之地,是以天下之人,皆莫能與之争也。”
《老子》74_02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卷子成疏、易州无‘使’下‘民’字。‘常畏’,范作‘而畏’。卷子、馆本、成疏‘常’上有‘不’字。”
《老子》40_0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反也者”三字;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其他诸本皆无两“也”字。赵至坚本“反”作“返”,其他诸本同帛书乙本。
《老子》22_述评
本章节紧承上章节而来,它们一正一反,珠联璧合,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老子以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渊博的哲理智慧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变化,他认识到:一、世间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事物常在...
《老子》74_05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明皇‘而’作‘夫’,‘是’下有‘謂’字。陈象古‘是’下有‘謂’字。”
《老子》42_01_校笺_05_王弼
王弼注云:“萬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
《老子》23_02_校笺_10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广明、景福、英伦诸本,均无‘故’字。又,馆本‘驟’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