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汇编数据 第167页

《老子》59_04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宋河上、柰卷、易州、白‘克’作‘剋’。汪一鸾本《淮南子·主术训》注引亦作‘剋’。馆本无‘莫’上‘則’字。按:‘克’当作‘勊’,今通作‘剋’。《说文》:‘勊,尤剧也。’‘...
0398

《老子》15_10_校笺_06_许抗生

许抗生云:“‘曠’,乙本作‘滋’,甲本缺文,诸本皆作‘曠’。今据改。‘滋’疑作‘莊’,曠、莊音近而误。河上公注:‘曠者宽大。’‘曠’,即空曠广大的意思。‘谷’,甲、乙本皆作‘浴’,...
0278

《老子》15_12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安以動之徐生’,御注(即易玄本)作‘安以久動之,徐生’。王弼作‘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永乐大典》作‘孰能安以動之徐生’,无‘久’字。”
0308

《老子》15_14_校笺_16_高亨

高亨云:“易说是也。篆文‘不’作m,‘而’作而,形近故讹。《墨子·兼爱下》‘不鼓而退也’。‘而’乃‘不’字之讹,可以互证。《周易·谦彖》:‘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
0258

《老子》16_13_校笺_09_宋常星

宋常星云:“亘古常存,悠久无穷者,道也。若我之身,与道为一,则我一道也,道一我也,道之中,本无可危,又安有危於我者乎?没身不殆,不亦宜乎?”
0418

《老子》19_06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樸’或作‘朴’,同。‘衰’作‘抱’,非也。”
0448

《老子》80_06_校笺_03_薛蕙

薛蕙云:“‘鷄犬之聲相聞’,‘聲’一作‘音’。”
0278

《老子》20_13_校笺_15_朱谦之

朱谦之云:“作‘純’是也。《易传·文言》:‘純粹精也;’崔觐注:‘不杂曰純。’景龙碑本‘純純’,室町本作‘沌沌’义同。《庄子·山木篇》‘純純常常,乃比於狂’。”
0318

《老子》67_1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皆如此,唯“其”作“亓”,《甲、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帛书甲、乙本。御注本“且先”误作“先且”,谓“捨其後,先且”。林志坚本“先”下有“者”字,作“捨後且先者”...
0278

《老子》39_15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數,音朔。譽,称美也。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數車无車’。陈碧虚云:‘依古本作譽。’”
0548

《老子》73_02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此两者’,纂微、司马、曹、陈上有‘知’字,苏无此字。”
0508

《老子》41_07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各本及《庄子·寓言篇》、《列子·黄帝篇》、《淮南子·说林训》、《文选·竟陵王行状》注引并作‘辱’。范同此(黪)。《说文》作‘黷’字。”
0468

《老子》23_02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飄’,《说文》云:‘回風也。’《音辩》云:‘疾也。’‘崇’,一作‘終’。假此以譬人之暴戾不能久也。”
0338

《老子》42_07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益”,增也,河上公注谓“夫增高者致崩”,此为证。“損”,减也,《玉篇》云:“损,减少也。”“或”,古通“有”(见《经传释词》)又,“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是老子揭示的...
0318

《老子》76_音韵_02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兵强則灭,木强則折’,《列子·黄帝篇》引老聃语。《老子》第七十六章,亦载此语,文不同。滅、折韵。”水海按:《老子》经文不作“兵强則灭,木强則折”,故不存在“滅、折韵...
0508

《老子》45_07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清静”作“請靚”,“請”為“清”的借字,《老子甲本释文》即校為“清”,“靓”为“静”之假借,《甲本释文》已校改。帛书乙本全部损掩。今从《甲本释文》。严遵本“清静”作...
0238

《老子》27_音韵_04_邓廷桢

邓廷桢云:“解,隶蟹部,为支、佳部之上声,讁、策,则支、佳部之入声。《诗经·殷武》:‘勿予祸適,稼穑匪解。’適、解为韵,是其证也。至此章首句‘迹’字,段氏《音韵表》亦隶此部,似亦当...
0338

《老子》50_08_校笺_03_刘师培

刘师培云:“《韩非子·解老》云:‘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備人;故曰:陸行不遇兕虎。入山不恃備以救害;故曰:入軍不備甲兵。’(顾千里《识误》曰:‘入山当为...
0538

《老子》30_03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甲、乙本。想尔本、景龙本、御注三本、邢玄本、景福本、敦煌丁本、楼正本、陆希声本、强思齐本、(唐)李荣本、杜光庭本、陈象古本、吕惠卿本、司马光本、道藏苏辙...
0458

《老子》55_03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潘静观本改‘據’为‘攫’,与敦、遂、范本无‘不據’二字,均非。按:‘攫’字,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疏》作‘玃’,乃‘攫’之别构。傅本作‘攫’是。《说文》‘攫,爪持也’;《...
0398

《老子》55_06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終日號而不嗄’,‘嗄’一迈反,气逆也;又于介反。‘而声不嗄’,嗄当作‘噫’。”
0268

《老子》56_05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蒋锡昌、陈鼓应说是也。奚侗谓“玄同”犹云混同,此则与“和光同塵”义重,故不确。
0538

《老子》33_02_校笺_06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
0308

《老子》13_02_校笺_08_张煦

张煦云:“赵作‘何謂辱’,吕、苏作‘何謂寵辱’,葛、林作‘何謂寵辱’。”
0528

《老子》35_01_校笺_10_高亨

高亨云:“按:《说文》:‘往,古文作廷。’《广雅·释诂》:‘廷,歸也。’”
0418

《老子》15_01_校笺_04_俞樾

俞樾云:“河上公注曰:‘谓得道之君也。’则‘善為士者’,当作‘善為上者’,故以得道之君释之。‘上’与‘士’形似而误耳。”
0418

《老子》60_音韵_01_江有诰

江有诰韵读谓无韵。姚文田谓:鮮、神、神、人韵(七真平声)。奚侗谓:鮮、神、神、人、人、人韵。陈柱谓:鮮、神、神、人、人、人、焉韵。
0408

《老子》62_08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不謂”与“不曰”义同,作“不日”则误。“求以得”,俞氏说是,不当作“以求得”。帛书本作“求以得”正与严遵本、景龙本、傅奕本、敦煌辛本等本相同。“求以得”,意謂求而能获得。...
0468

《老子》15_今译

古代善于实行“道”的人,幽微精妙,玄远通达,深奥得无法记述。由于不可记述,所以只能勉强描述他的容仪、状貌。即:他犹豫不决的样子就像严冬涉水过河,他进退不定的样子就像提防邻国围攻,他...
0478

《老子》16_07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知常曰明’,馆本无‘曰’字。”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