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汇编数据 第170页

《老子》23_01_校笺_17_罗运贤

罗运贤云:“按: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是‘希’即无也。四十三章‘天下希及之’,希及之即无及之。七十四章‘希有不伤其手’,希有即无有。則此文希言即无言也。‘自然’即‘道’,‘希...
0348

《老子》75_03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以其生生之厚也’,一作‘以其上求生之厚’。”
0438

《老子》42_09_校笺_05_马其昶

马其昶云:“周《金人铭》云:‘强梁者不得其死。’此古人之所以教人者,吾亦教之,故举其语而赞之曰:吾将以为教父,言当奉此铭若师保也。”
0528

《老子》76_03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说苑·敬慎篇》作‘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强者死之徒也’。《御览·木部》作‘柔弱生之徒,剛强死之徒’。皆‘堅强’句在‘柔弱’句下,疑《老子》古本如此。盖上文先言‘柔弱’,后...
0288

《老子》27_04_校笺_14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關鍵’连文,傅本作‘键’,《淮南子·说山训》引‘善閉者不用關楗’,《道应训》引作‘鍵’。按:作‘闥’是也。‘關(简为关)’,《说文》:‘以木横持門户也,从門、声。...
0578

《老子》28_08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忒’,敦煌本作‘貸’,按‘貸’假借為‘忒’。《礼记·月令》‘毋有差貸’,即毋有差忒也。章炳麟《新方言》曰:‘《月令》注:不貸,不得过差也,貸本作忒。今人谓过曰忒,如过...
0518

《老子》50_11_校笺_01_校堪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夫”字,后句同;帛书乙本前句仅残存一“也”字,后句残存“以亓无”三字。今据傅奕本校补。严遵本作“夫何故哉?以无死地”。宋刊河上公本、道藏河上公本、王弼本...
0498

《老子》04_02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淵兮’,李‘淵’,深静貌。”
0528

《老子》05_01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赵‘芻’作‘爹’。”
0268

《老子》08_02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成疏:‘又不争,水性柔和,不与物争。’是成作‘又不争’。按:‘上善’谓上善之人,即聖人也。‘善利’之‘善’,犹好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氏之马善惊。’《...
0468

《老子》54_02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荣注‘···子孫祭祀不輟;’则荣本无‘以’字。”
0338

《老子》09_03_校笺_03_陈碧虚

陈碧虚云:“严君平、王弼本作‘金玉满室’。”
0408

《老子》13_03_校笺_19_水海

水海按:“龍(寵)之為下也”则为《老子》原文。王弼、傅奕诸本作“寵為下”,则省去句中助词也。本句的意思是宠荣是下等的。“為”,动词,是;“下”,即卑下之义。“龍(寵)、辱”相辅相成...
0548

《老子》35_03_校笺_07_吴澄

吴澄云:“樂者,歌吹舞蹈之声容;餌者,饮食之味、飨燕之礼。”
0538

《老子》20_11_校笺_08_奚侗

奚侗云:“‘遺’,借为‘匱’,不足之意。《礼记·祭义》‘而穷老不遺’,《释文》‘遺,本作匮’,是其证。”于省吾曰:“按‘遺’应读作‘匱’,二字均谐‘贵’声,音近字通。《广雅·释诂》...
0548

《老子》38_11_校笺_06_王昶

王昶云:“至元两‘處’字作‘居’。”
0408

《老子》21_09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然也”,王弼本作“狀哉”。《老子》原本当作“然”,而不作“狀”,因“狀”字与“然”字形近而讹(古“然”字作“肽”。《说文》:“肰,读若然。”王筠《说文释例》:“...
0448

《老子》41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作“上□□道,堇能行之”,损缺“士聞”两字,据通行本校补;“堇”,为“勤”的假借(上古二字皆为文部),《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乙本释文》。傅奕本“勤能”...
0508

《老子》72_03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吴澄改经文作“狎”,非是。朱谦之已辨正之。此“弗猒”二字是承上文‘毋猒’之意而申言之,不当改为“狎”。况且作“厭”者,亦非《老子》本字本义。朱谦之已谓此“夫唯不厭”之“厭”...
0508

《老子》41_10_校笺_03_周武彦

周武彦云:“‘大方无隅’,大方:‘谓地也。’在‘浑天说’还没有出现的《老子》时代,人们在‘盖天说’的影响下,提出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从而,人们日常所能见到的方形物体皆有四只边角...
0468

《老子》46_03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罪莫大於可欲’,古本如此。‘罪’,过也;‘欲’,贪也。‘可欲’,谓凡可贪之事物也。”
0528

《老子》27_01_校笺_15_高明

高明云:“世传今本中,唯傅奕、范应元本与景福碑等每句有‘者’字,与帛书甲、乙本同,其他诸本多同王本,五句皆无‘者’字。从经文内容分析,有则是,无则脱。譣之古籍,《淮南子·道应训》引...
0288

《老子》79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作'禾大□,□□□□,□□□為善',第一句'和',假借作'禾'(上古二字皆为匣纽歌部),'怨'字損掩;第二句'必有餘怨'全損;第三句損'焉可以'三字,《乙本释文》...
0308

《老子》27_09_校笺_07_宋常星

宋常星云:“善人视不善者,愈加警惕,愈加黾勉,惟恐抵于不善,则鉴戒之心,即为资助之有益。”
0448

《老子》03_06_校笺_03_易顺鼎

易顺鼎云:“王本疑作‘常使民心无欲无惑’。按二十七章王弼注云:‘不尚賢能,則民不争;不贵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盗;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无欲无惑。’皆引此章也。”
0438

《老子》50_08_校笺_05_王先慎

王先慎云:“備、被义同。《广雅·释诂》:‘備,具也。’《史记·绛侯世家》集解引张揖注:‘被,具也。’故本书作‘備’,王弼本作‘被’。甲兵以在己者言,明作‘備’、作‘被’二字并通。河...
0398

《老子》30_03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果而已’,古本下有‘矣’字。”
0448

《老子》53_01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介’借为哲,《说文》曰:‘哲,知也,古文作矗。’《礼仪·士冠礼》注古文紒作結。曹宪《广雅》注曰:《说文》‘霁’即籀文髻字。此哲、介、吉三声相通之证。”
0388

《老子》30_05_校笺_10_王弼

王弼注云:“吾不以師道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
0518

《老子》09_音韵_02_奚侗

奚侗云:“已、保、守、咎、道为韵。之尤互转,如《周易·恒》以‘道’韵‘已’、‘始’也。”江永《古韵标准》上声第十一部“保”字本证:“‘永言保之’韵考、寿,‘他人是保’韵栲、扭、扫、...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