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01_02_校笺_02_张舜徽
张舜徽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甲本作‘恒’,乃原文。后因避汉文帝讳改‘恒’为‘常’。然自《韩非子·解老》,《淮南子·氾论训》、《道应训》、《本经训》,...
《老子》48_02_校笺_03_朱谦之
朱谦之云:“《庄子·知北游篇》‘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又《后汉书》六十六《范升传》升奏议引‘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颜可谓善學矣。’下引《老...
《老子》27_07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常善救物,故物无棄物,是謂襲明’,古本。严遵同古本。”
《老子》01_06_校笺_10_王弼
王弼注云:“‘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终物之徼也。” 又,焦竑云:“‘徼’,读如边徼之‘徼’,言物之尽处也。《晏子》曰:‘徼也...
《老子》48_05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常”作“恒”,后因避讳而改为“常”,非“當”字之误也。“恒”即“常”义,今应作“恒”。“將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和“取天下,常以无事”、“故取天下,常以无事”,...
《老子》27_09_校笺_03_王卡
王卡云:“‘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强本无两‘者’字。”水海按: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无两“者”字。 又,河上公注云:“資,用也。人行不善者,聖人犹教导使为善,...
《老子》02_01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斯惡已’,苏‘已’并作‘矣’。”
《老子》49_03_校笺_01_校堪
此两句,帛书甲本后句句末损掩一“之”字,今据诸通行本校补;帛书乙本仅残留前句句首一“善”字,其余全损。其他诸本两“善者”后有“吾”字,作“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王雱本、崇宁...
《老子》49_04_校笺_06_王昶
王昶云:“开元无‘矣’字,‘得’作‘德’。下同。”
《老子》28_01_校笺_04_刘师培
刘师培云:“《淮南子·道应训》作‘以為天下谿’,则古本似有‘以’字。”
《老子》02_04_校笺_12_孙鑛
孙鑛云:“‘弗居’,一本作‘不居’。”
《老子》49_08_校笺_10_张煦
张煦云:“林(希逸)作‘歙歙’···《御览》六十七引作‘愉然’。”
《老子》28_03_校笺_09_范应元
范应元云:“谦下,則长久之德,不離於身,是以反歸於婴兒之时,神全而气和矣。”
《老子》02_06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此二句言:正因為不居其功,所以就不会失去功绩。高延第谓“功成则退,不為外物重轻,人反以成功归之不去。”即得其旨。老子意思是“聖人”不居自己所建之功而自傲,所以反倒功绩长存。...
《老子》49_11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应作“孩”。《说文》云:“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子。”《字汇补》云:“咳,与孩同,小儿也。”由此可知,“孩”為“咳”的古字,“咳”则为今字。按高亨、张舜徽等...
《老子》28_06_校笺_12_冯达甫
冯达甫云:“知其雄是内自强,守其雌是外谦下;知其白是心底瞭亮,守其黑是外貌糊涂;知其榮是内心自尊,守其辱是外卑下。是守雌、守黑、守辱,莫非韬光养晦而已。这样,才能足此常德,而歸於樸...
《老子》03_03_校笺_07_陈柱
陈柱云:“按:刘氏谓古本实有‘民’字,与上二句一律,是也。然唐人所見本无民字,非关避讳,上两句两‘民’字,亦不避也。”
《老子》50_05_校笺_01_校堪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乙本前句损掩句首一“夫”字,后句句尾无“也”字。今从甲本。严遵本、宋刊河上公本、王羲之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三本、邢玄本、遂州本、楼正本、李约本、杜光...
《老子》28_10_校笺_08_严可均
严可均云:“‘朴散’各本‘散’下有‘則’字。‘用為官長’,各本‘用’下有‘之則’字。”
《老子》03_07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使夫’,‘夫’音符。‘知者’,‘知’音智。”
《老子》50_09_校笺_02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诸本言‘駐’,駐,立也。”按:成玄英本“椯”作“駐”。
《老子》28_音韵_04_水海
水海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雄【xǐwan】,蒸部,雌【tsYe】,支部;蒸部【en】和耕部【en】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可以旁转,耕部【...
《老子》04_01_校笺_07_严可均
严可均云:“(景龙本)‘久不盈’,各本作‘或不盈’。”
《老子》51_01_校笺_06_古棣
古棣云:“高说有理。的确‘物形之,勢成之’义不可通。按之《老子》全书,此处‘之’字当指‘物’,‘物形物’不成话。帛书甲本、乙本皆作‘物刑之而器成之’,许抗生从帛书,把这四句今译为:...
《老子》29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乙本作“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二“者”前皆有“之”字。今从甲本。遂州本“為”后“者”字作“故”,谓“為故敗之,執者失之”。《群书治要》引“失”后“之”作“也...
《老子》04_03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解其紛’,河上作‘芬’。按:‘芬’当作‘忿’,此句在四章,又见于第五十六章,旧钞河上本,彼章作‘忿’,此章作‘紛’。王本于彼章作‘分’,据其注,则‘分’者‘忿’之讹...
《老子》51_05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爵”,严遵本、傅奕本、敦煌己本等皆作“爵”,正与帛书乙本相合。“莫之爵”,“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译为“没有谁”。“之”,代“道德”,作前置宾语。“爵”,...
《老子》29_05_校笺_12_高亨
高亨云:“‘歔’,河上本作‘呴’,龙兴观碑作‘嘘’。河上公曰:‘呴,温也。吹,寒也。’按:《说文》‘嘘,吹也;吹,嘘也。’呴,正字作欨,《说文》:‘欨,吹也。’盖嘘(或呴)吹混言则...
《老子》04_05_校笺_12_许永璋
许永璋云:“这就是‘道’的超形象、超感觉的最高存在。《老子》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庄子·大宗师篇》:‘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
《老子》52_01_校笺_03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道藏王弼《道德真经注》于此经文下有注云:‘善思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為天下母矣。’道藏《道德真经集注》”引弼注亦有。今注脱去。观注,王本以上有‘可’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