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76_04_校笺_06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俞说是。《淮南子·原道训》亦作‘兵强則灭,木强則折’。疑‘不勝’系后人注文;‘兵’涉上文‘兵强’而误。”
《老子》43_02_校笺_15_王道
王道云:“无間,无隙也。寻丈之水,能浮万斛之舟;六尺之辔,能驭千里之马;至柔馳騁至剛者,此类是也。天地之气,本无形也,而能贯乎金石;日月之光,本无质也,而能透乎蔀屋;无有入於无間者...
《老子》25_03_校笺_02_严可均
严可均云:“御注、河上‘立’下有‘而’字。”
《老子》76_音韵_04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弱,药部;槁,宵部,药宵通韵;强,阳部;脆,月部;阳月通对转,阳月合韵。徒、徒,鱼部。勝、框,蒸部;上,阳部,蒸阳合韵。
《老子》44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仅残留“名與”二字,余皆损掩。今从甲本。“亲”,后来写作“親”,今又简化为“亲”。景龙本两“孰”字假作“熟”。其他诸本与《韩诗外传》卷九所引并同此。
《老子》25_06_校笺_05_朱谦之
朱谦之云:“景龙碑本‘吾强為之名曰’字下,有‘大’字,漫漶不明,当据他本补之。又此句各本无‘强為’前‘吾’字,疑衍。”
《老子》77_03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補”與“與”义通。然《老子》原本当作“益”(见前校注文)。“補”当為注文,传写者羼入,后又改為“與”也。以上四句皆明張弓之道,言:天道像拉弓一样,弓舉得过高了,就压低一些...
《老子》44_04_校笺_09_宋常星
宋常星云:“知足之人,衣不求于文锦,布衣足以为暖;食不求于百味,藜藿足以为饱,视听言动,无往不是克己之功,卓然而守,身安而道泰,超然自得,进退以无忧,困辱之端于何有乎!知止之人,止...
《老子》25_09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苏、程‘處’作‘居’。纂微、司马、曹、黄并作‘而王居其一焉’。陈无此两句。”
《老子》77_06_校笺_11_高明
高明云:“帛书研究组误将乙本残文‘有以取’三字补作‘有以’二字,读为‘夫孰能有餘而有以奉於天者’。‘奉’前丢‘取’字,则经义全失。世传今本作‘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孰能以有餘以奉天...
《老子》45_03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各本及《淮南子·道应训》、《后汉书·荀爽传》注引并作‘屈’,《说文》曰:‘屈,无尾也;’‘詘,诘詘也;’‘䪼,頭颉頔也;’‘,蛣也’。是诘詘为屈曲之义。古书屈申字,亦多...
《老子》25_今译
有个物质性的东西,浑然一体,它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它寂静无声,清虚无形。它独立无二,而且长存,无边无际,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给它取个小名叫做“道”。我再勉...
《老子》77_09_校笺_12_朱谦之
朱谦之云:“河上注‘不欲示人知己之賢’,是河上‘見’亦作‘示’,顾欢同。遂州本‘見’作‘貴’。‘斯不見賢’,‘斯’即‘廝’字。‘斯’、‘廝’古今字。《左传·哀公二年》‘人臣隷圉免’...
《老子》45_07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清静為天下正’,古本‘为’上有‘以’字。”
《老子》26_02_校笺_16_明太祖
明太祖云:“持身之道如是,凡君子举事,必先以身為重,然后度所行之事,可全身立名者,方乃施之。所以下‘重、静、輕、躁’四字,乃云不欲胡為輕发,亦不许犹豫也。終日行者,行道心也;不離輜...
《老子》78_02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庚本作'无易之'。景福本作'以其无能易之'。'
《老子》46_02_校笺_02_罗运贤
罗运贤云:“《西都赋》引‘戎馬生郊’。”
《老子》26_04_校笺_15_高明
高明云:“甲、乙本‘萬乘之王’,今本皆作‘萬乘之主’。‘王’与‘主’二字涵义不同。但是,此当从甲、乙本作‘王’字为是,今本作‘主’字者,乃由后人误改。兹举三证如下:其一,战国时代文...
《老子》78_05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吕、葛、苏、赵'故'作'是以',吕、葛无'之'、'云'二字。林、苏、赵无'之言'二字。'
《老子》46_05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刘、朱说是也。据《韩非子》之《解老》、《喻老》和帛书甲本可知,《老子》古本作“憯”。作“甚”者,乃转抄者所假也。从文辞表达角度来说,“憯”比“甚”形象,语之痛切。又,‘咎(...
《老子》27_01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善行者无轍迹’,古本。‘者’字,司马公注同古本。善行己者,乘理,故无轍迹。”
《老子》78_08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正言若反也',诸本无'也'字。'
《老子》47_01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淮南子·主术训》‘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盖即‘不出户,知天下’之古义。”
《老子》27_03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同此;帛书乙本“以”作“用”,“菥”作“(高明作‘答’)”。今从甲本。河上公本、白文本、(唐)李荣本、林希逸本、董思靖本、陈景元本、邓锜本、张嗣成本、李道纯本、杜道坚...
《老子》79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故有德司介,□德司勶','契'假為'介'(上古二字皆属月部),损掩一'无'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作'故又德司芥,无德司勶','有'假為'又','契'假作'芥',《乙本释文》...
《老子》47_03_校笺_19_水海
水海按:钱钟书、陈鼓应说是也(参看后文“述评”一节)。古棣对《老子》原旨理解有误,故不从。
《老子》27_04_校笺_14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關鍵’连文,傅本作‘键’,《淮南子·说山训》引‘善閉者不用關楗’,《道应训》引作‘鍵’。按:作‘闥’是也。‘關(简为关)’,《说文》:‘以木横持門户也,从門、声。...
《老子》01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此;帛书乙本损掩“非恒道也”四字。今从甲本。其他诸本皆无两“也”字,“恒”作“常”,谓“道,可道,非常道”。《淮南子·本经训》和《道应训》引亦无两“也”字,“恒”...
《老子》48_01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有“者”字义足,《老子》原本当有“者”字,《庄子·知北游篇》引有“者”字,即其证。又譣之王弼第二十章注文,其中引此经文作“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皆有“者”字,足可证《老...
《老子》27_06_校笺_13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强本成疏引经文云:‘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无棄人;常善救物,而无棄物。’则成本二‘故’字均作‘而’。按:四十九章‘聖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