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汇编数据 第241页

《老子》16_音韵_02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常、明、王,阳部;凶、容、公,东部,阳东通韵。又:殆,之部;道、久,之幽二部兼入,之幽通韵。姚文田以常、明为一韵(十六庚平声),凶、容、公为一韵(一东平声)。邓廷桢...
0285

《老子》17_04_校笺_07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作‘有不足焉,有不信焉’。王弼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陆希声作‘信不足,有不信焉’。”
0295

《老子》66_03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帛书本“欲上民”前有“聖人之”三字,“聖人”是主语,不能省略。若省去,则无所指,语义不明确。今存本凡无“聖人”二字者,皆因後人传写而误漏之。又,“必以”与“以其”,语义有不...
0425

《老子》20_13_校笺_17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本作“惷憃”,“惷”(chǔn尺尹切)上古昌纽文部【t*iwan】,愚蠢浑厚无知之义。《说文》:“憃,厚也。”《战国策·魏策一》:“寡人憃愚,前计失之。”《淮南子·氾论训》:...
0565

《老子》69_02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敢’误作‘能’。” 又,河上公注云:“‘吾不敢為主’,‘主’,先也。我不敢先举兵。‘而為客’,‘客’者,和而不倡。用兵当承天而后动。‘不敢進寸而退尺’,侵入境界,...
0415

《老子》39_04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侯□□□而以為正”,损掩“王得一”三字,《甲本释文》已校补;无“正”前“天下”二字。帛书乙本同此句。今从乙本。傅奕本、王羲之本、范应元本、白玉蟾本等本“侯王”作“...
0515

《老子》39_15_校笺_06_焦竑

焦竑云:“‘數輿无輿’,‘輿’古本作‘譽’,一作‘車’。”
0315

《老子》72_01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河上无‘則’字,王弼无‘矣’字。”按:道藏河上本有“則”字,宋刊河上本則无“則”字。
0405

《老子》42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故人□□□,夕議而教人”,“夕”为“亦”的假借(二字皆为铎部字,属叠韵通假),损掩三字为“之所教”,《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全损。今从《甲本释文》。傅奕本无...
0305

《老子》42_10_校笺_09_古棣

古棣云:“按:《老子》用古字‘斆’,后世‘斆’字废弃,其義淹没,一种传本写作‘教’,一种传本写作‘學’。‘斆,學半’,一语出自古文《尚书·兑命》。古文《尚书》公认为晋人伪作,但‘斆...
0425

《老子》45_03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各本及《淮南子·道应训》、《后汉书·荀爽传》注引并作‘屈’,《说文》曰:‘屈,无尾也;’‘詘,诘詘也;’‘䪼,頭颉頔也;’‘,蛣也’。是诘詘为屈曲之义。古书屈申字,亦多...
0505

《老子》26_02_校笺_16_明太祖

明太祖云:“持身之道如是,凡君子举事,必先以身為重,然后度所行之事,可全身立名者,方乃施之。所以下‘重、静、輕、躁’四字,乃云不欲胡為輕发,亦不许犹豫也。終日行者,行道心也;不離輜...
0405

《老子》26_04_校笺_15_高明

高明云:“甲、乙本‘萬乘之王’,今本皆作‘萬乘之主’。‘王’与‘主’二字涵义不同。但是,此当从甲、乙本作‘王’字为是,今本作‘主’字者,乃由后人误改。兹举三证如下:其一,战国时代文...
0325

《老子》47_03_校笺_19_水海

水海按:钱钟书、陈鼓应说是也(参看后文“述评”一节)。古棣对《老子》原旨理解有误,故不从。
0545

《老子》48_01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有“者”字义足,《老子》原本当有“者”字,《庄子·知北游篇》引有“者”字,即其证。又譣之王弼第二十章注文,其中引此经文作“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皆有“者”字,足可证《老...
0265

《老子》28_10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楃散□□□,□人用則為官長”,“樸”假作“楃”(上古二字皆為屋部,属叠韵通假),前句损掩“則為器”三字,后句损掩“聖(简作圣)”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聖...
0325

《老子》51_音韵_03_姚文田

姚文田谓:生、形、成韵(十青平声),畜、育、毒、覆韵(七匊入声),蓋“成之熟之”一作“亭之毒之”。熟、毒韵同,《列子·黄帝篇》:“与汝游者,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莫觉莫悟,...
0315

《老子》55_08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河上公注为“日祥”(日以长大)、成玄英疏为“多祥”(多贪世利)皆为误解。李道纯不解“祥”义,以“不祥”改训“祥”,更是误甚。他如:训“祥”为“妖祥”、“眚祥”、“祥痒”、“...
0505

《老子》32_06_校笺_10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范谓王同古本,则范见王本同此。又三十七章‘夫亦將不欲’,與此文‘夫亦將知止’文例一律,‘不欲’即‘知止’之谊。以《老子》校《老子》,亦可证此文不误。胡说非是。按:‘...
0505

《老子》33_08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作‘死而不亡者壽’,他书引此‘亡’字或作‘妄’,皆非原意。帛书甲、乙本作‘忘’,是也。今据改。”
01005

《老子》58_01_校笺_08_张煦

张煦云:“吕作‘悶悶’。林、苏、葛作‘醇醇’,吕、赵作‘淳淳’。”
0485

《老子》13_11_校笺_10_吴澄

吴澄注:“天子之尊,四海之富,皆以其身為天下者也。知道之人,愛惜貴重此身,不肯以之為天下。宁不有天下,而不轻用其身。夫惟如此,乃可以寄託以天下也。‘寄’,犹寄百里之命之寄;‘託’,...
0315

《老子》60_0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全损,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校“亨(pēng)”为“烹”,不取(说见下)。严遵本、范应元本及《韩非子·解老》引“國”下皆有“者”字,严遵本和《韩非...
0495

《老子》16_07_校笺_04_张舜徽

张舜徽云:“‘復命,常也;知常,明也。’各本均作‘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今据帛书甲、乙本写正。此言安静可以復还性命,乃物理之常;知此常理而能守之,然后謂之明也。”
0905

《老子》64_07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累’,纂微作‘絫’。”水海按:赵孟頫本亦作“絫”,纂微、赵本皆谓“九層之台,起於絫土”。
0235

《老子》42_06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而王公以為稱’,清源‘公’下有‘自’字。”
0405

《老子》27_03_校笺_12_马叙伦

马叙伦云:“‘善數者无籌策’,按:范同此(傅奕本),各本‘數’并作‘計’。‘无’字,白同此,各本作‘不用’。‘策’,彭、寇、赵、臧疏、磻溪并作‘算’,馆本作‘笇’。成疏曰:‘何劳算...
0325

《老子》49_04_校笺_10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甲、乙本并作‘也’字,是已。今据改。此数句,谓人君好恶不形于外也。德者,得也。德乃借字,本字当作息。《说文》:‘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此承上文而言群下之善与不...
0535

《老子》29_05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古棣说為是,《老子》故书当作“或炅或吹”。“炅(rè)”,“熱(简作热)”的古字。王冰注《素问·举痛论》谓:“炅,熱(简作热)也。”《老子·德篇》“靓勝炅”,《甲本释文》校...
0405

《老子》53_02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王念孙说甚是也。“施”读为“迪”,训“邪”(即指“邪道”),钱大昕则徑直释云:“‘施’,古音斜字。《史记·贾生列传》‘庚子日施兮’,《汉书》作‘斜’。‘斜’、‘邪’音义同也...
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