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汇编数据 第253页

《老子》76_04_校笺_16_王弼

王弼注:“强兵以暴于天下者,物之所恶也,故必不得勝。”
0358

《老子》43_03_校笺_08_王弼

王弼注云:“虚无柔弱,无所不通。无有不可穷,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无為之有益也。”
03011

《老子》25_04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道德真经集注》(唐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雱注)引王弼注:‘故可以為天地母也。’是古王本‘下’作‘地’,当据改正。今本经注并作‘下’,盖皆经后人所改也。”
0308

《老子》77_01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也”、“歟”(或“與”)、“乎”三字古通(见《经传释词》)。帛书本作“也”,感叹语气词,相当于今语“呀”。张弓,指上弓弦。《说文》:“張,施弓弦也。”又,此二语以張弓喻自...
0428

《老子》44_02_校笺_04_王弼

王弼注云:“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
0507

《老子》25_07_校笺_04_魏源

魏源云:“‘反’,河上及傅奕作‘返’,此从王弼。”水海按:今见诸河上公本作“反”,道藏河上公注文本亦作“反”。但顾欢本引河上公注云:“言其遠,不超绝,乃复返在人身。”强思齐本、范应...
0355

《老子》77_04_校笺_09_吕惠卿

吕惠卿云:“天之道,非故以抑高而舉下也。无為則无私,无私則均。是故任物之自然,有餘者不得不抑而損,不足者不得不舉而益,所谓‘满招損,谦受益’,时乃天道也。”(参见魏源《老子本义》引...
03512

《老子》45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缺’,窥悦反。‘獘’,婢庇反。”
0486

《老子》25_09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皆作“國中有四大”。“國”,《说文·口部》:“國,邦也。从□,从或。”(《广雅·释言》亦言:“國,邦也。”)段玉裁注:“邦、國互训,浑言之也。”又云:“《邑部》...
03211

《老子》77_07_校笺_09_唐太宗

唐太宗疏云:“老子疾时不能同天道,下济以恤於人,光大其德,故举天道以劝云,谁能同天之道,損其有餘,以赒奉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乃能然尔。”
0527

《老子》45_04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伦谓‘大巧’句下及‘大辯’句下,应各有‘其用不□’一句,而今亡矣。石田羊一郎移‘大巧若拙’句于上,曰:‘大直’、‘大辯’两句下,仍有脱文。”
03214

《老子》26_01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重”,指军旅的重車,载重車,輜重車。《左传·宣公十二年》:“楚重至於邲。”杜预注:“重,輜重也。”又《襄公十年》:“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孔颖达疏:“重者,車名也。载...
04411

《老子》77_述评

老子在这一章节中,主要是讲“平等”问题。陈柱发微此旨云:“此老子主张一切平等之说也。夫贵者愈贵,则贱者愈贱,富者愈富;富者愈富,则贫者愈贫;而天下之富者,必少于贫者,贵者必少于贱者...
02512

《老子》45_音韵_02_邓廷桢

邓廷桢谓缺、弊韵,云:“‘弊’音在祭部,‘缺’,则祭部之入声也。”
04015

《老子》26_03_校笺_09_张煦

张煦云:“苏、葛、林、赵‘宴’作‘燕’。”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