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1_07_校笺_05_释德清
释德清云:“(道)如此生之,生生不已,而不自有其生。如此作為,以成熟之,而不自恃其为。虽為萬物之主,而不自以為宰。所以為玄德也。”
《老子》29_07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或挫’,‘挫’作卧反,搦也;简文:在卧反;河上作‘载’。‘隳’,许规反,毁也。”
《老子》05_01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释文》、《群书治要》及遂州本‘芻’作‘蒭’。李文仲《字鉴》曰‘芻,《说文》: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从二屮,即草字也。俗又加草,非。’《吕氏春秋·贵公篇》高诱注引《老子...
《老子》52_02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母”是道,“子”是天下萬物。道是天下萬物之始。既得到萬母之母,又知萬物乃道之所生,进而守道以存萬物,崇本而举末,则可终身不危殆矣。
《老子》29_08_校笺_13_黄瑞云
黄瑞云云:“甚,《广雅·释言》:‘甚,剧也。’此處犹言苛严。奢,《尔雅·释诂》:‘奢,勝也。’此為争勝之意。泰,《论语·子路篇》‘君子泰而不骄’,何晏注:‘君子自纵泰,似骄而不骄。...
《老子》05_05_校笺_05_王昶
王昶云:“邢州作‘多聞數窮’。”
《老子》52_06_校笺_03_张熙
张熙云:“开元‘曰’作‘日’。”
《老子》30_02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還’,《释文》‘音旋’,范应元云:‘還,句缘切;经史旋、還通。’按:‘其事好還’,謂兵凶戰危,反自为祸也。”又云:“按:《汉书·严助传》引《老子》‘焉’作‘之’。師古...
《老子》06_02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并作‘天地根’,无‘之’字。”水海按:道藏河上公本作“天地之根”,宋刊河上公本则作“天地根”。又,譣王弼注云:“本其所由,与太极同体,故謂之‘天地之根’也。”...
《老子》52_音韵_06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始、母、母、子、子、母、殆,之部。門、勤,文部。事,之部;棘,职部,之职通韵。明、强、光、明、殃、常,阳部。
《老子》30_05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果而勿矜’以下五‘而’字,当读如‘於’字。人方果於彼,我独果於此也。‘矜’,自恃也。‘伐’,夸大也。‘驕’,恣肆也。”
《老子》07_02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黄‘天地’下有‘之’字,程无‘者’字。”
《老子》53_03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按:大道平坦可走,而常人皆喜行邪徑。比喻人君治国有无为之道可循,竟舍之而不由,故多徇嗜欲,尚智数以自困也。此外‘民’字不误,帛书甲、乙本并作‘民’,与河上、王弼本合。奚...
《老子》30_07_校笺_15_朱谦之
朱谦之云:“《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此即‘果而勿强’也。用兵而寓於不得已,是视勝犹不勝,不以兵强於天下者也。蒋锡昌误解《老子》,謂‘...
《老子》07_04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成疏:‘此其无尸,故能成其尸。尸,主也。’疑成作‘此其无尸,故能成其尸`。”
《老子》53_06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厭飲食’,御注作‘猒’,高翻作‘’。”
《老子》31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佳’,格牙反,善也,河上:‘飾也。’”
《老子》31_01_校笺_13_刘殿爵
刘殿爵云:“‘佳兵’,不成文义,所以王念孙据《老子》文例订正‘佳’字為‘唯’字。但‘夫唯’是承上文词,不应出现於章首,所以令人怀疑章中文句失次,现在帛书本作‘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老子》08_03_校笺_09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人’下各本有‘之’字,(景龙)碑本泐。陆德明曰:‘處,一本作居。’按河、王本作‘處’,傅、范本作‘居’,敦煌本与此石同(作‘處’)。室町本‘道’下有‘矣’字。”水...
《老子》54_01_校笺_05_刘师培
刘师培云:“《韩非子·喻老》作‘善建不拔,善抱不脱’,较今本为长。”
《老子》31_05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穀梁传·僖公二十六年》注:‘兵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所引与《文子·上仁篇》同,惟少一‘者’字耳。此语如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约引,則自‘物或惡之...
《老子》08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争”作“静”;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顾欢本、傅奕本、宋徽宗本、邵若愚本、林希逸本、董思靖本、王雱本、陈景元本、彭耜本、寇才质本、赵孟頫本、大田晴轩本“尤”下有“...
《老子》54_03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於”字,《老子》故本当无。从古汉语语法方面来说,“修之身”,“之”字为结构助词,用在动宾之间,句子实为动宾短语,即“修身”(许抗生译帛书《老子》此句为“以道修身”,“以道...
《老子》31_08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而美之者’,景龙本作‘若美之’,敦煌本作‘若美必樂之’。‘是樂殺人’,景福本‘人’下有‘也’字。”
《老子》09_01_校笺_15_宋常星
宋常星云:“持盈者,取喻盈满之器,恐有倾失之患。持盈之事,不止一端,如官极高品,富比陶朱,声色惟恐其不足,利禄惟恐其不长,终日防危虑险,小心之状,与持盈者何异?故持之于盈,不如已(...
《老子》54_07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许抗生已改初版误说,其著《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新版已校改为“博”。古棣说不足为据。“普”、“溥”、“博”三字义通。河上公即注云:“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
《老子》31_11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纂微、司马、苏、曹、陈并无‘是以’字。‘言居上势則以喪禮處之’,纂微、司马、苏、曹、陈并无‘居上势則’四字,程‘势’作‘世’。”
《老子》09_04_校笺_06_王昶
王昶云:“至元‘驕’作‘憍’。”
《老子》55_01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弼注曰:‘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是王有‘者’字。各本及《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并无‘者’字及下‘之’字、‘也’字。《金楼子·全德志序》引‘含德归厚’,盖有改矣。”
《老子》31_13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景龙本)‘哀禮’,各本作‘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