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汇编数据 第4页

《老子》36_08_校笺_19_蒋锡昌

蒋锡昌云:“《庄子·肤箧篇》:‘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故曰: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淮南子·道应训》:‘夫...
0309

《老子》36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謂:明、剛、强韵(阳部),淵、人韵(真部)。姚文田謂:張、强韵。奚侗謂:張、强、興、與、明为韵。興韵張、强、明,是蒸阳相转,如《易林》“豫之节”,堂、翔、行、興相韵...
04315

《老子》36_音韵_02_劳健

劳健云:“按:翕弱、張强、廢奪、舉與,皆两句相间成韵,当作‘奪’。”
0969

《老子》36_音韵_03_顾炎武

顾炎武云:“明,古音谟郎反,今以字母求之,似当作弥郎反。明與强为韵。旁证:《中庸》:‘果能此道,虽柔必强。’”(《唐韵正》卷五《十二庚》)又云:“柔,古读如蠕。《说文》糅、鍒皆训耎...
08514

《老子》36_音韵_04_江永

江永云:“淵,一均切。旁证:《老子》:‘鱼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本证:《诗经》‘其心塞淵’,韵身、人;‘秉心塞淵’韵零、人、田、千。”
0529

《老子》36_07_校笺_11_饶宗颐

饶宗颐云:“‘魚不可脱於淵’,索洞玄本同各本作‘脱’,可证想尔本作‘勝’为笔误。”
03013

《老子》36_08_校笺_08_刘师培

刘师培云:“‘國’当作‘邦’,盖汉初重《老子》,因避高祖讳,故‘邦’字咸改为‘國’也。又《说苑·君道篇》引‘示’作‘借’,盖亦别本。”
0366

《老子》36_07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老子》故本作“魚不可脱於淵”,《庄子·胠箧篇》和《淮南子·道应训》、《说苑·君道篇》引即同此。唐人避唐高祖李淵之讳多改“淵”为“泉”;但不闻改为“深”者,且“魚不可脱於深...
03311

《老子》36_07_校笺_13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魚脱於淵,謂去剛得柔,不可复制也。”
0346

《老子》36_07_校笺_14_想尔注

想尔本注云:“诫为渕(淵),道猶水,人猶鱼。鱼失渕(淵)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07915

《老子》36_07_校笺_15_王弼

王弼注云:“魚脱於淵,则必见失矣。”
02710

《老子》36_07_校笺_16_唐玄宗

唐玄宗注疏云:“脱,失也。夫鱼之在水,猶人主秉权,魚失水,则为人所擒,权道假示非其人,则为小人所窃弄,而为诈谲矣。”
05613

《老子》36_07_校笺_17_苏辙

苏辙云:“魚之为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勝物也;然方其托於深淵,虽强有力者莫能执之。及其脱淵而陆,则蠢然一物耳,何能为哉?圣人居於柔弱,而剛强者莫能伤也。···鱼惟於淵,然后人得制之。...
0276

《老子》36_07_校笺_18_林希逸

林希逸云:“‘淵’喻道也,‘鱼’喻人也。人之不能外於道,犹魚之不可脱於淵也。”王夫之云:“函道可以自适,抱道可以自存,其如魚之自遂於淵乎!”
0399

《老子》36_07_校笺_19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以‘魚’喻君,以‘淵’喻道。意謂魚离於水则死,君离於道则败。因近取譬,以言为人君者,不可须臾與道相失也。”
0529

《老子》36_08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示”假为“視(简作视)”(上古二字皆为脂部,故可叠韵通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視,假借为示···《汉书》多以‘視’为‘示’,古通用字。”《尚书·周书·洛诰》:...
03414

《老子》36_08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不可以示人’,陈无‘以’字。”
02215

《老子》36_08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邦’,一作‘國’,今依古本。‘利器’,兵器也。有邦家者,当以道自重,不可以利器示人也。治國不以道,而以世俗之所謂‘圣智’、‘仁义’、‘巧利’示天下,而使之乱者,亦猶以...
02415

《老子》36_08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邦’,一作‘國’。‘邦’原作‘國’,今从韩非本。”
04415

《老子》36_07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悦’,各本及《淮南子·道应训》引作‘脱’。按:‘悦’当作‘奪’,《说文》曰:‘奪,手持隹失之也。’”
0366

《老子》36_08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國有’,各本作‘國之’。‘可示’,各本作‘可以示’。”
02512

《老子》36_07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要之,魚不可脱於淵;’所引同此。惟注云:‘《老子》曰:魚不可脱於泉。脱,失也;失泉则涸矣。’又《翟酺传》注引‘淵’亦作‘泉’。是古本‘淵...
0486

《老子》36_08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韩非子·喻老》亦作‘邦’;河上公、王弼及《庄子·胠箧篇》、《后汉书·翟酺传》引并作‘國’。《说苑·君道篇》引作‘國之利器,不可以借人’。”
0426

《老子》36_07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作‘泉’非也。此章淵、人为韵,宜作‘淵’。‘泉’字乃唐人避高祖讳,改‘淵’为‘泉’。《韩非子·喻老》:‘故曰:魚不可脱於深淵;’王先慎曰:‘深字衍,唐讳淵改深,后人回改...
0326

《老子》36_08_校笺_07_魏源

魏源云:“各家‘邦’作‘國’,避汉讳改也。此章皆从《韩非子》,惟末句‘借’字,各家皆作‘示’。此从《说苑·君道篇》所引。”
03612

《老子》36_06_校笺_19_范应元

范应元云:“圣人见造化消息盈虚之运如此,乃知常勝之道是柔弱也。盖物至於壮则老矣。”
03711

《老子》36_06_校笺_20_薛蕙

薛蕙云:“物盛则衰,有如上文之所云者,则柔能勝剛、弱能勝强明矣。”
0269

《老子》36_06_校笺_21_陈柱

陈柱云:“老子所尚之‘柔弱’,盖謂其能变动者,其所贱之坚强,剛謂其不能变动者耳。”
04815

《老子》36_06_校笺_22_张松如

张松如云:“能歙之張之,弱之强之,去之舉之(应从帛书本为‘與之`),奪之與之(应从帛书本作‘予之’)者,无形而柔弱者也。为其所歙所張,所弱所强,所去所舉,所奪所予者,有形而剛强者也...
0407

《老子》36_06_校笺_23_詹剑峰

詹剑峰云:“老子所说的‘弱’、‘柔’、‘柔弱’,都是指新生的东西。因为新生的东西总是幼弱的,总是柔嫩的,所以他以婴兒为例,婴兒的骨是弱的,婴兒的筋是柔的,可是他握起拳头来却是很紧的...
0437